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本,彰显与以资为本的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批判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源,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根,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之魂,提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本、源、根、魂,四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根、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本 源 根 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来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重点把握的四个维度中,人民是本,奠定了源、根、魂的价值导向;批判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源,开拓了本、根、魂的全新气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提供了本、源、魂的丰厚滋养;党的领导是魂,确保了本、源、根的社会主义方向。本、源、根、魂,四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一、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本,彰显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与以资为本的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尊重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属性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更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本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人为本的鲜明属性。
人民立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既是党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也是党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和发展成就充分证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恪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根本所在和中国式现代化充满活力的力量之源。
(二)坚持依靠人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执政兴国的坚实根基,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是因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磅礴力量,我们党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代化,也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现代化,是有望摒弃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弊端、广泛引领和带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当前,面对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广泛引领和带动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运用到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切实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三)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将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事业,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14亿多人口既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又是我们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决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协调平衡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搞过大的两极分化,不能由少数人独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而必须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等各方面的关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批判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源,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判断,不仅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渊源于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且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的联系和区别,具体表现在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扬弃、借鉴吸收、摒弃超越三个方面。
(一)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扬弃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现代化的先河,无论是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生产力,都曾取得过巨大发展。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目标到途径、从方法到手段都存在严重弊端。西方现代化以殖民掠夺、帝国征服、政治奴役、思想统治、残酷剥削等为基本特征,以资本输出、资本增值为基本逻辑,通过扩张掠夺进行原始积累;通过殖民剥削、无情侵略别国来攫取超额利润;通过输出资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英法美德等国对非洲、亚洲殖民地原材料的掠夺和市场宰割,西班牙、葡萄牙对拉美殖民地的剥削,日本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入侵等,皆是明证。
中国式现代化在批判西方现代化这些弊端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之路,以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可否认,西方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史上不可回避的一个阶段,从发展过程到实现途径等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都有过有益的启示,但这种启示是在批判扬弃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批判扬弃。当前,世界上选择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仍不在少数,其现代化的过程可称为“串联式”,即按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顺序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性质与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因此,在批判扬弃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就成为我国的现实选择,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在这种叠加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发展内容的协调性、驱动性、可持续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要求。在现代化实践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接力奋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了更为坚实的物质文明基础,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二,对西方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批判扬弃。目前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基本上都属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现代化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演进式现代化,特点是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演进过程,其代表是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二是构建式现代化,特点是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其代表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国家。这两种现代化实现途径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在扬弃西方现代化实现途径弊端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采取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推进的新途径。这一途径的优势和特点是将现代化理论构建、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法论,在取得成功经验即看到示范效应后再全面铺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蹄疾步稳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对西方现代化的借鉴吸收
普遍意义上的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宏观社会变革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序幕,随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整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因此,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学习借鉴的发展过程。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只有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实现本国的快速发展和追赶超越。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探索和推进国家现代化也必然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我国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开始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苦苦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代的发展将历史的重任摆在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面前,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现代化重大成果。因为西方现代化早于我国,所以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各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概括起来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科技化为未来导向,以全球化、开放化为基本态度,以实现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为目标,等等”。这样的借鉴吸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兼具各国现代化的优点与长处。
(三)对西方现代化的摒弃超越
借鉴吸收西方现代化优秀文明成果,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全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这一判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在四个方面的摒弃超越。
第一,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的摒弃超越。在西方现代化国家中,资本占据着绝对的中心地位,其主导作用决定了一切社会生活都必须服从资本逻辑,由资本主导一切、支配一切。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逐利性是资本的最大特征,正是服从于这种逐利性的资本取向和资本逻辑,西方现代化才对外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商业战争等进行资本积累,对内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压低工人工资,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加速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致使阶级矛盾不断加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在探索和实践的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也存在资本,也利用资本,借助资本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资本只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不是社会发展的主宰动力。
第二,对两极分化的西方现代化的摒弃超越。两极分化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典型特征,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具有压倒性的资本力量的驱使下,必然形成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精神上的统治。在这样的制度架构中,压迫剥削加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失去和谐、法制失去公正、国家失去正义、人民失去民主,而资本主义的西方现代化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这就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必将被更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旗帜,坚决防止过大的两极分化,坚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对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的摒弃超越。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主宰”的逻辑,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物质主义膨胀。在物质主义的引领下,西方现代化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由此衍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成为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物欲泛滥的背后是精神匮乏和空虚,这就是西方现代化创造的以资本为中心的物质文明。这种物质文明是为资本服务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注定要被历史淘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排斥物质主义的,是和物质主义不相容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不会受到物质主义的影响和侵袭。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所在,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的摒弃超越的一个集中体现。
第四,对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的摒弃超越。对外扩张掠夺既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必然被历史发展淘汰,代替它的将是更高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而且是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反战止战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批判西方国家靠战争、掠夺实现现代化基础上的摒弃超越。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根,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和养分,从而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基因特色。
(一)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理念,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例如,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为国本”,墨子提出的对民众施以“兼爱”,董仲舒主张的“德主刑辅”,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关于民权、民生、民本等的重要论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然要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情系人民的高尚情操和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而且实现了对传统民权、民生、民本思想的科学扬弃和创新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定不移促进共同富裕,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前进,“两个毫不动摇”得到深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成效,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崇尚精神富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倡导仁义礼智信,正如古人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思想蕴含着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人文精神。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互相促进,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基础;积极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
(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道家提倡的“俭以养德”“崇俭戒奢”等,将“知止知足”作为检验人的物欲的一条重要准则,呼吁民众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儒家提倡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告诫民众只有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生不息。这些重要的论述和思想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天地万物同源共生的理念,倡导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遵循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生态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理念的传承与升华,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生态发展模式,又凸显了“平等相宜,厚德载物”的伦理道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哲学和“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合生”状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世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左传》主张的“亲仁善邻”等,都体现出对和平生活的不懈追求。由此可见,“以和为贵”的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千古的处世理念和生存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处世理念和生存智慧,摒弃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纵观西方现代化的历程,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靠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近代中国也曾不幸被卷入其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宝贵和来之不易。我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推进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积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展现出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
四、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之魂,提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界定了党的领导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这一界定丰富了“灵魂”的深邃内涵,揭示了“灵魂”的本质,增加了“灵魂”的广度和深度,纠正了长期以来把“灵魂”简单地指向思想或理论的片面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锚定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无论是从历史演进的脉络来看,还是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来看,党的领导都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优势,直接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首先,从历史演进的脉络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的。面对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现代化道路而最终失败的现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主动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将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领导人民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如果没有历史主体承担这一责任,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停滞。如果这一任务交给外国人来做,这个国家就会像一个殖民地一样,而“在欧洲许多由资本家力量独自完成的任务,即国家建设和工业化,在中国却是由共产党完成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业绩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在中国,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能成功开创和推进。这样的历史和实践逻辑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要求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其次,从国家的社会性质来看,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直接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功开创和拓展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始终走得通、走得顺、走得好。
最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来看,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欣欣向荣、前景光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超智慧和无穷力量;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理论指引和校准现代化建设的航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带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变革和辉煌业绩,既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又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锚定奋斗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初心不改,目标不移,一代一代地接力前行,以坚韧不拔、无往不胜的新姿态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回顾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和主要矛盾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深刻认识到不推翻“三座大山”、不建立新中国,就无法为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1953年提出“一化”即工业化,到1954年提出“两化”即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再到最终提出“四个现代化”,并初步规划了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误,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命题,到“小康”的概念,再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有力推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三)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和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方法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历史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改革创新既是解决矛盾、应对挑战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复制,必将面临很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和困难。应对和战胜这些风险、挑战和困难,关键在党。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改革开放,坚持开拓创新,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立足新发展阶段,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敢闯敢试、革故鼎新的昂扬姿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彻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任务重大且艰巨。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穷创造力。
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正是因为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感召和组织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大潮,才取得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显著成就。今天,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使命任务越艰巨,越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越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树牢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潜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巨大合力;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发展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拓展人民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民主生活方式的不断深入,更加广泛地凝聚民心、民力和民智,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动力和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方位,充分吸纳一切人类现代化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在党的二十大上,党中央全面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使命无上光荣,责任倍加重大。面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根、魂,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楚向红,法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原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年第8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专题文章,注释略,全文请见原刊,引用请据原文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