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仪式作为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共同体凝聚机制,积淀着深厚的价值性资源、象征性符码和共意性时空,是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基点、载体样态和生发境域。政治仪式凭依象征指涉机制、身体规训机制、情感濡化机制和互动耦合机制,推动“具象表征”和“意向隐喻”内外呼应、“行为规约”和“忠诚信仰”表里贯通、“以境生情”和“融情于众”互依转化以及“他者联动”和“本我超越”层级跃升,构建国家认同的心理循环系统。要重视优化主流内容以筑牢价值底座,形塑精神符码以联结意义世界,发挥数智力量以扩大辐射地带,加强一体化设计以构造认同框架,从而凝聚仪式力量以推动国家认同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政治仪式;国家认同;内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国家作为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其存在与发展均建立在认同基础之上。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等的认可”,是一种确证始源身份、体认国家要素和强化归属意识的心灵活动,需要借助政治仪式予以系统建构,维持和重塑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稳定性。自国家存续之日起,国庆典礼、功勋表彰、国家祭祀等政治仪式便活跃在社会成员的生活世界、感性世界和文化世界中,渗入大众意识的最深处,影响着民众的政治态度、国家情感和价值观念,成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融通介质、独特视角和长效资源。这是因为政治仪式是依托文化实践建构起来的象征系统,能够将“所有人汇聚在一起,并神圣化他们的统一体,由此抵消那些对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构成伤害的分离趋向”,进而推动归属性国家认同和赞同性国家认同的一体化建构。鉴于此,深入探讨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意涵和内在机制,对于进一步强化民众国家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功能特性
政治仪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它能够利用价值性资源、象征性符码和共意性时空展开集体性和规律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成为国家建设和民族聚合的作用基点、载体样态和生发境域。可以说,政治仪式有助于推动国家政治社会化,激活、刻写和传播国家记忆,锻造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现代国家。
1. 价值性资源筑牢国家认同的作用基点
政治仪式作为推动民族国家历史演进的资源凭借,在时空结构关联中实现民族集体记忆复归、文化意象凝练和精神家园构筑。首先,政治认同是建构国家认同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牵引。政治仪式能够在空间性展布和时间性叙事中向民众传达同向性的政治主张、政治精神和政治价值观念,使现存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和政治效用“盖上社会普遍承认的印章”。为此,政治仪式是培育政治信仰和强化政治认同的根基性资源,能够极大地推动政治目的的达成、政治秩序的实现和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转。其次,价值认同是建构国家认同的结构原点和本质旨归。政治仪式本身就是一个可操作性的价值输送系统,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实践流程。这是因为政治仪式的主题聚焦、场景展布和过程编排往往指向思想统一性和价值崇高性,会通过程式展演和符号交互向共同体成员传递主流价值导向,使其在政治仪式中发生精神品性、人格理想和价值认知的社会化转变,以期抵达更深层次的生成性认同和教化性认同。再次,文化认同是建构国家认同的主导路径。现代国家所要达致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均需经文化认同才能最终形成。“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是国家政治的集中表现和主要载体,承载着国家意志,传达着国家要求。”政治仪式作为文化实践建构出来的象征性交流系统,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共生性,通过器物、服饰、声音等“文化代码”进行隐喻性陈述和具象化描摹,使民众体悟民族文化意义模式、确认文化内聚关系以及主体性精神指向,从而凝聚起对国家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依赖性情感。可见,政治仪式是“以文化人”和培育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2. 象征性符码形塑国家认同的载体样态
“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能被看见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政治仪式作为国家记忆的心智印象和具象表征,能够加速国家认同各要素之间的互嵌互渗,推动人们“知识—思想—实践”思维结构的重塑,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体而言,政治仪式会经内容整合、价值重赋和意义筛选建构出多种表征形态,如场所型符号、情节型符号、传媒型符号等。这些载体符号具有物质具象性、边界区隔性和深层意向性,能够在符号编码和再生询唤中将文化特质、历史记忆、民族精神等抽象内容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形象存在。在政治仪式中,社会成员感受仪式载体所构嵌的深层价值取向、情感表达以及文化意蕴,进而重塑心理图式和增强政治认同。政治仪式作为一种意义载体和精神符码,潜藏着各民族交流交往记忆、社会的创伤记忆和辉煌记忆,内嵌着国家的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道德情感。仪式符号隐喻的内容实质上是民族国家强化集体意识、归属意识和内聚意识的存量素材,也是凝聚价值共识的鲜活蓝本,构成了国家认同意象载体的结构原点。民众能够用以追溯始源身份、构筑思想纽带和勾勒联结意向,形成民族“记忆性社群”。此外,政治仪式作为国家主流价值导向的叙事方式,本质上是身体经历和精神洗礼的过程。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政治仪式的视觉展演和文化景观,从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催衍情感和深化意义。随着技术进步、实践发展和文化流变,政治仪式将演化为虚实共生的互动仪式形态,这既弥补了部分民众“身体缺场”或“精神缺位”的局限性,又能发挥仪式“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优势,增强国家认同的辐射力。
3. 共意性时空构设国家认同的生发境域
政治仪式作为历史流变和民族情感的“积蓄池”和“记忆场”,会在环境展布和事实刻写中搭建主题鲜明、符号交互和价值渗透的政治性时空,推动民众的情感实践、身体实践和社会角色实践,强化民众的身份认同、价值培育和理想锻造,减少国家记忆断裂和本体认同危机的发生风险。其中,政治仪式为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合法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时间。仪式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它是一种积淀于集体现象、集体意识和思想范畴的“社会时间”或“集体时间”,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政治仪式会通过仪式主题合法性时间、仪式过程精准性时间和仪式策略规范性时间建立仪式的“时间谱系”,通过动态操演使“整个历史以一种累进性的沉淀方式,将各种力量元素携至仪式所唤起的特定时刻”,使民众由“世俗状态”进入“神圣状态”,实现对国家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的集体刻写、归属确证和情感指向。此外,政治仪式为建构国家认同提供政治性、规模性和立体化场域。作为一项空间性存在的展演流程,政治仪式的开放性空间、创伤性空间和封闭式纪念空间与“日常空间”相区隔,内含着权力关系、情感价值和文化表征,能够通过定位、排列和分割等连续性技术达致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现实。这些仪式空间需要在历时性纵向跃迁中展现其发展的空间连续性和对社会空间嬗变的适应性,构设“物质—精神—社会”三维立体的共生性场域。
二、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内在机制
政治仪式作为国家情感、观念、信仰与理想的复合体,能够在象征指涉机制、身体规训机制、情感濡化机制和互动耦合机制的有机统一中实施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跨域宣展、政治秩序生成再造以及国家权力生产和再生产,推进民众与国家间的信仰同构、情感共振和意义联结,锻造出统一性国家观念和稳固的政治共同体。
1. 象征指涉机制:“具象表征”和“意向隐喻”内外呼应
象征符号作为政治仪式的精神标识,具有样态丰富性、意义两极性和隐喻浓缩性等特征。一般而言,权力主体往往会对政治仪式进行人格化隐喻、具象性构造和形象化操演,形塑众多契合主流价值和凸显主体要求的“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和“拟像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1921和2021”字标、“10万羽和平鸽”和“100面红旗”等具象符号,指涉着百年大党的壮阔征程和国家辉煌的历史记忆,充盈着民族情感和主流价值的共生关系。社会成员能够通过以史喻今的方式提炼仪式符码所勾勒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国家认同精神,感受强大的国家力量,构建“我们的文化象征”,进而加快仪式记忆隐喻的代际刻写和生动传达,推进政治认同的持续化和常态化。此外,政治仪式还涉及人民英雄原型及其事迹的集体性追忆和指向性缅怀。这些群像指涉机制会通过整合仪式资源,构筑国家认同的共通意义空间和共振情感纽带。一旦社会成员进入仪式场景,就会“对烈士原型的形象化拾取”以及“重建亡者与生者的关系纽带”,完成长时性的历史询唤和记忆刻写,涵养共同体成员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因为此时“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自然,转向亡灵的这种存在形式的时候,他们就参与到了一个信仰的总体中去了”。
2. 身体规训机制:“行为规约”和“忠诚信仰”表里贯通
政治仪式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图式,不断构造着民族历史记忆的生动映像,而这种“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只能是身体的历史,历史将它的痕迹纷纷地铭写在身体上”。身体会在程式操演和稳定性技术影响下转换为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政治权力,加速民众身体意识或自我观念的内隐聚合,完成自然人、仪式人和政治人的交叠。仪式时间实质上是一种规训和控制身体的稳定性技术,特别是在政治仪式主题、仪式过程和仪式策略等的非匀速、非现实时间中,“参与者及其行为会被分割成一些序列化连续时间片段,它们能够被具体地控制和有规律地干预”。例如,国庆阅兵时士兵们强调整体意义的位置感,身体经受严格化的时间控制、空间控制、行为控制和力量控制,以精确的行进速度、统一的身体动作、连贯的行动次序,分秒不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流畅地到达指定位置,以此完成规范性的仪式流程。显然,这种身体规训会重塑民众对于政党和国家形象的认知,推动国民身体向国家身份的过渡,催衍身体在场和精神在位的一体感和归属感。当人们身处赋予了政治性和社会关系所支持的共意境域时,会自觉感受仪式的规约,认同政治仪式所设定的“价值主张”和“规训机制”,达到一种表意方式和情感向度上的内在和谐。这种规训空间实际上潜藏着一条对身体暗示的规则——政治仪式的参与者必须拥有共同记忆、共同利益、共生情感及共同文化,形成稳定的人格特质和社会化认知,完成对国家认同的系统性建构。
3. 情感濡化机制:“以境生情”和“融情于众”互依转化
情感是政治仪式作为一种象征体系所输出的象征权力的主要产品。正如科泽所提出的,仪式有着某种“情感潜力”,“仪式是靠情感而非理智来打动人”。政治仪式通过文化表演、话语沟通和心流体验等方式建立起叙事主体和叙事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激发起对历史记忆的敬畏之情、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之情、对民族的担当之情、对英雄先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政党组织的忠诚之情。这些重要的情感特质有助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迷雾,重塑国家情感记忆,促进集体归属、情感聚合。此外,政治仪式会利用符号互动、载体扩容、时空转换和主体激发创设渲染性氛围,构造出“现实层面可触、可感的物质空间”以及“扎根于时间、传统和语言中纯粹无形的象征空间”。这些仪式氛围会与仪式主体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融合贯通,淬炼出“以境唤情”和“以情激情”叠加效果,引导民众实现内在超越,自觉内化仪式内蕴的价值信仰、文化特质。涂尔干的社会凝聚理论认为:“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政治仪式会借助筹策、展布和操演等系列流程,将国民个体的悲欢情感聚合到或辉煌或创伤的国家记忆之中,实现从自我状态到符合公共价值样态的深度调整,使民众从感性情感萌生渐进跃升至理性精神内化,真正强化关于共在地理位置、共同理想信念、共通民族情感、共守行为准则等国家意识,从而强化国家认同。
4. 互动耦合机制:“他者联动”和“本我超越”层级跃升
政治仪式是强调意义性的互动实践流程,它会通过群体聚集、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焦点和情感体验,构造“个体—国家”互动耦合的仪式链。哈贝马斯认为:“正确性的根基从仪式行为转向交往行为。所相信的权威也越来越与魔力和神圣氛围渐行渐远,越来越接近于一致赞同,这种赞同不仅来自既定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也来自交往行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当出现车牌号VA01949和VA02019阅兵车时,线上观众隔空留言“瞬间泪目”、“这盛世,如你所愿”等,这种视听体验、热议点评、话语重构和重点镜像实际上是一种仪式主体与仪式环境之间的精神互动。其中,潜藏着参与者对于仪式文化、情感等隐性环境要素的内在耦合,能够形成心理认同的共在感、共情感,并获得社会化新知和理想化超越。此外,参与主体会“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瞬间点燃愉悦感和认同感,这是主体共享情感的过程,表现为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记忆的体验。此外,政治仪式是参与者在特定时空场域的一种力量生成及行为转化,会由“被动、旁观状态”向“意义共享、精神共享”跃迁演进,实现主体对政治仪式所传达的主流价值、情感能量和文化特质的内化。参与主体的认知思维、情感结构和精神品性发生内涵式转变,建立起认知层面的赞同性认同、情感层面的归属性认同、信仰层面的价值性认同和行为层面的参与性认同。
三、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推进路向
随着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政治仪式正在遭受泛娱乐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阻滞国家认同的整体性建构。为此,要在主流内容挖掘、具象符码塑造、数字技术赋能和框架一体化设计等方面实现优化,充分发挥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思想感召力和价值引导力。
1. 正本清源:以主流内容筑牢国家认同的价值底座
随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交织共演,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发生力量撕扯,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在现存的政治秩序和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试图歪曲国家形象、淡化国民身份和削弱话语力量。对此,一是要体认回溯性信息,确证国民身份。政治仪式“在一个集体中——特别是民族集体——回溯性的身份认同起到了持久的作用”。要积极引导民众在国旗国徽、党旗党徽等符号体验和镜像互动中实行“我者”与“他者”确证,澄清自身模糊的身份意识,塑造关于国家概念的政治价值感受,固化“我们的历史”,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家观念。二是要依凭治理性信息,维护国家权威。政治仪式作为社会政治秩序生成、再造和确认的途径,要发挥仪式内嵌的集体记忆这一软治理资源,建立社会价值参照体系和治理格局,为国家认同提供合法性支撑。同时,通过设置仪式主题、营造权力情境以及实行程式操演等,塑造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意识。三是要挖掘发展性信息,再生国家利益。深入挖掘和利用仪式所存蓄的丰富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信息,再生共通利益,为维护国家利益创造更高质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成果。此外,利用政治仪式深化利益实践,推出富有特色的纪念邮票、盲盒、挂件、玩偶等文创产品,既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形塑利益共同体,又能使民众在理性消费中刻写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实现国家认同日用而不觉的良好效果。
2. 形神兼备:以具象符码联结国家认同的意义世界
象征符号作为保留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能够“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 摸”。然而,在资本与技术的合谋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模糊客观历史事实,构造具有偏差性、迷惑性和消费主义的符号景观,挤占国家认同的建构场域,影响民族符号边界界定、群体向心力形成以及国家合法性的确立。对此,一是符号内容要坚持“价值赋意律”。要依据国家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体心理图式,赋予政治仪式话语、主题、器物、声音、建筑和制度等政治寓意、思想意识和崇高品格,同时要关切民众的内心体验和精神需求,对仪式符号的本义和转义进行意义重塑和日常叙事,在仪式中培育共同体成员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是符号选取要坚持“协同共进律”。由于仪式环境的动态性和主体思想的层次性,使用单一的仪式符号可能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建构国家认同的效果,为此,要综合选用政治仪式的文本符号、图像符号、行为符号和仪典符号,确保仪式内蕴的价值理念、信仰追求和民族情感获得具象化表达,使国家形象入脑入心。三是符号运用要坚持“互动转化律”。政治仪式符号作为一种静态内置形式,需要予以人格化、动态化和创造性呈现。尤其是要依托全息互动投影、3D建模和多模态感知等现代技术建立虚实共生、古今交融和视听交织的仪式符号系统,激发民众与仪式符号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受。同时,要注重将仪式符号转化为民众愿意亲近、容易理解的地域符号、学校符号和品牌符号等,实现多种仪式符号的融合互嵌,使仪式符码贯穿国民精神塑造和意义世界中,增进国家认同。
3. 活态传播:以数智力量扩大国家认同的辐射地带
数字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政治仪式的物理空间,以流动性空间和时间重塑了新的互动方式和交往格局,为增强政治仪式的渗透力和辐射面创造了条件。然而,拟态环境的复杂性、技术的二律背反为多元价值侵蚀、有害信息加载和偏差记忆等提供了生存温床,会逐渐削弱政治仪式对于国家认同的意义建构。对此,一是要把准传播导向,确保仪式内容的规范性供给。要深刻把握技术赋能的“价值驱动”本质,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仪式信息筛选、性质甄别和内容整合的促进作用,讲准讲深讲活仪式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此强化民众的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念,增强国家认同的效度。二是要创新传播范式,加速仪式目的的高效性抵达。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教化作用,运用微博、抖音、快手和小红书等新兴媒介平台,及时发布关于政治仪式的现场直播、话题互动等,提高政治仪式的知晓度和触达率。同时,要通过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和共鸣感的仪式场景,使民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国家记忆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在心流体验中加强情感联结、弥合心理间距,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现代性国家认同。三是要净化数字生态,凝聚仪式主体的协同性力量。政治仪式的视觉化展演和活态化传承与算法推荐机制息息相关。算法从业人员要提高伦理素养和数字技能,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和主流化的仪式话语矩阵,积极推送优质信息和内容,消解算法运行的灰色地带。社会成员自身要自觉洞察算法暗藏的资本逻辑和权力本质,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净化网络内容生态,使政治仪式所传导的主流思想真正入圈、破圈、融圈,发挥其价值引导、共识凝聚和认同强化的功能。
4. 系统集成:以一体化设计构造国家认同的基本框架
政治仪式作为政治生活凸显规范性的周期性活动,正在遭受着部分主体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解构,以及部分政治仪式存在形式化和互动效果欠佳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遮蔽和弱化了政治仪式的功能。对此,一是政治仪式构造要彰显法治化。要以法律制度为准绳,针对政治仪式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增强仪式的神圣性和庄严性。例如,《烈士公祭办法》细化公祭仪式内容,明确礼兵安排,规范群众性纪念缅怀活动等,凸显对人民英雄的尊崇之情。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和震慑力,保障政治仪式对国家认同的有序建构。二是政治仪式教育要重视衔接性。政治教育最首要的就是国家认同教育,而政治仪式凭借其深厚的思想特质、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成为新时代增强国家认同的宝贵资源。大中小学要基于教育对象的社会化需求,从纵向历时性与横向共时性整合仪式资源,推出精品课程及优秀项目,以循序渐进、一以贯之和深入浅出的方式推进各学段学生对政治仪式的具体感知,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来推进国家认同的建构效果。三是仪式质效要力求全面化。要聚焦主流价值观认同规律,以政治仪式的实效性和社会成员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依托数据技术构建起多指标、跟踪式和连续性的政治仪式评价体系,对政治仪式的环境渲染、议程设置和价值效用等进行内隐性与外显性评价、分析性与统合性评价以及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政治仪式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政治仪式高质量发展,以充分发挥政治仪式固本培元、铸魂育人的功能。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5年第7期。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