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百年大战略,从新中国成立到2050年,中国将用一百年时间,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漫长的世纪征途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但是现代化努力方向没有变,用一百年时间来共同完成一个伟大的梦想,这种百年国家战略目标是举世罕见的。
从整个历史纵深来看,这个百年战略目标又分为三大战略步骤。第一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用30年时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到1980年我国顺利完成了这一战略步骤;第二步用40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们已大幅度超过预期目标完成了这一战略步骤。未来再用30年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这又分为两小步:到2035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邓小平同志当年设想的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前15年实现,到2050年,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我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建成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探索。
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我国在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会议上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 并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标,197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这个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实现现代化目标分两步走:到1980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简述为“中国式现代化”),他的主要考虑是原先的目标放低一些:“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 他认为到2000年只能实现“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小康社会”,而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实现现代化。
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改革开放后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翻一番;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是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当然,后来中国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了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设想。此后,我们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今天我们正式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我们2050年的目标,就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在我国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并将其上升到现代化道路的高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项特征和9项本质要求,并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作为中国共产党新30年的中心任务。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是我国最高时代主题和最大国家战略。
今天我们说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比“四个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宽,可以概括为“六个现代化”,我们说现代化分为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三个层面,而物质现代化又包括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生态系统现代化。这样共有六方面内容,也可说“六个现代化”。这六个方面现代化,使得中国成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社会,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战略布局。
经济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属于经济范畴,当然经济现代化范畴更宽,不但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还包括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产业链、供应链、消费流通环节等经济体系各方面的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是技术革命,它不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提高各生产部门生产率,同时也推动产业结构变革、形成新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推进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伴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随着工业化推进,我国从以土地等资源要素和劳动力、资本投入为主,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体系活动越来越复杂,呈现多领域交叉,经济产品增加值中科技和知识贡献部分不断提高,并推动产业从价值链的低端、中端、再到高端的升级。
当然,中国经济现代化最大成就在于工业化。除了那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之外,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够跻身工业化国家高端行列,而中国却成功实现了人类最大规模的工业化,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强国。与此同时,中国也建设起现代农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并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推进经济现代化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经济数智化转型。在数智化革命浪潮下,所有产业都面临着改造转型,不仅是新的数智产业发展,同时是用数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这将改变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流通、消费方式,并改变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形成数智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要继续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占世界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升,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建设高端的强大制造业体系。三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进一步推动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经济体系转型。力争到2035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技现代化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之前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的生产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分缓慢,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学发展的缓慢。到了18世纪以后,人类步入科技革命时代,重大科技发明爆发性增长,人类进入了现代经济增长起飞期。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就包括科技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我国主要实施五大战略途径推进科技现代化:第一是举国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现代化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利用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对重大科技研发制造进行攻关。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不但聚集了国家的力量,同时更是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多个团队、通过不同科研路线开展全力攻关。这些年来面对美国的打压遏制,我国不断取得新的科技突破,很重要的就是依靠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第二是科技创新大循环。中国科技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经济建设,是国家战略推进的重要环节,与国民经济建设构成了发现-发明-产品-应用的科技创新大循环,从而为科技创新注入了资源和动能。第三是自主赶超。发展科技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同样也不能仅仅依赖引进,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实现后发赶超。1959年我国就提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科技发展方针,2006年中央提出了科技工作自主创新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之后进一步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主赶超的战略思路,这是一脉相承的。第四是开放协作。自主赶超并不意味着封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强调利用国际科技成就,利用一切机会推进国际合作,尤其是学习苏联的经验;改革开放后,我国更是通过技术引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国际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大大促进了本国科技发展。第五是集成创新。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其能够扮演全球创新集成者的角色。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继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引领科技革命浪潮,在世界科学技术方面达到领先水平,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不但是物质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从西方现代化历程来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对于人的观念再造的过程推动了现代化,而韦伯将现代化看成人的理性化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社会人的工具化、人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关键。近代中国曾经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人均预期寿命极低,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传染病横行,人民普遍营养不良、健康水平低,有80%人口是文盲。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开展卫生革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保障、建设全民健身社会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今天的中国人不但寿命更长,同时也更健康,身体素质更好。通过扫除文盲、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大大提高了人民受教育水平。中国由一个普遍“文盲”国家,成为一个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的国家。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建设全人口、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打破了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压迫,无数普通劳动者翻身得解放,打破了数千年男尊女卑的禁锢,妇女能顶半边天,占人口一半的女性得到了解放,人的现代化是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这是一场席卷整个国家的人的现代化革命,使得所有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平等的、有尊严的个体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之中。
同时,与西方现代社会的个体化与原子化不同,中国现代社会更具有有机团结群体社会的特征。中国传统是群体本位文化,强调家国天下一体、群体优先。这一传统又与社会主义强调集体、强调共同体的精神内在契合,同时,党的领导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与社会团结黏合剂的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既个体自主又有机团结的新型现代社会。
生态系统现代化
一些人认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就是传统优美的田园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因此,不认可生态系统现代化的命题,认为生态保护是反现代化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传统生态系统是人类-自然之间的小循环,经济社会对自然干预强度相对较小,事实上人类的垦殖活动对于生态环境也构成了破坏,学界估计中国在上古时代森林覆盖率曾超过60%,每个朝代森林覆盖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8.6%, 是新中国之后持续70多年的植树造林,才使得国土森林覆盖率恢复到23%。
现代社会人类-自然之间的大循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已经是生物圈最主要变量,大部分生物质都是人类所控制与干预的, 地质学家已经在探讨将现代社会称为“人类世”,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属于整个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生态系统保护本身必然是和人类社会经济与科技的演进相互融合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生态系统也发生了现代化过程。
生态系统现代化就是要形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良性大循环,不但要保护自然,还要反哺自然,建设生态,将现代生活、现代科技与生态自然更好地融合起来,构建新型现代绿色生态系统。中国在传统农业社会时代就建立了不能竭泽而渔的理念,“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自然恢复能力有节制索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于土地、水、矿产、能源等资源,中国主要是通过集约式发展,逐步由根据国民经济需要确定供给量的以需定供,转向了根据资源承载力进行以供定需,实现了对于资源供给的总量控制,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实现经济增长与主要资源消耗的脱钩。
生态系统现代化要求减少经济社会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就开始有意识减少污染物排放,到“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开始下降,到“十三五”期间,污染物下降总体达到环境容量的范围内,能够对于污染物自净,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还将努力推进建设近于零排放的城市、社区和社会。
生态现代化不但是“天人合一”,很重要的就是“天人互益”,中国对于改善生态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现代化中技术和建设能力持续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建设全新的生态系统,并和社会绿色发展有机融合。例如,我国在沙漠地区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场,不但产生巨量的绿色能源,同时还将沙漠畜牧和固沙植物种植结合起来,将经济和生态有机融合。同时,在城市建设绿芯公园,建设新的绿色生态建筑,建成“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大战略格局,建成世界最大的森林盈余之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制度与治理现代化
自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就从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开始了探索制度现代化的漫长历程,先后尝试了维新变法、“议会制”“总统制”“五权宪法”等方案,都未能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才走上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结束了长期以来一盘散沙、军阀混战、任人宰割的局面,为中国式国家制度与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前提政治条件和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国建立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政党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社会主义制度大厦的四梁八柱,为共和国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毛泽东时代留给我们最大的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对外开放体制,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总目标。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首次专门用一个全会研究制度问题与治理现代化,对制度进行根本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建构。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与治理现代化,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推进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进一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上层建筑。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领先世界的军事科技,但是在19世纪以来,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军事技术应用,以及军事体制变革、“军事-商业”复合体建立,迈入了军事现代化进程,中国却远远落伍了。
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由于军事落后、接连战败,使得国家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正是通过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国不但永远告别了“西方人在海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更是建成了世界上具有最强大国防实力的国家之一,牢牢将发展、安全、统一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提出了国防现代化,将其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主要是从以下三个维度推进:一是国防技术与装备现代化, 这先后经历了机械化、信息化与数智化三个阶段,机械化阶段,我国建立了基础国防工业体系,发展各种武器装备,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极大提升了战略威慑力。海湾战争之后,我国加快了国防信息化建设,取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要突破。第三阶段是数智化阶段,智能化与尖端技术不断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战斗机、高超声速武器等前沿领域领跑,而无人机、机器狗等改变战场态势的新型作战装备全球领先。第二个维度是军事体制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大兵团”机械化战争思想,建立了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等军种,陆军主导的国防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军队进行了现代化推进,初步形成了联合作战体制。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大破大立,推进了军事体制系统性重塑,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调整了战区编制,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部队编成进行了优化,由陆军主导体制转变成为统一领导、军种主建、战区主战、联合作战、全域制胜的新型现代军事体制。第三个维度是军民复合体现代化。战争从来不是纯粹军事力量的比拼,西方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就在于“军事-商业”复合体,“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军事工业的发展纳入整个工业化体系总体布局之中,我国选择重工业优先路线,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国防需要,推进的工业布局中大量是军民两用设施。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军民关系,推动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双向技术转化,并明确提出了“军民一体化”战略。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军民融合战略,加强军地协同、产业、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统筹,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融合。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通过不断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素养、武器装备、军事管理现代化,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中国特色现代化作战体系,形成强大的陆域、海域、空域、太空域、网络空间域的综合制权能力和混合战、超限战作战能力,有效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