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 徐秀军:2023—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92 次 更新时间:2024-04-09 13:20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贸易投资  

张宇燕 (进入专栏)   徐秀军  

 

内容提要:2023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22年的下行趋势。尽管全球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累积,贸易投资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颠覆性技术带来深刻复杂影响、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与扩散、“去风险化”政策加剧全球经济“脱钩”风险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开启金色十年新征程成为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主要特征。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成为影响深远的趋势性变化。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短期和中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其中关键变量之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经济挑战。从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来看,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

关键词:世界经济 贸易投资 “去风险化”政策 歧视性区域主义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并且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世界经济总体处于下行通道。从世界经济的趋势性变化来看,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重塑增长动力的进程之中,积极因素在累积,但下行压力犹存。

2023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2023年仍是动荡、分化和变革的一年,在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下,世界经济下行成为意料之中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0%,较2022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同期,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长率仅为1.5%,较2022年下降1.1个百分点。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提振作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幅度较小,增长率为4.0%,较2022年仅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率为5.4%,较2022年上升2.4个百分点。

在就业和物价方面,2023年全球形势较2022年有所改善。2023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全球失业人口的估计值进行了大幅修正, 2022年全球失业人口由此前估计的2.05亿人下调至1.92亿人;预计2023年进一步降至1.91亿人,失业率为5.3%,较2022年下降0.1个百分点。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后的全球就业复苏步伐更快。除低收入国家外,其他国家的失业率总体上已降至疫情前水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甚至创过去数十年来新低。2023年10月,欧元区20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失业率为6.5%,保持历史低位;美国失业率为3.9%,保持在较低水平;俄罗斯失业率进一步降至2.9%的极低水平。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全球通胀的严峻形势大幅缓解。IMF估计,2023年全球平均通胀率为6.9%,较202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通胀率为6.4%,较2022年下降2.5个百分点。2023年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比上年的高点下降6.0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2.4%,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创2021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是推动物价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IMF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64.45,较上年同期下降14.4%,较上年8月的高点则下降了32.0%。其中,燃料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26.1%。但是,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仍远高于央行通胀目标,这意味着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虽然奏效但效果有限。

在经济下行和货币政策紧缩的背景下,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累积。2023年以来,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攀升,尤其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规模屡创新高。2023年9月,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债务增至创纪录的307万亿美元,全球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连续两个季度上升,达到33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上升势头是在债务率连续7个季度下降之后出现的。2023年上半年,超过80%的新增债务来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增幅最大。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33万亿美元,并呈加速上升势头,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将超过50万亿美元。2023年8月,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A下调至AA+,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二次信用评级被下调。在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等因素冲击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债务风险急剧上升。2023年以来,一些外债占比较高、经济基本面和金融体系较为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较高的债务违约风险,甚至部分国家已经出现债务危机。若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可能进一步加息,这将进一步推升全球债务风险并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疫情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冲击逐步消退,但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乏力。2023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同比增长0.8%,相比4月1.7%的预测值显著下调。WTO还警告,全球供应链分化迹象开始显现,并将持续对全球贸易造成威胁。2023年上半年,作为全球供应链活动指标的中间产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为48.5%,比前三年的平均值低2.5个百分点;美国的亚洲双边合作伙伴在对其零部件贸易中的占比为38%,较2022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全球投资增长形势更不容乐观。2023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同比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其中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37%至37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则增长4%至9160亿美元,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或进一步下降。

此外,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主要表现在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023年10月末,美元指数升至106.7,较上年末上升3.1%;11月末回落至103.5,与上年末持平。2023年以来,很多国家货币汇率出现进一步下跌。2023年10月末,美元对俄罗斯卢布汇率为1∶93.24,美元对日元汇率为1∶151.69,对人民币汇率为1∶7.18,较上年末卢布、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下跌24.6%、13.6%和3.0%。全球股票市场更加分化与震荡,在阿根廷、委内瑞拉、埃及、美国等股市大幅上涨的同时,泰国、芬兰等国股市则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

202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2023年世界经济总体呈下行态势,一些新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涌现,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值得关注。总体来看,202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

尽管遭受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世界经济双速增长格局并未改变。2023年10月,IMF估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比发达经济体高2.5个百分点,速差较上年扩大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5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均经济增速为4.0%,比发达经济体高2.3个百分点。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两大群体内部,经济增长分化有所加剧。在金砖国家中,2023年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增速分别较上年上升2.4、4.3和0.2个百分点至5.4%、2.2%和3.1%,而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速则分别较上年下降0.9和1.0个百分点至6.3%和0.9%。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总体大幅下降的同时,美国、日本经济则表现出较强韧性。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计为0.7%,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得益于较低的失业率、积极的财政政策、供应链内迁、劳动生产率提升等因素,美国经济短期内表现向好。2023年前三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2.4%,高于2022年全年水平。2023年日本经济增长表现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增速2.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分化意味着各国经济政策导向不同的目标与任务,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持续增加。

二、颠覆性技术带来深刻复杂影响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初见端倪。企业争先恐后地将人工智能领域每一项新的突破应用于生产,从同声传译、私人助理和无人驾驶到监控设备和致命性自主武器等,无不因人工智能而发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人们对人工智能固化社会歧视、引发大规模失业、违反战争准则等问题表示严重关切。随着能够产生自主思想的机器与全球商业金融和战争之间互相作用,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与日俱增。如主要大国不设法限制人工智能的影响力,这种疯狂竞赛有可能导致灾难。目前,ChatGPT成为世界上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人工智能产品,并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图像、视频、编程、语音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ChatGPT于人类究竟是敌是友,仍有待观察。2023年10月,中国适时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各国应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三、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与扩散

在经济全球化遭受重大挑战时,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替代选择。然而,IMF的研究发现,歧视性区域主义正在兴起,尤其是在冲突时期,区域贸易协定可能会“筑高围墙”以抵制外部世界,而不是降低内部的“围墙”。该研究进一步指出歧视性区域主义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补贴项目中提出本地成分要求,并对非区域贸易伙伴进行出口限制;建立严格的产品原产地制度,以降低区域外价值成分为代价来提高生产中本区域的价值成分。虽然在纸面上没有歧视性条款,但这些做法背离了多边贸易规则的精神,因而会增加一体化成本和降低贸易效率。此外,歧视性区域主义也可能催生提高劳工和环境标准、采用国内而非全球标准以及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重新调整供应链等非贸易目标。2023年3月,美国和日本签署了一项关于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关键矿产贸易协议,对锂、钴、锰、镍和石墨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矿物不征收出口关税,并使日本能够享受美方提供的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而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其他国家则仍在被限制之列。同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14个参与国贸易部长签署了供应链协议,旨在深化美国与印太地区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并提高美国的全球竞争力。这项被拜登政府吹捧为“全球第一个多边供应链协议”的弹性供应链协议不仅不对部分区域成员开放,还对协定内容保密,是歧视性区域主义在亚太区域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在加强与伙伴国联系的同时却与非伙伴国家渐行渐远,已成为一些大国推进区域合作的政策选择。

四、“去风险化”政策加剧全球经济“脱钩”风险

2023年以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推出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2023年5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发表联合声明称,要增强经济韧性,就必须“去风险化”,实现“多样化”,因此将单独或集体采取措施,投资于自身的“经济活力”,降低对关键供应链的过度依赖。G7同时宣称,不寻求“脱钩”,也不寻求政策内倾,无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6月,欧洲理事会就对华战略发布了一项新决定,重申其目标是“去风险化”而非“脱钩”,强调欧盟将继续降低供应链等领域的关键依赖性和脆弱性,并在必要和适当的情况下“去风险化”和实现“多样化”。7月,为响应欧洲理事会的决定,德国政府发布首份“中国战略”文件,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强调德国“迫切需要去风险”并提出关键技术出口管制等具体的“去风险”“降依赖”举措。这些所谓“去风险化”政策的实质是升级版的“规锁”战略,其目的是在地缘上围堵、在规则上钳制、在发展上阻滞、在形象上“妖魔化”非西方大国,并且在实质上使全球经济走向“脱钩”。2023年10月,IMF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主要经济体“去风险化”策略的负面影响将波及中国以外的地区,而中国开展全面改革可产生巨大的正面溢出效应。美国学界的最新研究也指出,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要想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完全解除或者将民用经济与军事经济分割开来而不给美国造成伤害是不可能的,并且美国过度强调“去风险化”将危及全球经济。这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快速压制竞争对手的“去风险化”政策将使大国关系背离合作共赢,甚至越过零和博弈走向即便损害自身利益也要消耗对手的负和博弈。

五、共建“一带一路”开启金色十年新征程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60多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了100多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与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与14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共同开启共建“一带一路”金色十年新征程。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宣布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等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国提出的八项行动与论坛期间各方共达成的458项成果,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世界经济的趋势性变化

在外部冲击和内部动能转换等因素推动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变革期,并呈现出一些影响深远的趋势性变化。具体来说,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再全球化”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频繁对外挑起“贸易战”,阻碍多边贸易机制正常运行,并联合盟友推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政策,严重干扰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在区域层面,一些机制和规则日益封闭,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特别是由美国牵头的“印太经济框架”下各领域协定的达成与落实,将成为加剧区域经济竞争与对抗以及全球经济碎片化的推手。在全球层面,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进一步弱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强调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重要性的同时,却破坏和干扰以WTO规则为代表的多边规则。尽管国际社会对2024年WTO第13届部长级会议重建多边贸易规则体系充满期待,但要想取得实质性成果还需各方付出更多努力。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下,全球经济将经历“再全球化”进程,即全球规则因大国博弈升级而面临改革和重塑,全球资源面临重新配置,全球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重组。

二、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

在全球技术创新中,信息和数字是技术突破最多的领域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数字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2023年10月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五国的数字经济总量达3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较经济整体增速高5.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GDP的比例为58%,较2016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比2016年增加4.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是五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长率的1.6倍。同时,数字技术直接带动电子商务发展,跨境数字服务贸易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22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额达3.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数字技术将成为重塑全球经济动力的重要依托,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为全球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

暴风雨、热浪、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德国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指出,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还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带来深远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挑战。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显示,全球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平均成本约为GDP的1.4%,但低收入国家的成本超过GDP的5%。发展中国家没有机会像发达国家那样,先以高碳密集型方式发展再进行治理和脱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四、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

一些发达经济体越来越热衷于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待国家间经贸关系,并赋予正常的经贸关系浓重的政治色彩,在内外场合鼓吹经济安全威胁。例如,在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等经贸合作机制中,人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政治制度等问题被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并以此作为塑造成员凝聚力和限制其他成员的手段。同时,出于政治因素考虑,某些国家蓄意阻挠WTO、IMF、世界银行等机制改革进程,在二十国集团(G20)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全球和区域经济治理平台炒作政治议题,导致这些机制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的功能不仅得不到有效发挥,还沦为少数国家搞地缘政治博弈和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甚至武器。随着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大国间的博弈不断升级,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原则的经济逻辑退居其次,权力逻辑逐渐占据上风,此时大国博弈的战略目标主要表现为寻求与竞争对手拉开更大距离。

五、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着手实施“去美元化”方案,表现为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放弃使用美元而转用本币结算,在外汇储备中降低美元份额,并开始思考美元的替代货币。IMF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储备占全球已报告外汇储备的比例为58.36%,为1995年该机构统计该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较2001年第二季度的高点下降14.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欧元和人民币的竞争力提升。2020年7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达成一致,决定发行泛欧主权债券,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财政短板开始进入补齐期,逐步使欧洲成为除美国以外一种新的无风险资产的所有者。2022年5月,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2023年9月,人民币作为全球货币在贸易融资市场的份额达5.80%,首次超过份额为5.43%的欧元,位居第二。尽管“去美元化”进程加速,但是真正实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目前,全球通胀问题得到阶段性缓解,但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短期和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同时推动全球经济趋势向好的因素仍然存在。

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的因素主要包括: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紧缩效应逐步显现,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承受力与稳定性受到挑战,政府或企业违约风险不断攀升,企业和国家层面的供应链持续调整,贸易保护主义与资源民族主义依然盛行,大国博弈日益转向各方受损的负和博弈,主要经济体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去碳成本依然过高,疫情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以及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等。这些因素的发展演化都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并损害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全球经济向好趋势主要来自一些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新兴经济体,同时这些经济体在引领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鉴此,2024年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一定下行空间。2023年6月,世界银行预计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4%,较1月预测值下调0.3个百分点。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7%,较2023年低0.3个百分点。10月,IMF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9%,较2023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1.4%,美国为1.5%,欧元区为1.2%,日本为1%;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与2023年持平,为4%,其中,中国为4.6%,印度为6.3%,巴西为1.5%,俄罗斯为1.1%,南非为1.8%。

总体来看,影响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变量之一在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经济挑战。特别是美国大选带来的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政策和国际合作环境,全球经济风险和挑战或将因此而显著增加。根据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7%。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仍将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并且不排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大幅波动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显著下降的可能性。

 

本文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项目批准号:2022GZZH01)的阶段性成果

执笔人: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徐秀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4年第1期,注释略

进入 张宇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贸易投资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9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