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怀念裘锡圭先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94 次 更新时间:2025-05-15 12:51

进入专题: 裘锡圭  

杜泽逊  

 

裘锡圭先生5月8日凌晨去世了,走完了他堪称完美的人生。什么是完美的人生?不是他处处得志,也不是他腰缠万贯,而是他取得了事业和人格淬炼的巨大成功,成为道德文章的楷模。

我和裘先生交往很少,但是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1994年到1997年我在北大参加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工作,同时承担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项目《四库存目标注》。这期间到裘先生家去过一趟。

当时《存目丛书》编委会在北大机动车西门外畅春园宿舍区东南角北大二附中东邻的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是海淀医院旧址,当时医院已经搬走了,房子空着,几十间,北大借给项目组用。裘先生家则在畅春园宿舍区西南角一排楼上。

台湾大学中文系黄沛荣教授春节来北京,拜访裘先生。他要买大陆小学语文课本全套(其实只能买本学期的部分,也就是一半)。他托付裘师母。后来黄老师知道我在北大参加项目,就让我跑腿,不让裘师母麻烦了。我根据黄老师吩咐去裘先生家说一声。当时裘先生不在家,师母正在打扫裘先生书房。师母说:“裘先生不在家,趁机收拾一下,他在家不让动。”我看到裘先生书房很整洁,书架上摆满了大开本精装的古文字书籍。

裘先生差不多每天傍晚都要散步,围绕北大西门外的蔚秀园、畅春园相连的两个大宿舍区的外围,马路牙子上头。天不冷时,裘先生散步经常穿一身浅色衣服,天热时下身是半截裤,身材较瘦,很是精神。

有一次我在北大西门外打车,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手机约车,只能在马路边等,挥手,很难打。我发现裘先生也在路西打车,就过去问:“裘先生要去哪里?”裘先生说:“我去九爷府,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你去哪里?”我告诉裘先生,去商务印书馆。裘先生说:“咱们一路,你跟着我!我可以报销。”于是跟着裘先生一路出租车过去。

路上向裘先生请教两个具体问题。一是民国间藏书家张钧衡,他的儿子张乃熊,抗日战争时期把宋元版善本古籍经郑振铎的手卖给了中央图书馆。张乃熊,字芹伯,一字芹圃。书上盖有“芹圃”印。芹字,刻作草头加“近”。我问裘先生如何记录,是楷化为草头加近,还是直接写作芹。当时上世纪九十年代,要考虑出版社排版的难处,尽可能少用生僻字。裘先生说“那就写芹”。

另一个问题,康熙间徐乾学刻《通志堂经解》,小楷字,十分精美,刻工名字刻在版心下方,有姓邓的,邓字有时候刻成“丁”加右单耳旁。我问裘先生如何记录,裘先生说“可以直接写邓”。后来黄永年先生来北京,我问黄先生,黄先生说:“当然照描!”截然不同。我考虑两位先生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吧。

1998年10月底《存目丛书》结束,我回到山东大学。第二年8月下旬,山大文学院谭好哲院长通知我,文学院研究生增加一门必修课“文献学”,4学分。9月1日开课。我说我没有开过这个课。他说:“你不是文献学?”我说:“我是文献学,但是开课更细致,目录版本校勘学。”他说已经上报学校,赶快备课。我就写了章节纲要,请导师王绍曾先生看过,又请蒋维崧先生、刘晓东先生看过。来北京办事,请冀淑英先生看过,到古委会请安平秋、杨忠诸位先生看过。恰好裘先生在古委会秘书处,就请裘先生看。裘先生看过,告诉安平秋先生:“这不是很好吗?”后来才知道,裘先生受古委会委托主编了一套古文献学教材,“文献学概论”没有写出来。大概是说我的这个计划可以采用。当然古委会的计划已经落实到专家,不可能换人。

裘先生到复旦后,我曾经写过信,谈甲骨文“刀法”,以及存在的风格。裘先生来电话,表示存在,但是不容易讲清楚。我是根据雕版印刷联想的,不见得合理。我的论文集《微湖山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寄给裘先生一部请教。裘先生看了讨论刘向书录“以杀青书可缮写”的一篇,专门来电话,表示同意我的观点,断句是:“以杀青书,可缮写。”我的根据是《太平御览》引刘向《别录》:“《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是对句。“以杀青书”,就是用杀青简书写。以往的断句是:“以杀青,书可缮写。”裘先生电话还讨论了简策制度的其他问题。

裘先生主持古委会古文献奖学金评选,一等奖有时候空缺,非常严格。担任中华书局《文史》主编,认真看最后一遍,有时候要付印了,裘先生提出来某篇稿子要撤掉。编辑部十分为难,但是裘先生坚决不变通。徐俊先生担任中华书局领导,他说裘先生电话告诉他:“徐俊同志,咱们要脸!

”2007年我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古籍研讨会,林庆彰先生派他的助手何淑蘋、郑谊慧、郭妍伶三位采访我。我在回答采访时,提出来三根柱子支撑一个学者:一部教材,一部专著,一部论文集。我举的范例就是裘锡圭先生:一部教材《文字学概要》,一部专著《古文字论集》,一部论文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我是自觉学习裘先生的,也是一部教材《文献学概要》,一部专著《四库存目标注》,一部论文集《微湖山堂丛稿》。

我在担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时,向全院老师讲话,也是重申“三根柱子”的理论。有的老师发到朋友圈里,我的讲话也发表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微信公众号上。所以,我和裘先生没有多少交往,却是自觉学习裘先生治学方法和精神的一位后学。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都学习裘锡圭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裘锡圭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5年5月9日于山东大学校经处

    进入专题: 裘锡圭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254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