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WTO成立三十年的回顾及其未来展望,主要谈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WTO面临困境的原因,二是讨论WTO的作用和前景,三是探讨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WTO面临困境的原因
1995年WTO成立恰逢冷战落幕、全球化蓬勃发展之时。WTO在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下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然而,全球化本身及其与WTO的相互作用,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当前,有人将这些挑战归咎于WTO,尤其是美国甚至“瘫痪”了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退出了一些以往积极推动的区域贸易协定。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化进程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反噬效应,如民粹主义的兴起。这种情绪反映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待WTO的态度上。
WTO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还源于其自身的制度设计。WTO的制度设计主要是为了推动各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非包罗万象,也无法让所有成员达到发达国家的自由化水平。其机制本身就存在分层,即分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众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是通过对等、互利的形式来实现的。而不少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谈判中扮演着不深度参与同时不影响、也不阻碍谈判的角色,较多时候可以“免费搭车”,但获利的范围则相对有限。
从WTO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自由化水平已较高,较难再向前推进,同时其国内政治层面也存在诸多约束,限制了其开放的程度。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领域,基于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则,发展中国家不必作出与发达国家同等幅度的减让,在某些领域的贸易保护水平依然较高。基于此,从某种程度上说,WTO已经实现了其制度设计所确定的自由化目标。
WTO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至今仍未看到光明的前景。作为推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重要组织,WTO如今似乎陷入了困境,原有的谈判模式已经很难再向前推进了。客观而言,不应该对WTO提出超出其制度边界的各种要求,不应当将其视作解决全球贸易问题甚至与贸易相关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WTO的作用和前景
在此情境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WTO的作用和前景。
首先,无论未来如何变迁,WTO作为多边自由化的平台应当得以保留。只要WTO存在,其成员所遵循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贸易承诺以及在谈判中达成的各项协定和规则都将继续发挥作用。这一体系代表着全球范围内多边自由化的基本水准。即便不再向前推进,这一体系的存在就是对全球贸易和国际秩序的巨大贡献。因此,保留WTO的现有框架,即便其不再快速发展,也至关重要。这或许是WTO未来最为关键的作用。
其次,应当竭力维护当前166个成员的团结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要找到一个规模如此庞大且基于规则的平台实属不易,特别是WTO明确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再次,在新兴领域探索多边规则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当前关于诸边协定、区域协定等方面的讨论如火如荼,各方均希望在WTO内部开创新的表达方式并推动多边化进程,但这一宏伟愿景的实现难度可能超乎预期,从20世纪80-90年代的多边谈判中可见一斑。加之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态度转变,更是让WTO在新兴领域内构建多边规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最后,WTO的存续与否,关键在于其能否在大国竞争尤其是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保持完整性而不被分裂。倘若美国肆意对其他国家发起贸易战,而WTO对此类争端束手无策,那么随着更多成员效仿,WTO的信誉与影响力必将遭受重创。当前,尽管仅有美国阻挠上诉机构恢复运作并恶意对其他成员发动贸易战,尚未有其他成员采取类似恶意举措,然而,一旦此类情况发生,尤其是当一些大型经济体效仿时,WTO能否继续维持现行规则、践行承诺以及落实各项协定,将是一个未知数。
基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对WTO有较多批评,未来是否会出现其他类似的组织替代WTO?从当前态势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苗头,但构建一个能够替代WTO尤其是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组织,难度极大。美国等西方国家若要建立这样的组织,一方面将逆全球化潮流而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与中国竞争的目的,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新体系。回顾WTO成立的过程,其主要是发达国家达成共识的产物。较多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可以实现互利,并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相关国家均有裨益。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则有所不同。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态势来看,其正试图形成阵营化安排。在此背景下,要构建一个替代WTO的国际组织绝非易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完全有能力适应并融入任何一种贸易自由化安排。
总之,应当坚定维护WTO及多边机制的作用与地位,但对此也需秉持理性态度。WTO能够保持其基础性的多边开放格局,并成功汇聚166个成员的力量,这足以达成其核心目标。至于WTO能否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更为显著的进展,或许不应抱有过高的期望。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WTO的存在至少为全球贸易发展、规则和秩序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必须警惕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分化、瓦解WTO的风险,绝不能让其成为某些国家反华、遏华的平台,尽力避免整个体系的崩溃。
三、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概括为“WTO+”模式。在维护WTO和多边贸易体制的情形下,这一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广泛的单边开放。除了少数大型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之外,中国可以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单边开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中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第二,对于发达国家,则可以主动进行对等、互利的贸易谈判。最近,美国的一份报告指出,WTO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的发展前景较为有限,未来的趋势是要求对等开放。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对等开放谈判,并主动提出类似的合作方式。
第三,中国应当积极考虑加入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论这些协定由哪些国家和地区签署,鉴于它们已构建了自由化的框架,可与相关经济体展开谈判,打造出独具特色的“FTA+中国”模式。例如,对于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区域性协定,中国应当秉持积极加入的态度。在具体谈判环节,则应就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磋商,力求达成既实用又具灵活性的解决方案。
第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与条件成熟的国家设立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从而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
总之,由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在全球化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应当大力推进对外开放。过去几十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将其产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中国尽管有个别产业因国内成本上升而逐渐向外转移,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尚未发生。同时,中国许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因此,当前仍是中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类似于英国当年在全球推动自由化,而且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可能处在推进全球化的阶段。当然,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所面临的产业流失等问题,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适当把控节奏,避免走得太快。
(本文节选自《国际经济评论》2025年第1期——《WTO成立三十周年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