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不能做“沉默的羔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86 次 更新时间:2010-08-02 16:35

进入专题: 南海问题  

郑永年 (进入专栏)  

中国对付美国最好的办法是不挑战美国,但是不挑战并不等于“投降主义”

3月8日发生的“无瑕”号事件,引发了中美之间的又一轮较劲。美国海军的间谍船跑到中国南海探测情报,中国船只前往拦截,由此引发摩擦,这在中美之间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在这场舰船对峙引发的外交交涉中,中国打嘴仗的功夫似乎稍逊一筹。在海外媒体上,充斥了美国五角大楼对中国绘声绘色的指责声音,而中国方面的回应则多停留在外交辞令上。而据《国际先驱导报》3月19日报道,美军情报舰只时常光顾中国经济专署海域,其作业严重破坏了当地海域的渔业生态,当地渔民对此早已多有怨言,渔民的拦截行为多为自发性的。

如此真实的情况,中国为什么不说呢?中国官方表示的“颠倒黑白”四个字似乎过于简单。联系到在众多外交场合中,中国也有一些时候表现得不太善于表达自己,不善于告诉外界事情的真相,甚至还不知不觉掉入西方设定的话语圈套。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在西方国家眼中,中国自然成了一只“沉默的羔羊”。

打国际嘴仗吃亏

类似于“无瑕”号事件这样的对峙,以前也时常发生。但这次为何美军要大声说出来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跟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有关,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对华政策尚在制定之中,而美国军方的举动显然是要干扰奥巴马,企图影响或主导美国的对华政策。美国军方“闹事”,是任何一个官僚机构都会表现出的特点。在对华政策制定上,美国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以及经济部门和国务院等官僚机构,都存在某种竞争关系,都想在最大限度上影响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形成。以前美国对华政策上的“折腾”,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种国内政治因素的背景。

美国新闻制度相对自由,不同政府部门出于竞争关系,可能争相在对华关系上发出声音。而中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个声音,一个角色,没有解读。这样的状况,在打国际嘴仗中,中国吃亏是难免的,这是中国的体制缺陷。

当然,当中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在起作用,中国人确实言行谨慎,强调说到做到,而美国人嘴巴上说的跟实际行动往往并不一致。

莫钻美国设下的圈套

如何消化一个崛起后的中国,是美国当前面对的重要课题。

现在,对G2中美共治模式的讨论很流行,中美从上到下很多人士对此都表现出了兴趣。其实,G2的本质并不是中国能与美国平起平坐,而是让中国从属于美国。熟悉中美关系底细的人都知道,目前中美关系的模式绝不是一种平等地位关系,而是一种经济上互补导致的从属关系:中国人生产让美国消费,中国人积累让美国人花钱。这样一种关系模式,谈不上平等共治,如果是共治,那本质也是中美“共治”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以及南海问题等等,结果是好处都会让美国人占去。

因此,“中美共治”只是美国人设给中国人钻的套子。

“不挑战美国”不等于投降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如何跟美国这个霸权国家打交道,如何定位与美国的关系,这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中国对付美国最好的办法是不挑战美国,但是不挑战并不等于“投降主义”,不挑战的方式有很多种,“韬光养晦”之后,还要“有所作为”。现在美国人对中国有这样一种态度:如果我死掉,那你会死得更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困境,一方面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存在相当风险,美元一旦贬值,中国财富就将严重缩水;但另一方面中国又不得不购买美国国债,手上握有的大量外汇储备,似乎只能去购买美国国债了。如此情况下,美国人的态度显得霸道,“你只管借钱给我得了,至于钱怎么用,你不用管”,这就是高度依赖美国的结果。

对于中美利益一体论,美国人为何高兴?那是因为美国人从这种关系体制中得到了很多好处,美国人自然不愿改变这种关系模式,他们所要做的是恢复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秩序,而不是改革,只要恢复了由美国主导体系的元气,美国就可以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财富转移到自己身上,至少也能获得大量的利益和好处。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要做的应该是多跟美国谈判,可以多从美国购买技术,对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提出自己实质性的观点和建议。这是中国的一个机会。(本报记者梁辉采访整理)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南海问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89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