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读书到苦方觉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82 次 更新时间:2011-02-21 11:13

进入专题: 读书  

刘道玉 (进入专栏)  

我在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以“读书到苦方觉甜”的专章,叙述了我从私塾到大学再到留苏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并不是苦行僧,但经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苦”字:小时候农村生活苦,十年寒窗苦读,工作中埋头苦干,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是,我并不觉得其苦,从苦中反而品尝到了付出代价的分量,也获得了某些成功的欢乐。

读书是苦事还是乐事

苦与甜是相对的。元朝诗人白朴的诗句:“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就道出了苦与甜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苦瓜明明是苦的,可南方人就爱吃,因为入口虽苦,却是越品越香甜。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苦,有人却品到了甜。宋元间学者翁森写了一首《四时读书乐》,其中有四句是这样的:“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与此同时,当时民间也流行一首《四时读书歌》:“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天又冬至,收拾书箱过新年。”这是一首“不学调”,视读书为畏途,以各种借口逃避读书。

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是乐事,而另一些人认为是苦事呢?读书苦与乐的区别,既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林语堂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读书,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我幼时受到的私塾教育,虽然是呆板的,却奠定了我的苦学理念,也初步接受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的启蒙老师,开宗明义就是要求苦学,他说:“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再后来,接触到四书五经,特别是孟子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获益更多。孟子这段话的核心就是一个“苦”字,我从内心里接受了他的教言,认为这是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抱负的必经的磨练过程。

什么人才是真的读书人

读书人自然是必须立志于读书,但并非读书的都能称为读书人。什么人才能称为读书人呢?1940年著名学者杨玉清曾著文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是中国之所谓的读书人。”这说明,读书必须有正确的目的。带着任何不纯的动机读书,就亵渎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张载是北宋大儒,他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这是读书人的境界,由于有了这种心境,他才能发出铿锵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理想,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但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沿着这个目标前进!

读书、爱书、藏书,这是一种情怀。毛泽东同志一生爱书、藏书、嗜书如命,总共读过10多万册书,对中国的文化典籍,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直到生命垂危,逝世前7分钟还在听人念书。这使他成为饱学之士。善读书者有大才,他的一生,真正实现了辅世长民的理想,建立了经天纬地的业绩。

我一直都以“苦读知书味,创造乐无穷”两句话自勉。在这两句话中,读书与创造和苦与乐都是对仗的。读书不是目的,而创造才是应当追求的目的。一般而言,读书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也就是间接知识,而创造则是发明体现新知识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读书当然是辛苦的,这苦不在于机体之劳困,而是冥思苦索之苦。人们通俗说书读进去了,就是指通过苦读而真正理解了书的要义,这也正是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人最主要的区别。读书虽然很辛苦,但如果能够用学到的知识从事创造,当新的发明胜利完成,或是得意之作最终诞生,那将会感到无限的快乐!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读书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人则更强调“学以致知”。当然,“学以致用”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上就不够了,应进一步深化境界。“用”和“知”有什么区别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曾说:基础学科是回答“这是为什么”,而应用学科回答的是“这有什么用”。以此而论,学以致用只是回答应用问题,而学以致知则回答真知问题。因此,在做学问上,我们不仅需要学以致用,还要学以致知,也即探究事物本源,发现以新理论、新技术为载体的新知识。

读书当然应有选择,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不过,除了职业之外,还要阅读一些陶冶人文素质的书籍,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我个人的经验是,尽可能地阅读经典著作,因为经典之为经典,不仅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且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一般少有谬误流传。大凡经典之作,多出于大师和名家之手,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也反映在书中,如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培根、罗素、弗洛伊德、穆勒、杜威等。在我国文化典籍中,像《史记》、《红楼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是传承千百年的名著,受益者不计其数。

读好书或是读坏书,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我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一些不同学术见解的书,甚至“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在读书中,需要有比较和鉴别,这对于提高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是有好处的。

当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不少年轻人喜欢上网,而忽视读书。虽然网络上存储着巨大的信息,但网络不能代替读书。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资料,是网站技术人员收集和综合的,往往不系统、不全面,也不见得都正确。因此,应当把网上阅读与读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目前读书人不买书和不订阅报刊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与做学问的要求是相悖的。有人曾作过调查,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大学,有5000多名教职员工,可是订阅期刊的仅有250人,订阅报纸的只有430人。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气完全不同,那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至少订2种专业杂志和一份报纸,人人专心向学。现在,校园里停满了各式名牌的轿车,居室无不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就是舍不得花钱买书和订阅报刊。这显然不是金钱问题,可能是精神导向发生了偏移。不少现代人的精神变得虚脱,信仰逐渐迷失,读书风气日衰,这预示着文化的危机,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读书是毕生的课题。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已78岁了,中风14年,基本上是个残疾人,但仍然坚持“每日必读,每月一新书;每日必思,思有所得;每日必写,写有新意。”在我看来,只要生命不息,就一定读书不止!

最后,我把高尔基的名言赠送给读者朋友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进入 刘道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9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