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诗意地栖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30 次 更新时间:2010-12-29 10:32

进入专题: 诗歌  

叶延滨  

*主讲嘉宾:我国著名诗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

 

一、诗歌是中国人生存与生活的“圣经”

刚才陈实先生已经把我夸奖得像个圣诞老人了,其实今天我觉得我们聚会在这里非常有诗意,今天是圣诞节,按说今天站在这个只可能是两个人,一个是圣诞老人,第二个是牧师。但是我们是在中国这个土地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诗意的生存不光是像圣诞节聚会、圣诞树、礼物。诗意地栖居,刚才陈实先生已经把这个词讲得非常清楚,其实对这个领会得最深的应该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讲呢?“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我们在讲圣诞节的时候,祝大家圣诞快乐的时候,在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表上没有这个节日,不是我们法定的节日,我们和世界交流的时候我们尊重这种节日。我们这个民族以外的人都不能够理解的一个就是中国是有13亿人口,如果加上我们海外的华人,有几十亿的中国人,居然没有一个宗教能够把这些人全部统帅起来,尽管在这些人中间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有信伊斯兰教的,有信天主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是这个民族没有一个宗教能够把这个民族全部统领起来。在我们的血液中间,在我们民族传统中间,能够代替上帝或者代替耶稣的是谁呢?在我们的这个民族心目间我们的圣地是什么呢?每个中国人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想起一个人——孔夫子,他手上拿的不是一本《圣经》,而是一本《诗经》。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理念,中国人的人文关系就从这样一个老夫子,这样一个在民间收集的300首诗歌的一本诗集,引领我们走过了2000年的岁月。

对“诗意地栖居”这个词,由于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而且进入了一个商业时代。月初我参加了珠海的一个诗歌会,叫“诗意栖居——珠海诗会”,大家知道珠海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的城市。当大家看到诗意栖居的时候,常常讲到两个词,一个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个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社会生存状态,和诗意地栖居还是有差距的。陈实先生刚才讲的引言,我觉得他阐释得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

  1.生命的故事

什么叫诗意?在我脑袋里面能解释这个问题的有几个故事,我讲第一个故事。我当年是到延安插队的,为什么到延安插队呢?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的父亲是成都一所大学的校长,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他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人。我在四川待不下去了,我就跑到延安去插队,我参加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到军马场当牧工,军马场是在陕西最偏僻的地方。偏僻到什么程度呢?在那里住的都是黑户,都是各种各样的逃犯,我们开垦了一个地方养马。当时有一个司机,他和他女朋友发生了恋情,而且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他女朋友肚子大了起来。他女朋友非常活泼,每天去打篮球,就想把这个孩子跳掉。我们军马场离这个世界很长,吃的、用的都要从外面拉进来,大冬天的这个司机出去拉货。有一天,突然大家发现这个女孩不见了,后来又发现她家的后面有一行血脚印,职工就沿着脚印跑到山上去,就发现她把她的孩子埋在雪地里,然后用铁锹又把孩子挖出来,这孩子还命大,一锹出来就“哇”的哭出来了,然后马上就送到医护室去。我也跑去看,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命大,很多人都抢着收养这个孩子。司机回来以后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抱着那个孩子拉着这个女的去办结婚登记了。这场婚礼成了我们整个场部非常热闹的一件事情。当时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一个新的生命,这么顽强的生命可以把许许多多悲剧变成喜剧,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在雪地埋了一小时的生命,他真的是一个奇迹,他把所有都改变了。一讲到马场我就想到这个故事,我觉得充满温馨和诗意。

  2.亲情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讲到红卫兵的时候大家对红卫兵的印象都是打砸抢,又写大字报什么的。但是我讲一个我亲历的故事,文革的时候因为我的父母都被打倒了,我原来确实是一个好学生,突然就变成了“可以改造好的子女”,中国人骂人不带脏字,用了这么一个的词语。我说中国文化的优秀和精髓在这个词上充分体现,就是骂人不带脏字,这些词都是好词。其实你自己想一想就是你不是个东西,这句话另一个意思就是你不是个玩意儿。我一下变成“可以改造好的子女”,我当时很不服气。那时候红卫兵可以坐车去串联,我想我也当不了红卫兵,当时我就像现在追星一样,也觉得自己很革命。我利用我在学校的影响力,组织了十几个人的步行长征串联队,你们坐车去,我们走路去。结果这个事情校方跟红卫兵一个个做工作,做到最后的时候,当天上午组织下午就只剩3个了,这3个人跟我平时也没有什么往来的,我连夜就把他们3个人叫过来,我说今天晚上我们马上得走,明天不走我们就完了。当天晚上我们偷偷摸摸写了一封很庄严的大字报:“我们红卫兵长征队今天晚上出发了。”半夜的时候我们就背着背包,还背着锅就长征去了。而这3个人可能以前我们连一次谈话都没有的,只不过是对我的信任就和我一起出发了。我们就这样走,每天和后悔做斗争,觉得不该出来,太累了;每天和疲乏做斗争,毫无兴趣,毫无诗意,但就是这么走走到延安的。10月份出发,到延安是过新年。当时的延安城我记得很清楚,到处都是红色标语,红色城市。但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最有诗意的画面是红卫兵接待站,那里有一大块白纸写着布告,就是各地的家长给孩子们的汇款通知。汇款通知有多少?可以从我们现在会场的那边填满这一圈,一条街,白花花的一排名字。我们在上面找,然后有人喊:“叶延滨,这里有你的名字。”那时候我的眼泪就哗哗往下掉,每一笔汇款不多,可能就10块钱或者是5块钱,那个时候我爹妈都在牛棚关着,他不能写信,他也不知道自己儿子会干什么,但是他知道我要到延安,他每隔十天半个月给儿子寄10块钱,给自己儿子报平安。天下父母心呀,像我这样的人,现在一想到长征我就想到那一排长长的白纸上写着我的名字。

  3.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们的“上帝支持”是什么?就是孔子和他在行走中国大地编撰的那本《诗经》。我们常常讲我们中国文化悠久传统四书五经,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深刻的一种记忆是什么?甚至是一种遗失性的记忆,我们还在吃奶的时候可能母亲就开始念“鹅鹅鹅……”;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教我们“床前明月光”,就像喝奶汁一样,注入我们的体内。母亲不是让我们成为诗人,而是让我们记住在我们的民族基因中间什么叫做亲情,什么叫做友情,要怎样对待人生。

当我们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很简单的诗句,但是这告诉了我们一种乡情。当我们念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叫你记住你的亲人在挂念着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诉我们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甚至你当了国家总统,他仍然告诉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中国人留下了大量古代的典籍,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传统,但是对于每个人所受到的教养,每个中国人所受到的文化传承来说,诗歌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基因,就像我们母亲给我们吃的乳汁一样,进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一种审美的观念,成为我们处理亲情的观念,作为人们一种道德的底线,成为一个士大夫献身国家的追求。是诗歌告诉我们!还有哪个国家的宗教能比中国的诗词这样的普及人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部分?我想没有。

所以,我经常讲这13亿人团结起来,13亿人和别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事情是没法讲的。我大学毕业的前一个假期我是到广东来度假,当时广东最响亮的口号是“万元户”。我来这儿干什么呢?因为我毕业分配来不了广东,结果在广东跟着一个北京考察团的小面包车在后面走了一圈,佛山、从化,我跟我广东的亲戚说我想来广东,但是他说不行,他说比出国还难,广东话比英语还难懂,结果我退缩了。但是改革开放,大量移民到广东,那时候一个外地人确实到广东确实很困难,但是广东为什么还是能让全中国的人都欢聚在这里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它使用象形文字,如果用拼音文字,中国的文字比欧洲的文字还多,一个地方一个拼音,但是象形文字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祖先留下的汉字我们可以交流,我们可以沟通,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还有一个,《诗经》留下的诗歌传统把我们的情感揉在一起,我们有共同的情感方式,有共同的情感需求。所以,有的时候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说我经常说我们和台湾是不能够分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同一血脉,同一祖宗,同样的文化,所以我们不能分离。你跟美国人讲白讲,美国人是谁?美国人是英国人的儿子、孙子,美国人就是英国人遗留到英国,所以它觉得怎么不可以呢?我们和英国人也是同宗同族,我当儿子,我强起来了就把老子赶走。这是文化不一样,理解问题就没有共同点,很难找到对话的切口。但是中国人牢固的、统一的大家庭的民族认同,在这种认同中间使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如何充满劳绩,但是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这句话是我们民族历史最好的代表,我们民族叫多灾多难,但是这个多灾多难民族永远是在一起的。

因此,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诗歌或者是诗意的追求,不是文学家个人的专属,不是哪一个诗人个人的收藏,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是随着母亲奶水进入我们的血液里面。孔子有话:“不学诗,勿以言”,就是你不学诗你没法说话,没法跟人交流,为什么?你的举止,你的研讨,你的情感方式,你处理问题的方式跟大家都不入流,对中国来说没有诗意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二、诗歌完善人生、提升生活

我前面讲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入我的十个关键词:诗歌完善人生,提升生活。诗歌关键讲什么呢?诗意和诗歌精神对于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来说,不是诗歌爱好者的专属,而是每个中国人能够体会和提升的方式。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间去把握诗意,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去领会诗歌。这十个关键词都是有对立的两个字构成的,这十个关键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1.事情

第一个“事情”,“事情”这个词真的太好了,普天下所有的东西就用这两个字概括了。但是这两个字我们可以分开,特别是在文学家那里这两个字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凡是说事的,“情”字退到后面,是叙事文学。讲故事、小说、戏剧,都是给你重现一个事情,重现一个过程,重现一个故事,这叫做叙事文学,简单地说叫文。凡是“事情”的“事”退到后面的,“情”到了后面叫抒情文学,这叫诗意,写诗、唱歌、音乐,这都是表达情感的,“事情”的“事”到了后面它是关乎“情”的。当我们在看戏的时候,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动了,我们会说这个电影多有诗意啊!电影把情隐藏在事的后面,但是通过表述这个过程描绘这个人物,让你受到打动,你就能体会到藏在事后面的情,所以你会说有诗意。当我们在叙事过程中间,甚至在写诗过程中间,如果只有分行的形式,那么有人就说这首诗写得没有诗意,因为它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感情。诗意对于中国人的存在,诗意对于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普天下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事情”,天下事进入我们内心以后就是“事”和“情”之间的一种位置变化。

如果我们就文化而言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符号链条,我在这里讲话,然后把我的讲话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散文。这个散文没有任何情感因素或者是理性因素在这里面,就是文如其人,我们创造了一个文化链条。现在我们把这个文化链条往两边再发展,有两种表示方法,一个叫形象思维,一个叫抽象思维,一个叫讲故事,一个叫说道理。当我们形象思维的时候,我们可以写小说,写小说基本上都是重复一个事情,里面有感情,有人物。当写小说这种文化链条再往前发展的时候,小说中间的人物没有了,事没有了,这个文化链条再往下发展的时候就是抒情,纯粹就是抒情。诗歌和小说的区别就是人和事隐退了,感性认识和情感链条往前推进变成抒情。当我们写诗抒情不足的时候,还要歌之韵之的时候,文化链条继续往下发展。我们唱一支歌,一支歌它有词和谱,词的原型是诗,而它的曲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再往前发展,连抒情的那种具体对象都没有了,纯粹是乐曲,全部变成数字和符号。再把这个过程讲一讲,我们形象思维的过程开始是重现一个现象,讲故事也好,写小说也好,有事有人有情,戏剧也好,电影也好是综合的,当它再往前的发展,人和事退掉了,诗歌纯粹是情感,觉得诗歌还不够,还要歌咏,这个时候我们文化链条下的象形文字减少了,出现了符号,出现了数字,当它变成乐曲以后就纯粹是符号和数字。这是形象思维的发展。

抽象思维这边呢?我们是讲道理,最早我们讲比较普通的,就像我现在这样讲演、讲课、讲话,往往是把具体的人和事抽象,这是抽象的过程,只留下普遍的一些规律,然后继续抽象,就变成了法律、法规、文本,就对事不对人了,人和情感更加抽里得干净。法律、法规和文本再往下发展可能就是定义和规则,定义和规则基本上就是一个条款,就是一个界限或者是一个点,再往下发展就是公示,这时候又出现了符号和数字。在人类创造文化链条的时候,这样发展最后是越来越情感化,人、事越来越淡化,而越来越充满人的情感,但是就符号表现来说,确实之从具体的符号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在理性思维这边来讲,把人和事越来越抽掉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从具体的象形文字逐渐的变成了符号,两边同时结合起来。我讲这个链条有什么道理呢?我再强调一点,在人类的文化链条中间,情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失去了情感的作用我们的文化链条将断裂,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所以,我讲的第一个词叫“事情”。普天下可以概括的就是这两个字,而这两个字概括的有一半关乎诗意。

  2.前后

第二个词“前后”。我们怎么去找诗意,诗意在哪里?其实就在非常直白的词里面。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他无非是采取两种姿态,一种姿态是向后的姿态,一种姿态是向前的姿态。向后的姿态就是讲故事、写小说、编剧本,故事就是过去的事情,他的姿态是回忆,是向后。因此,写小说也好,写剧本也好,讲故事也好,都是需要去提炼,需要去了解,然后把这种积累重新发掘起来,所以我们说你要深入生活,你要了解世界,在这个基础上开掘的。

诗人的姿态是什么?是向前的,是没有发生过的或是将要发生过的。诗人都是梦想家,都是白日做梦,他讲的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是向前的,是预言。所以我们说,每一个18岁的年轻人都是诗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对于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说他所面对的都是要即将开始的事情,他要去工作,他要组织家庭,要找到可心的爱人,要创造事业,他所有的事件都是往前的,他的这种姿态和诗人是一样的。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说说自己“六一”儿童节怎么度过?有的孩子说捡了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然后得到警察叔叔表扬的,老师说你瞎说,你瞎编,你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个事情。那么这个孩子是怎么进入这个状态呢?他是在幻想,他的状态和诗人状态是一样的。因此,诗歌写作的姿态和写小说、写剧本的姿态基本上是两个姿态,一个是向前的,幻想的姿态,一个是向后的,回忆的、积累的姿态。

我现在岁数大了,基本上写的都是文章。为什么呢?我觉得今天这些事情特别有意思,我不愿意往前想,再往前想干什么呢?退休了,住医院了,没意思,我就老想以前的事,以前的事很有意思,其实我这个时候只能更多的写散文,是向后的姿态。而年轻人他不一样,他见到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他去追求她,我爱你,天长地久永远不变,这个就是诗。他讲的是以后的事情,以后的事情变不变很难说,但是他现在的心态是不变的,你要相信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诚的。这种姿态就再次证明了,只要我们人生是向前的、积极追求的姿态,你的生活就一定是充满诗意的生活。

诗人最大的才能是什么?不是说他背了多少诗句,而是他充满了别人没有的想象力,诗人的才华在于想象力,想象力是诗人的天赋,一个有想象力的诗人就是优秀的诗人,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再次证明,现实生活中间诗意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大量存在的。

  3.内外

西方现代诗歌非常强调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诗人重要的是在创造意象,诗人写出来的诗句,诗人创造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主观改造以后重新展示的一个新东西,所以叫意象派、象征主义等等。中国人比较讲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内和外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叫意象,叫意境。什么叫意境?说通俗一点就是情景交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就是情和景能够对应起来,物和我能够交融起来,最后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度境界。诗人是在做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揭示了一个秘密,我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当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处于一种互相能够交融,互相能够理解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得到修炼。所以“不学诗,勿以言”,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他一开口就跟别人不一样,他一抬腿,一举手就跟别人不一样。多读一些文艺作品,多读一些优秀的典籍,这种东西成为你内部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定会在你的言谈举止中间体现出来。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衡量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们是用意象、意境这些去看看他有没有才华,但同样的,我们在衡量诗人的时候也在给自己一些提示,我们要在这个世界活得更有品位一些,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你内部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而内部修炼是有各种方法的,可以去读古代的经典,也可以去学禅宗,但是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多读好诗。所以,我觉得第三个词请大家记住,“内外”,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心世界,这个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但是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得见。

  4.有无

第四个词是“有无”。我们在讲诗歌的时候常常讲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从佛教那里吸取过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常常讲正确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其实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它会使你发现你自己,会使你了解你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间。在读诗的时候也会使你认识你自己,因为今天不是讲诗歌创作,如果讲诗歌创作这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有的诗里面你会看不到一个“我”字,但是主人公的品格、主人公的格调都会存在。比如说处理大我和小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际上它体现了一个个人价值。讲到诗歌的时候我曾经讲过诗歌非常厉害的一条,就是它强调了个人情感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够集团化、产业化的生产,文学艺术也一样,我曾经在影视圈工作过,我就说过现在是一个影视时代,影视可以把所有的文学样式收编,但是有一个办不到,它没法收编诗歌。所以,现在电视上最缺的就是诗歌,为什么?它没法把一个有独特内心情感的诗歌用电视的方法表现出来。我曾经讲什么是好诗?就是电视镜头和摄影镜头没法达到的地方,那就是最有诗意的诗,就是诗人大展鸿图的地方。在整个文学艺术都产业化、集团化的时候,都像快餐一样分给每一个人的时候,诗人坚信着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尊严。所以,我觉得这一条非常重要,就是有无,诗意的生存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应该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尊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我们要尊重每一种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情感。

  5.上下

第五个词是“上下”。这个词实际上是由“下半身写作”引出来的,当我们谈到文学艺术的时候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怎样面对情与肉之间的关系,怎样区别正常的情感和色情的关系,怎样去区分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下流的关系,怎样判断它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或者还是一种腐朽思想的泛滥?在西斯廷教堂里,教皇和米开朗基罗有一段对话,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画了很多裸体的人,教皇就觉得是不是应该给这些人穿上衣服。米开朗基罗就说,“请教皇关照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袁运生在首都机场有画了一幅画,是西双版纳的裸女,我们领导画也说给她们穿上衣服。什么是黄色,什么是善意?我想有一个标准,就是处理好“上下“,当我们在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使我们从人本能的需求提升到感情上的一种领会,或者它在表现着人本身的一种需求或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读了之后它会使我们感情上得到提升,灵魂上得到震撼,由下而上。这样的东西是应该的,因为它正视了我们生活中间本身存在的东西,但是它引向我们的精神上得到升华。同样的,它是非常漂亮的辞藻,但是它激发了人本能的欲望,这就是不好的作品,因为它没法回避人有本能的欲望。我们讲生活中间既有花前月下,同样要生儿育女。但是我们怎么在生活中间处理好这个事情?诗意的生活应该是不断的从本能的欲望中间摆脱出来,从而在精神上和灵魂上得到升华。

前面我讲了五个关键词,“事情”、“前后”、“内外”、“有无”、“上下”,实际上是讲在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间,处处体现着和感悟到诗意的存在,这样的人他会活得非常有幸福感,他会活得非常有品位。而至于本身存在的东西我们忽略它,我们不能体会它,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6.流变

任何美都是有它的历史发展,比方说现在很困惑大家的是在讲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格律,从格律到长短句然后到散曲,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条,这种艺术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情感都能找到根据。新诗有什么变化?有人说到新诗的时候就说现在的诗歌真的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曾经有一个题目叫《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诗歌》,我讲了三句话:三个30年,三种姿态、三种板块。三个30年是什么呢?中国新诗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是在中国已经被世界甩到一边了,中国要进入全球化的过程,要和世界对话,拿唐诗宋词去有时候讲不到一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观念,开始接受西方的创作观念,开始和全球化对话,第一次学习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郭沫若、胡适第一批新诗代表人物,他们写那样的诗,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会觉得怎么会这样写呢?“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疯子在喊的形象,但是我们想一想,当中国人摇头摆尾的说的几千年之后,突然有一个人这样喊,这实际上非常鲜明的表明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的那种愤怒,那种压抑,真是要爆炸的情绪,吼出来他就成了诗人,他是民族情绪的代表。这个30年,无论是“辛亥革命”也好,无论是鲁迅、郭沫若也好,都是向日本学来的,是西方世界的二传手。很不幸,毛泽东有一句话说对了,“学生向老师去学习,但是老师反过来打学生。”抗日战争一爆发,所有追求新诗的人全完蛋,没有地位了。怎么办呢?《王贵与李香香》出来了,《漳河水》出来了,“枪杆子”出来了。这就是第一个30年,向西方学习,向日本学习,然后老师打学生。

第二个30年,中国人特别喜欢学习,解放之后西方不理我们了,马上又向苏联学习。咱们仔细看看,50年代的诗歌,贺敬之、郭小川的诗都是那个味。好不容易学得正热情,中苏又闹矛盾了,学不下去了。回过头毛主席又提倡古典诗歌和民歌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又回头了。第三个30年,改革开放了,全国开放了,全世界的东西我们都在学,西方的东西全部进来了,这是最完备的一段时期。从三中全会以来,1977-78年到改革开放30年,中间中国人把西方所有的流派,所有的实验都在中国搞了一通,一下子乱套了,粤菜、鲁菜什么都端上桌子了。我们几十年的线性思维突然在开放中间认不清中国的诗坛了,觉得现在诗歌真是一团糟。很多人说我把整本《诗刊》翻遍了,就看到了一首好诗。我对这样的读者说可以了,你还读到了一首诗。这是中国还不是非常生态良好的百花齐放。这是三个30年。

新诗还有三种姿态,第一种姿态是朝外的,和世界接轨的,教练是西方汉学家,谁好谁坏他们说了算。这股风潮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创作思想,而且引进了西方或者是全球的普世价值观,这股风潮在中国影响极大。第二种姿态是向下的,着眼于脚下土地的,这些人的领军人物是曾经被打成右派的那些归来者,然后知青出来的知青作家,以后的移民作家也好,打工作家也好,底层写作也好,这些人的姿态是中国当下土地的。第三种姿态是任你风吹草动,我坚持传统不变,写旧体诗的,写传统的五四新诗,这三种姿态构成了中国诗歌版图基本的面貌。

要找诗歌还有三个地理板块。以前找诗歌在哪儿找呢?报纸的第四版,刊物的《诗歌栏》,现在诗歌则是在传统的平面媒体上基本上消失,大量存在于两个领域,一个是民间报刊,广东省的民间诗刊是很多的,据我统计有70多种。第二个是网络,网络诗歌也很厉害,就是说从原来的传统平面媒体、民间诗刊和网络,它的受众和参与者不比以前少,但是如果你的眼光还留在传统那种层面上,你就看不见诗人,也找不到诗歌。

  7.新旧

第七个词是“新旧”。“新旧”很简单,就是旧体诗和新诗。旧体诗非常重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国粹。但是旧体诗我觉得有两个非常困难的地方:第一,它有了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能突破,突破就不是旧体诗了。第二,有了顶风,而且这个顶风不容易超过。如果你写得不是和仄押韵、不是古风古味你就不是旧体诗,你就是顺口溜,没有办法,老祖宗几千年形成的规则你就这样去遵守,对人的束缚很大。旧体诗确实有顶风,有李白,有杜甫,有白居易,起码有上百个顶风,今天你要超越这样的顶风很难。所以,现在写旧体诗的人多,而好诗甚少。新诗好办,新诗没有标准,新诗没有样板,新诗没有偶像,因此不断的出现新的追求,不断的出现新的代表人物。但是因为它缺少标准,缺少代表人物,因此失败者也甚多。这是不是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呢?不是的,实际上这说明了人对美的两种追求的取向,在审美上我们是以旧为美的,你玩古董你就玩真的,你不能玩赝品。你要玩票戏就得唱得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它是对经典的重温和张扬。同样,新诗追求体现是玩新的,新潮、时尚,在时尚和追求风潮中间,有一种核心的东西就是创新,没有创新那就是模仿。实际上对旧的追求和对新的追求之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经典,一个是创新。

  8.气韵

这个专门要讲可以讲一个大课,文化的差别到最后就是这两个字了,文章的好坏最后也在这两个字上。古代诗歌就是格律、平仄之外的音乐性,现代诗歌是节奏和旋律,这是表象的东西。表象的后面,气韵表现的是一个诗人的品格、格调。在现实生活中间我们就说这个人有没有书卷气,这个人有没有修养,有没有涵养。气韵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修养和文化表现,我们进入诗歌以后会在这种领会中间使我们自己得到陶冶。

  9.雅俗

第九个词叫“雅俗”。和“上下”有关,和“气韵”有关的实际上是“雅俗”之争。“雅”大家都明白是高雅,它是我们一种精神的升华和追求,“俗”是来自于民间的、底层的东西,不光是粗俗,还有草根性,还有民粹性,还有底层性。“雅”会使我们提升,但往往也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人活得没有什么情调,活得没有什么烟火气,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太过也不行。“俗”呢?有时候它会带来很生动的生命力,就像我们电影里的贺岁片,它会把很多新鲜的元素、新鲜的东西带入文学艺术中间,但是多就不行了。要是全社会都说周立波的“清口”,那基本上就是一个痞子社会了。

  10.大小

第十个词是“大小”。“大”诗人的形成实际上有三种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个人才华,第二个是时代需要,第三个是受众的大小。每个稍微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大人物,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然而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一个真正受过训练的人,一个真正有师教的人,他会在不同的境遇下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特别是在今天,在我们文学艺术多样化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它训练了我们对他人追求的尊重。一个人生存环境的宽松,除了对自我的发觉以外,很重要的是对他人的理解。今天中国文坛、中国艺术界多样并存,我们感觉到非常可喜的一个状态就是在竞争中间基本上少了17年来形成的那种香花独草非常对立的格局。这种宽松的格局势必会使中国文学出更多的大家之作、大家精品。

这次我讲的题目可能别人没有讲过,因为我长期做为诗歌服务的工作。我就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富有潜在的诗人气质,因为我们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中国文化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就是“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活着,因此,我想把非常专业、非常艰深的诗歌概念变成大家一遍就能记住的“事情、前后、内外、有无、上下、流变、新旧、气韵、雅俗、大小”。做事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我希望大家这个圣诞节的上午没有浪费,谢谢大家!

    进入专题: 诗歌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学与文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0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岭南大讲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