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法学家公丕祥教授二三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29 次 更新时间:2024-03-10 23:55

进入专题: 公丕祥  

何勤华 (进入专栏)  

 

改革开放40多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形成了一个法学家群体。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或者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说到学界、学林,一般都是指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后来又包括了经济学家,基本上没有法学家的身影。而今天这一局面完全改变了,法学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群体。学林轶事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法学人物的故事展开,本文就和读者聊聊法学界一位知名法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公丕祥教授的几个故事。

公丕祥教授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他是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之一,1995年与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武汉大学的黄进、华东政法大学的曹建明等一起获得这一殊荣。公丕祥教授祖籍山东,1974年8月高中毕业后赴苏北农村插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后留校担任了法学教师,并先后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法学师资培训班、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助教班。1994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法理学家孙国华教授。在此期间,公丕祥教授先后担任了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副主任、主任,经济法政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兼校长。2003年以后,出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2013年,转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8年后,回到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继续任教,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并出任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我和公丕祥教授因为专业比较接近,加上南京和上海相距不远,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识了。公丕祥教授不仅勤奋刻苦,痴迷于学术,论文丰硕,著作等身,而且待友真诚,提携新人,工作认真。可以说,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南方的法学重镇之一,与公丕祥教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和公丕祥教授的学术交往中,有几个小故事非常感人,值得写出来,与学术界朋友一起分享。

第一个小故事发生在1992年新春。当时我还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制史教研室的一名普通老师,在教学科研之余,协助老师陈鹏生教授创办了“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并出任秘书长一职。该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是1991年在无锡华东疗养院召开的,第二届年会就移师南京。当时各个高校经济条件都不好,所以我们的会议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同道的资助下,在南京的一家小宾馆里举办。那时,公丕祥教授已经是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的主任了。会议召开的第一天晚上,他邀请了与会的几位青年老师,包括北大的武树臣、法大的张中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志铭及华政的我等人,到他家里小聚。

那一天,正值南京下了大雪,气温骤降到了零下10度左右。我们这些青年老师收入都不高,囊中羞涩,所以没有钱叫出租车,加之当时交通条件不好,事实上也叫不到出租车。没想到,公丕祥教授考虑得非常周到,他叫了他的几个学生,每人推了一辆自行车过来,让我们几位受邀的外地老师各自坐在他们自行车的后座架上,他们就推着自行车载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慢慢前行,从开会的宾馆一直驮到公丕祥教授的家里。那天虽然室外天气极冷,但在公丕祥教授家里,却是温暖如春,其乐融融,南北法学界学人相聚,探讨学术,畅谈人生。

吃完晚饭以后,这几位学生又用自行车再把我们驮回宾馆。由于往返的路上始终有雪有冰,自行车轱辘经常打滑,他们推得非常艰难。我们说要下来和他们一起走,这几位学生坚决不让,说是公丕祥教授专门交代过的,外地的学术界朋友来南京了,一定要招待好。我们几个老师都深受感动,那年年会寒冬里的这一幕场景迄今记忆犹新,每每忆起仍倍感暖意融融。

第二个小故事是在2001年。那一年,我和公丕祥教授作为中央党校中青班的学员,一起在北京学习。其间,除了遵守党校的作息时间、完成党校规定的学业之外,我们经常相聚聊天,跟踪法学前沿,交流学术心得。当时他已经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和法治现代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而且已经培养并组建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学术团队,让人很是羡慕。

记得那个夏天的周末(按照党校纪律,我们周末可以请假外出),我们两人都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江平老师的邀请,去参加当时中央下达、由江平老师总负责的“中美法律文库”有关编辑、翻译、出版事务的一个座谈会。那天早上,我们一出党校大门,就叫到了一辆出租车,一起进城。一坐上车,我就发现平时身体特别棒的公丕祥教授脸色发白、身体虚弱。一问,才得知他前一天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今天早饭也没有吃。我想,这怎么行呢,就和他说,要不我们今天就不去了。公丕祥教授当即就说,那不行,已经答应了人家,不可以不去的。而且这个会议很重要,“中美法律文库”的翻译出版,是中国法学界的一件大事。我看自己没能够劝住他,那就出发吧。结果车到了半路,公丕祥教授又吐了一回,连胃酸都吐出来了,我在一旁看得心疼不已,非常担心他的身体,但他却说没事,丛书出版意义重大,而且这么多知名学者相聚不易,坚持继续走。

新近又耳闻了一件事,也和公丕祥教授有关,即设立“方德法治研究奖”(以下简称“方德奖”)的事。方德奖是由公丕祥教授主持、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主办、江苏方德法律研究中心支持的全国性法治研究奖项,于2017年创立,旨在鼓励学术创新,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方德奖设立了专家评审库和评审委员会,实行第三方通讯评审与专家集中评审相结合的双重评审制度,以保证评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虽然方德奖现在还是一个民间的法学奖项,但这些年来影响力越来越大,其知名度已经可以和北方的“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看齐了。我国一批老一代著名法学家,如高铭暄、吕世伦、蒲坚和陈安等人,都曾获得过方德奖的特等奖。而这一为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奖项,正是由公丕祥教授带着他的弟子丁韶华律师(方德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一手创办的。2023年,丁韶华律师曾悄悄和我说,方德奖每一届评奖,大概要支出300万元经费,这对一个地方上规模不是很大的律师事务所,压力也是很大的。但他当初协助公丕祥教授创办这一奖项,主要就是有感于老师的高尚品行,决心以自己的所有心力做成此事。丁韶华律师还说,他要争取再办16届。我一听,马上明白了他的心意。因为2023年公丕祥教授刚好68岁,方德奖是两年一次,16届刚好是32年,32年以后,适逢公丕祥教授百岁寿辰,丁韶华律师希望以此来激励老师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并报效老师和母校的培养之恩。我当时听了非常感动,丁韶华律师能够这么做,可见公丕祥教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这几则公丕祥教授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法学界确实群英荟萃。虽然每一位法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学术进步、为年轻人的发展多做点事,并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我们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法学家群体。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教授、原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 何勤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公丕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7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