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礼群: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命担当 ——评《坚守改革:我与中改院的33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0 次 更新时间:2024-10-18 23:30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魏礼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蓝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院长迟福林专著《坚守改革:我与中改院的33年》在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分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命担当”“建言深化农村改革的历史责任”“建言‘两个毫不动摇’的自觉行动”“惠及13亿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追求”“以高水平开放赢得未来的历史主动”“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痴心追求”“改革理论创新的不懈探索”8章。

翻阅此书8个篇章,我感到分量很重、情怀很深。33年来,我见证了迟福林与中改院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懈坚守、竭心尽智的过程。这本书集中反映了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理想、目标、追求、责任,既是一部为国家改革开放不懈建言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探索中国智库建设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坚守和践行改革理想的奉献史。我感到它的出版既恰逢其时,又意义重大。

紧紧抓住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主线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实践发展在认识上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管理方法到经济调节手段再到一种经济制度,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这都反映了党的思想理论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

诚然,这一认识的过程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33年来,中改院自觉主动地发挥改革研究智库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始终坚持紧紧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主线,提出了“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从‘国有企业’到‘国有资本’”“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等改革观点和建言,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发挥了智库的重要作用。1993~1996年,中改院组织编撰并陆续出版了《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一套10本中英文丛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先后提出“把国有资产推向市场”“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重大理论和改革思路。

记得1994年1月12日,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与中改院合作举办了“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国家与企业关系国际研讨会”。当时,我作为原国家计委秘书长参加了这次论坛,到今年已是30年整。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投资管理权限关系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等等展开讨论交流。这次研讨会将我们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对我国宏观经济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在国有银行债务风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时,中改院通过广泛交流、借鉴比较,提出了“以解决不良债务为重点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建议(30条)”,创造性提出通过债务托管解决不良债务,推进银行商业化、股份化的建议。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对此建议组织专人讨论研究。

无论是从建院之初为走向市场经济开展的一系列学术研讨和所形成的观点建言,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等建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第一时间研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改院33年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需求,以促进中国改革的前进为历史任务,直面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客观研究并提出行动性建议,充分彰显中国改革智库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实践中的使命担当,我认为,这是难得可贵的。

积极服务政府转型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有效地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作用,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最具有全局性、深刻性的重大课题。33年来,中改院多次召开关于政府转型与改革的座谈会和国际研讨会,并且受中央相关部委委托,从事多项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咨询项目,为推动政府改革与政府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印象很深的是,2003年中改院提出“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4条建议)”,获2004年度(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2004年10月18日,在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迟福林建议要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在中央财政总支出中的总量与比例,特别是要逐年加大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比重,政府要担当起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2005年,“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改院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观点和建议在理论与实践上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中改院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008年,中改院首次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思路,在服务“十二五”规划中发挥了重要咨询作用。其中,中改院提出掣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突出矛盾在于政府转型滞后。2009年,中改院课题组提出形成《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0条建议)》。这份建议报告系统提出我国“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的重大任务:第一,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第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变化,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三,加快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形成公共权力行使的规范的制度框架,对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职能进行了具体的设计。2015年7月,中改院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承担“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作为一家社会智库,在建言国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年来,中改院围绕政府改革与政府转型的建议和观点,不仅把握了我国改革开放全局,也适应了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天回头来看,这些建议对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十分有参考价值。

为建言改革、坚守改革竭心尽力

迟福林与中改院的33年,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是服务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中心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33年,是服务海南改革开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33年,是以迟福林为班长的中改院团队为改革开放展现风采才华、播撒热血汗水的33年。

坚持“家国情怀、执着精神”。迟福林是我的老朋友。我深切感到,他对改革开放研究怀有痴情,对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懈追求。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上,迟福林总是积极主动向决策层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建议,其中不少建议被相关决策采纳。我认为,他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当之无愧的重要贡献者,他是我们国家新型智库建设的积极探索者,他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时代敢于担当的实干者。在迟福林带领下,中改院坚定“改革决定中国未来”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实践改革,将改革作为终身事业。作为一个仅有几十个人的小机构,中改院所形成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背后,如果没有对服务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奉献自我的拼搏精神,是难以形成的。在这本书中,迟福林回顾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令我十分有感触。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办院。33年来,中改院之所以能够提出诸多凝聚改革共识、服务国家改革决策的政策建议,重要在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改革时代特征和需求、行之有效的智库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生前提出并再三叮嘱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办院。迟福林在书中回顾,“早在30多年前,刚一呱呱坠地的中改院在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建言献策的同时,就将改革之剑指向了自身,放弃行政级别,创造条件走向市场,用‘自己改自己’的亲身实践,率先在软科学发展之路和事业机构改革中做出探索。”33年来,中改院在“改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凝聚出了中改院精神和文化,创造出了为改革开放建言的累累硕果。

坚持“小机构、大网络”。在中国如何办好社会智库,中改院走出了一条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探索创新之路,在办院体制、治理结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中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例如,中改院最早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智库实体机构和人员少而精,汇聚了一支相对稳定和忠于职守的骨干队伍;同时,逐步形成了由数千名来自国家、50多个相关部委及31个省(区、市)专家学者,包括一大批老领导、老同志构成的大网络。这是个成功的办院经验,应当继续坚持下去。中改院在建设新型社会智库方面所作的探索、积累的经验,非常值得深入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再次吹响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坚守改革》是迟福林将自身与中改院33年实践融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自觉行动和思想结晶,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对自觉将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凝心聚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作者系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8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