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强:对法官角色的理性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00 次 更新时间:2012-03-02 10:16

进入专题: 法官  

丁国强  

司法审判是一个创造性工作。案件实质上就是困惑,包括当事人的困惑、法官的困惑,也包括社会公众的困惑。判断是非曲直、实现纠纷解决的过程是消解种种困惑的过程。消解困惑需要法官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案件事实,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法律。考夫曼说:“法官是法律发现过程的一部分,他才真正使法律说话,他使得法律说出它具体的、与案件关联的意义,他使得法律产生革新的效力,他使得法律从抽象的僵硬中复活变成历史的存在。”

法官需要充足的时间

要想打消当事人的困惑,法官还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当事人交谈,无论是庭前调解,庭审释明,还是判后答疑,都是不能忽略的。法官过于忙碌,就难以有很好的耐性去化解当事人的“心结”,从而导致涉诉信访增多。与其让信访人员去说完法官没有来得及说的话,还不如让法官与当事人把该说的话都说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其实就是法官主动上门与当事人说话。民众整体法律素质还不高的国情决定了法官不能少言寡语。在纠纷的解决上,法官的劳动和一位敢言善断的乡村长老没有多大区别。法官话语是一种富有权威的说服。

当然,释疑解惑并不等于与慎言相对立。多说而不胡说,慢说而不急躁,会有助于增强当事人接受法院的裁决。被一摞又一摞厚厚的卷宗所淹没的法官,往往是匆匆扑向下一个案件,而加快了语速和脚步,让当事人在法院里有一种被驱赶的感觉,这显然是对法官亲和力的一种损害。有人将法官比做医生,医生无论挂号的病人有多少,其诊断或手术都是谨慎而从容的,决不能人为地缩短时间。同样,法官的高效是建立在公正审判基础上的。过于匆忙,会造成法官的认识和判断上的不足。法官要想做到慧眼独具,必须要不紧不慢,按部就班。尽管法官在大多数时间里碰到的只是一般性案件,复杂疑难案件毕竟是少数,但是,每一起案件都有不同的事实,涉及不同的法律规范,牵扯不同的人利益得失乃至命运。法官要象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裁判技巧倾注于个案的处理上。

如果不给法官充足的时间,法官就很难摆脱相似案件的思维定势干扰,忽略了案件的细枝末节,使得审判成了批量制造式的工作,难以觅得智慧的火花和个性的光芒。中国古代法官之所以喜欢“各打五十大板”,就是因为法官不肯在听讼、推理与说理上下功夫,从而放弃了接近正义的努力,只能用这种不可理喻的方式来草草结束审判。司法程序是一个时间流程,既不能拖延,也不能随意跳过去。裁判结果需要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不能竭泽而渔、拔苗助长。

马克思说:“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理解来解释法律。”司法审判不是简单地数学公式的套用和演算,而是追寻正确的法律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构建的过程。法官要通过裁判表达价值立场,要拥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法官有着独立的思考体系。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和深度都与其他职业的人不同。波斯纳说:“法官已经让很多人——包括他们自身——信服了:他们用深奥的材料和技巧无私地建造了一座不为任性、政治或无知玷污的教义大厦。”思考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被积案和上访户纠缠的中国法官难得长久思考。他们关于法律的解读、阐释与适用常常遭到权力者和弱者不同形式的诘问。

法官被定位于操作者形象而非思考者形象,是有违司法本质的,因为法官的审判结论从根本上讲是缜密思考和娴熟运作的结果。审判的复杂性要求法官尽管避免采取闪电的方式结案。波斯纳对法官的“繁忙”颇有微词:“繁忙的法官只是想理智地并且合情合理地迅速决定此案。他没这个时间,没这种倾向,或没这种内省习惯,追问自己导致最后决定的那一系列判断的性质如何,即使他想到这个问题,他也许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每一步都遵循了司法决定的正统方法。”

在忙碌中回归角色常态

作为法律的守护神,法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法官应当区别于上班打卡、没白没黑加班的疲于奔命公司职员。不是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满负荷、超负荷工作的。法官同学者、教授、作家等角色一样,只有保持较大的个人自由度,才能获得超出世俗的眼光和见识。

法官应当过一种深居简出、洞若观火、苦思冥想、博览群书的生活。法官不是“自动售货机”。法官审理每一起案件,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与创造,无法照搬照抄。法官学者化是确立法官知识精英地位的必由之路。法官虽然不以学术为业,但是,法官在法律帝国中离法学学术最近,他掌握着诸多法学院里学不到的知识。在欧美国家,著作等身的法官不在少数。由此可见,给法官以足够的闲暇时间读书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个风风火火、坐立不安的人是不适合做法官的。法官作为“正义的侍者”,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若烹小鲜。任何轻率的决定、轻浮的结论,都与不肯花时间挖掘有关。博登海默说:“审判并不是一种毫无拘束的司法意志行为,而是一种要把判决立基于那些被认为是审判活动的合法工具的正式和非正式渊源材料之上的有意识的努力。”

法官如何从过度的忙碌中回归角色常态,也应成为司法改革的一个目标。转型社会矛盾冲突增多的趋势一时还难以扭转,法官的职业化进程还需要加以时日,法官分类管理尚不精细,在这种现状下,如何让法官不忙,如何让法官诗意地栖居,确实是一个奢侈的话题。

出处:《法制日报》2012年2月15日第12版

    进入专题: 法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7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