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请深圳为全国再杀出一条路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2 次 更新时间:2010-08-30 10:23

进入专题: 深圳特区三十年   改革  

戴志勇  

8月26日,深圳特区三十岁。三十年间,最初只有“一条街道,一个红绿灯,一个警察,一个公园”的小镇,在经济发展方面,已大致可与香港平等对话。这座城市,以及它的缔造者们,创造了奇迹。

这个奇迹背后,是无数领中国风气之先的创举,是一个个像袁庚、梁湘那样敢把身家性命押上、从禁区与混沌中 “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人,他们用好了毗邻香港这一地理优势,也用足了“特殊政策”,给事涉13亿人的市场化转轨,在诸多关节点上提供了第一手的示范,以及经验与教训。

现在的深圳特区,有两个定位。对工作生活于此的千万人来说,深圳要回归城市本位,为她的民众,谋得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由此,深圳要考虑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体系的扁平化,考虑“支柱产业”,考虑充分利用创业板,将创新之根扎得更深……在这个定位上,深圳要发展,也要平稳。

另一个定位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旦将深圳重新放回中国转型的大视野,这枚改革开放下的蛋,就还有更重大的使命:她要为尚在艰难转轨的中国,示范一条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之路。这些路,或许更有风险,更有争议,更需要政治家的远见、智慧,以及勇气。在这个定位上,深圳继续成为改革的探路者,要敢于试验、跳跃乃至“冒险”。

放眼全国,从上海浦东新区到深圳特区,我们已经有了8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这些试点区,在各自侧重点上,都担负着为全方位改革探路的使命。然而,唯有深圳得天独厚,与香港仅一河之隔,那里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又以法治与自由著称于世。学习香港如何管理一座巨大的城市,如何践行法治、保障公民的各种自由,深圳最为便当。

深港同城化,交通等硬件只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具体行政、商业、法制操作上的对接。再一个层次,则是贯穿于各种制度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文化与精神的水乳交融。说到底,无非是市场自由,法治完善,政治民主,社会宽容与文化多元。相比于已经拆掉的二线关,打通深港之间的软硬关口,或许更为重要。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家宝8月20日晚在深圳的这些重要提醒,已将最近几年改革攻坚战的艰难处境说得很透彻。

其实,深圳对此已有切身之痛。8月16日,被双规一年多的前市长许宗衡,被查出 “收受巨额贿赂”、“生活腐化”后,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巨额贿赂,便是“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所形成的权力租金。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权力租金蔓延成风,必然要严重威胁深圳的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民众的切身利益,也会给执政党造成负面影响。

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全方位改革势所必然。深圳必须探寻出路。譬如,深圳可借鉴香港设立廉政公署的反贪思路,学习香港详尽透明的公共财政体系,让市民、人大代表与媒体制度性地参与和监督。管住政府花钱的手脚,也就管住了贪腐的最大空间之一。

其实,困局的部分破解之道并不难找。且不说广东早有全国领先的“人大现象”,只待深圳再往前探索几步,在袁庚开拓蛇口工业园区时,也已经有过这样的实践:蛇口工业区管委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年底信任票不过50%就直接下台。袁庚还规定当地的报纸只要不违背法律,什么都可以报,对一把手也可以点名批评。当时蛇口并没有大乱,反而发展很好,一时称为“改革试管”。

这岂非就是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深圳当回望历史,再看香港,继续当好中国转型的试管。一旦深圳结合内地的制度框架,创造出完善现代治理、落实民权、限制公权的具体设计,则功莫大焉。

    进入专题: 深圳特区三十年   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69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