时东陆:《寻找伊甸园》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91 次 更新时间:2015-07-08 12:22

进入专题: 想象   寻找伊甸园  

时东陆 (进入专栏)  

 

如果你只为过去的一切自豪,那么你还十分幼稚。当你开始认同自己所在的大千世界,你已经成长。而真正的成熟是你发现自己哪里也不属于。

近百年来,西风东渐,我们的生活越发开始西化起来。我们的语言中频繁的出现西方翻译过来的词汇。比如:科学,民主,大学,博士,知识分子。这些词汇在古典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更没有定义和解释。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在口语和文章中经常地使用。自科学诞生之后,几乎所有的词汇,无论科学还是人文都有教科书的定义和解释。但是对于这些常见的外来词汇,我们还仅仅泛于字面上的翻译,往往只在字典里寻找答案。似乎在运用这些词汇时,我们已经理解并认识了这些概念。也许笔者学物理出身,对于概念和定义由为刻意,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这些名词和概念做了一些初步研究。这本书里汇集的许多论文大多是对这些西方概念,尤其对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心得。

大学与大学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概念和名词。虽然当代中国社会的高等学府已经十分普遍,但是知识界的许多学者似乎还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大学的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现在一个时髦的名词是“素质教育”。笔者发现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无非让学生去学习许多人文课程,或者家长会要求子女选修许多琴诗书画。这些学生学习大量的课程,不仅本科学习优良,而且精通许多艺术,比如钢琴,书法,诗歌,等等。按道理,他们已经有非常好的“素质教育”了。但是笔者发现,他们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文修养都没有。笔者曾经问过一位北京大学的本科生:你除了自己在考大学时成绩远远超过那些一般大学的学生,你能够说出你与他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这位学生思索了半天,回答:我比他们有更远大的理想。我说,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或者同学的理想是什么?回答,我需要去当CEO和银行家。我反问:难道一般大学的学生不想做CEO和银行家吗?学生无语。

我发现中国学生,包括中学生,大学生远远比我“成熟”。因为他们似乎已经对社会的大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比如他们的未来,理想,需求,成功,幸福和对世界的认识。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就由社会,家庭,学校在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提供了。于是,这些学生的今后,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不断努力了。他们不再需要为这些问题困扰。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没有其它路可走。但是成长的定义是通过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比如有一所学校教学的历史书,与其它国家的教科书截然不同。那么对于如此相异的历史如何看待呢?笔者认为,应该把各自的历史书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因为这种结论是自己得到,这是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笔者已经毕业多年,却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充满许许多多的问题。探索这些未知,是永远成长的奥秘。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仅仅在让学生努力获取社会定义的“成功”和竞争能力,而没有让他们成长。

西方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西方社会”的定义来自于三大文明支柱:1。希腊经典,2。基督文明,3。科学民主。其中希腊经典是古代概念,基督文明贯穿西方历史至今,而科学民主是近代思想。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基于这三大要素,才可以称为西方社会。所以“西方社会”不一定是地理概念,它是由思想和理念构建的文明。有趣的是,欧洲大陆边缘的土耳其和亚洲的日本一直试图加入“西方社会”的板块。土耳其很多年来申请加入欧盟,但是未获批准,虽然原因很多,但是其伊斯兰背景也许是因素之一。一些理论家断言,民主思想的要素,比如自由和人权与伊斯兰教义有本质的冲突。而一个西方社会的定义,来自这三大文明的支柱。日本社会似乎不认同亚洲,就像英国觉得自己不属于欧洲一样。日本人希望把自己归属于“西方社会”。但是在政治认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既有文化,也有宗教的。

基督和科学貌似两大阵营,却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形式上看,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现在的教室或者学术会议报告厅,不仅渊源于教堂,而且保持了一致的形式:讲台和听者席。都是一个主讲者向听众宣讲自己的内容。但是,在本质上却十分的不同。基督的教义由牧师宣讲,解译圣经的道理。而学术会议,由研究者宣讲科学概念和新发现。对于教堂来说,圣经是不容置疑的,听者只能接受教义。大千世界的一切已经由圣经给出结论。教徒只能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于科学,虽然讲演的形式相似,而且可能是权威,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置疑,反对,同时参与探索未知。圣经教义全都是已知结论,而科学报告都是未知探索。三百年来,西方社会就是在宗教与科学的对峙之下向前发展的。科学面对的永远是未知,也只有对未知才有意义。用数学的语言来形容:宗教是收敛的,科学是发散的。

知识分子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自《五四》以来,中国开始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西方名词。即便在西方,也是在19世纪末期,这个名词才第一次出现在法国媒体上。因此,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西方的概念。当代中国社会的媒体上,这个名词的出现更加频繁。但是什么是知识分子,却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过去的概念,只要有高等教育,就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但是就笔者观察,在我们许许多多的博士身上,看不出任何知识分子的影子,无论是思维还是行为。现在用来定义知识分子的形容词是“独立思维”,“特立独行”。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本质定义。一个仅仅有自己想法的人还是远远不是一个知识分子。

学者是一个频繁使用的名词。但是对于学者(Scholar)的定义和含义其实并不清楚。笔者认为,一位有博士学位的人不一定自动成为学者,或者可以直接称为学者,除非他以做学术工作为自己的主业。学术工作特指常规的学术研究活动,经常性的在同行审评的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报告新的学术成果。如果一个人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不再从事学术工作,就不能称为学者了。即便在美国大学,一些教授仅仅从事教学工作一般也不会称其为学者.因为没有学术工作。因此,学者的定义一定是和参与创造性的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有意思的是,对于民国时代的很多名人,比如胡适和鲁迅,经常会有人用学者来称谓他们。但是无论是用历史的眼光,还是现代的标准来评价,这种学者的称谓都值得推敲。很多人会认为他们论著很多,尤其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著名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但是这些文章并不属于学术论文,因为《新青年》不是学术杂志。另外,胡适的学术工作,目前比较著名的是他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这是一部论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按照严格的意义,书籍和专著一般是作为学者多年学术工作的汇集和综述,只能作为学术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主体部分。学者的主要学术工作来自于平时的学术论文。查寻胡适的学术著作,也仅仅这一部专著,其它文章多为评论和散文,非学术论文。

对于鲁迅也是如此。和胡适相似,有很多头衔:学者,思想家,作家,评论家,小说家,等等。鲁迅的主要创作是文学,比如小说,散文,译作,评论,等等。但是并未见任何真正的学术工作。因此,称其为学者是需要探讨的。因为胡适和鲁迅都是当时名校的教授,人们很容易把教授和学者联系起来。但是,如上所述,教授可以教学,但是不一定是学者。

笔者以上的论述,并不是一定要在这些名人的称谓上提出异议。既然这本书主要是写给知识界读者的,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对于一些概念和定义的认识,尤其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名词。笔者的真正目的是告诉大家,定义是一件非常严谨科学规范,不应该有混淆,尤其对于学生和研究人员。我们应该依据信息和资料,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至于胡适和鲁迅到底是否应该定义为学者,其实并不重要。笔者仅仅希望用这样的例子来与读者们分享个人的思维方法,这也是本书的真正目的。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思考的一些问题。本书汇集的文章大多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但是笔者并没有最终的结论,因为对于西方的认识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认识世界就如同做科学研究一样,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像圣经那样永世定论的。

时东陆

2013年5月于上海

《寻找伊甸园》网页:http://detail.bookuu.com/2670587.html

 

进入 时东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想象   寻找伊甸园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75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