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敬东:燃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1 次 更新时间:2025-02-11 09:51

进入专题: 透纳  

渠敬东 (进入专栏)  

 

1827年秋天,透纳应艾格雷蒙特伯爵(Lord Egremont)之邀来到了苏塞克斯的佩特沃斯,于是,这一地区的风景就成了透纳笔下的题材。此后的十年里,透纳经常造访这里,与约克郡的福克斯宅邸一样,它成为透纳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绘画基地之一。艾格雷蒙特伯爵对透纳相当友好,除了买他的画之外,还给他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境,使透纳更集中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次年夏天,因为要为艾格雷蒙特伯爵准备画作素材,透纳开始了第二次意大利之行。他经由法国南部,沿着利古里亚海岸线旅行,再赴比萨、佛罗伦萨和罗马[1]。与第一次意大利之行不同,这一次透纳很是自由放松,旅途中他参加了各类交往活动,并于年底举办了一次小型展览,展出了他旅行期间完成的三幅布面油画,即《奥尔维耶托》《美狄亚的愿景》和《雷古勒斯》,此外,还有一幅风景画《帕莱斯特里那》。《奥尔维耶托》和《帕莱斯特里那》,皆取材于意大利的小镇风光。位于罗马附近的帕莱斯特里那,曾出现于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中;奥尔维耶托则是建于巨石上的小城,是典型的意大利景观。《美狄亚的愿景》和《雷古勒斯》则回到了神话和历史题材,透纳特别尝试了一种更为炽烈的表现手法。不过,此番高调的举动,像是捅了个娄子,尤其是对《雷古勒斯》,同行反应激烈,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令他措手不及。

据伊斯特赖克的回忆:“透纳的展览吸引了超过一千名观众。当不同流派的画家见识到透纳新颖、大胆且令人惊艳的画作时,他们有的震惊,有的愤怒,也有的欢欣雀跃。我觉得人们听到最多的 声音还是对他的尖锐批评,这些声音大多出自严肃的学院派。”[2]伊斯特赖克也提到了一个细节:透纳准备回国的时候,起初只是用黄色的绳子捆绑在装画的箱子上,伊斯特赖克觉得不妥,便建议再盖上一层油蜡布,免得雨水打湿画布,透纳表示感谢,并说道:“如果画布弄湿了,画可就毁了。”因为透纳在绘制这批作品时,使用了不防水的蛋彩画颜料。由此可见,在透纳的创作新法中,颜料的创新起了很大的作用。

《雷古勒斯》是透纳自己较为青睐的作品,不仅因为其继续沿用了迦太基的历史题材,而且因为透纳在1837年皇家美术学院展览期间对其进行了二次润色。当时,年仅20岁的画家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回忆了透纳重绘此作的情景:

他那天一大早就到了。他先是细致推敲了原画,然后就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心无旁骛,倾力投入,在画布上大肆添加白色颜料。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自洛兰,描绘的是一座海港,两侧矗立着具有历史气息的建筑,中间便是一轮烈日。整幅画面满是红色和黄色,没有一处不在燃烧。透纳的调色板很大,但他没有施用很多颜色,只是用两三支大笔把铅白颜料涂抹在所有的留白处。完成后,他就收笔了,仅此而已。在刻画中心区的太阳时,透纳用尺子用力画线,呈现出太阳的万丈光芒,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渐渐地,效果越来越惊艳。耀眼的阳光仿佛吸收了周围的一切,所有景物都蒙上了一层发光的薄雾。我从侧面观察这幅画作,看到太阳逐渐变成了一块白色的隆起,像是一块盾牌。[3]

难怪当时的《文学公报》(Literary Gazette)如此评论说:“太阳绝对是令人眩晕……究竟是谁,如此精通色彩的安排和组织?”不过,《旁观者》(Spectator)则说:“透纳完全与洛兰背道而驰;画中找不到任何意大利美景的怡人之处,没有祥和的宁静与柔和的光线,一切都令人头晕目眩、心烦意乱。……你所能看见的,只有太阳的燃烧。”[4]

燃烧的画面!无论评论家们是褒是贬,都给人留下一种极致的印象,眩晕般的白色,仿佛将一切都化作“夺目”的光芒,将一切变成一个无法辨认的世界。是的,透纳以决绝的方式给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夺目”的存在感。因为发生在雷古勒斯(又作雷果禄,Regulus)身上的故事,便是以“夺目”的情节而成为这一段历史传奇的高潮叙事。根据诗人贺拉斯的讲述,约公元前3世纪,罗马的军事领袖雷古勒斯[5]不幸被迦太基人囚禁,迦太基人准备将其遣送罗马以换取迦太基的囚犯,但他断然拒绝了这一和谈要求,被施以种种酷刑:人们割下他的眼皮,并强迫他直视太阳,最终造成他双目失明;又将他放入木桶中,用尖锥刺穿木桶,使其不停地滚动……[6]

由于《雷古勒斯》从创作到完成的时间跨度为九年,我们已经无法弄清它的原貌了,但是从曾经的记录看,透纳的表现手法是前后一致的,只是在修改中把这样的手法推向了极致。画面中,透纳有意地将雷古勒斯隐藏起来。就像李霖灿发现范宽的名款一样,直到1980年,安德鲁·威尔顿(Andrew Wilton)才从画作中发现了雷古勒斯,那是一个极小的形象,非常模糊,比周围的人显得更加苍白,他正走下台阶,就要登上一只等待他的小船。[7]在故事的布局上,透纳也是巧尽心思,如左下角的几名苦力,正在搬运一只大木桶,暗示了迦太基人马上就要使用的酷刑。所有的建筑、船只以及人们的朝向,都是港口的中央,那是太阳的方向,所有人都不知在等待着什么,一切都笼罩在光的迷雾之中。

也正是这幅作品,使得罗斯金与透纳由此产生分野,偏好传统之和谐秩序的罗斯金,对透纳佩特沃斯时期和第二次意大利之行的作品,开始表现出厌倦的态度,他常常对之嗤之以鼻,认为这些刺目的白光是一种堕落的象征,透纳似乎不再以崇高和均衡来理解世界了,他好像迷恋于一种感官的刺激,就像他所说的那种世俗性的虚假理想一样,让人们纠缠于一种物质性想象的兴奋情绪之中。[8]可是,罗斯金最不能理解的,恰恰就是透纳这种人性的深度,他的艺术的本质,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纯美的世界,正因为自然的崇高,才要求透纳必须去无尽地探究人性的暗面,那些赤裸裸的暴行和濒死的征象,必须得到揭露。因此,太阳之光,不仅是一种生命的源泉,也必须成为一种揭示黑暗、驱散阴霾的力量。就像约翰·吉尔伯特的回忆那样,烈日当空,“整幅画面满是红色和黄色,没有一处不在燃烧”。

在这个意义上,透纳已经远离了克劳德·洛兰理解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他不再以历史或它的故事作为画面的主体,不再以画中的人物所呈现的“内在体验”作为艺术的主旨,相反,他想要的是在画面的外部,让无论是画家本人还是观众,产生一种观看的“外部体验”,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世俗生活的极端感受,让他们不是沉浸于曾经的历史,而是投入到当下的情感之中,产生心灵的震撼。这种感受,不只是一种崇拜,也是一种惊慌、失措和狼狈,就像遭受 酷刑、依然失明的雷古勒斯所感受到的直射的阳光那样,已不再是焕发生命力的生机,而是再也无所视见的灼痛感和眩晕感。没有了视线,便不会再看到光线,被“夺目”了的人,他的眼前只有炽热的白光,只有被这白光吸纳了的一切。人性的恶,不仅夺走了人的眼睛,也夺走了所有鲜活的物象,只剩下苍白、惨白的世界,一切行将终结。

与以往的风景画不同,《雷古勒斯》营造的场景和气氛,不是创世的奇迹,而是末日的沉沦,画中的光,没有丝毫的色阶上的过渡,没有节奏和韵律,甚至没有光线的转换和变化;同样,这里几乎没有秩序和美,整个世界就要随着雷古勒斯的惨死而毁灭,只有霸占和侵吞了一切的白光,夺走了双目,耀瞎了双眼。世界在燃烧,而化为灰烬的那一刻,最为夺目耀眼。

 

本文选自渠敬东《希望的谬误:论透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

 

注释:[1]意大利之行,是透纳最后一次踏上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 1829 年的速写本中,他写道:“再一次告别,我梦中自由幻想及渴望的幸福国度。”[2]Anthony Bailey, Standing in the Sun: A Life of J. M. W. Turner, p.254.[3]Ibid., pp.301-302.[4]Martin Butlin & Evelyn Joll, The Paintings of J. M. W. Turner, p.173.[5]在罗马语中,雷古勒斯是雷克斯(Rex)的指小词,Rex 意指“国王”,指小词类似于汉语的“小”和“点”,雷古勒斯的意思是“小国王”或“王子”。[6]Walter Thornbury, The Life of J. M. W. Turner, R.A., 2 vols., 1862. 转引自 John Gage (ed.), Collected Correspondence of J. M. W. Turner。[7]Andrew Wilton, Turner and the Sublime, exh. Cat. Toronto: Art Gallery of Ontario; New Haven: Yale Centre for British Art; London: British Museum, November 1980 - September 1981, p.l54.[8]罗斯金:《现代画家》第三卷,第 63-64 页。

 

希望的谬误:论透纳

渠敬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

进入 渠敬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透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93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