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1月14日,围绕“踔厉奋发 共赢未来”主题,2023年中宏观察家迎春座谈会圆满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陈文玲发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主要矛盾,是在诸项矛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哲学中所讲的矛盾论,是指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未来30多年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就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需求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是不断把潜在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实现的过程。
第一,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迅速恢复修复和反弹的关键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是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1、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这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使市场真正成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消费则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供给体系水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也是基础性的力量。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最重要的那驾马车,因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是建设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性支撑,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基本保障,对中国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
消费连续8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居民消费每增长1%,可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0.5-0.8个百分点。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住与行消费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汽车新车销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5%,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4.2%。消费稳,经济才能稳;消费旺,预期才能强。
2、消费是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础性支撑
中国现在、未来对中国经济和全球投资者最大潜力、拉动力、吸引力是市场红利,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是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断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消费需求。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7%,中国消费总量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5%。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援引花旗银行分析师的预测报道称,中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1%,达50万亿元人民币。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托。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逐步在市场需求、产业体系、人力资源、软硬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居民有效消费和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弹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消费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最关键的保障
现代经济从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转向消费起决定性作用,从以生产为起点,转向以消费为起点。消费升级是动态的、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消费需求引导投资和生产,既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既是形成超大规模市场的基础性支撑,可以不断释放市场红利,也是保持中国经济不竭的动力和对国际资本、产业、要素、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吸引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全球性现代流通中心、消费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和现代商务环境最优的世界性大市场。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满足需求侧的供给侧改革与调整,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底层逻辑。
4、消费是中国经济长周期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引领性的力量
消费释放和满足的过程,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随着人民群众购买力不断提高,不断把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供给能力创造崭新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供给侧创造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群体、消费总体能力、消费结构、消费偏好不断优化的要求。中国已经形成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5G、6G叠加高铁网、航空网、高速公路网等虚拟网络与实体网络体系,不断激发和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意味着满足消费需求的中国市场活跃度、便利度、规模、潜力和空间,将成为全球具有引领性的力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也明确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产生了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了巨大规模市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扩大了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的消费结构,使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供给侧满足需求侧的能力,包括提高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必须转变消费方式与消费偏好,趋向更为健康的绿色消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必须是和平的,才能保证中国人民能够过上稳定可持续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我们达到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GDP、GNP,衡量一个国家实际消费能力的购买力评价PPP,反映人类发展指数的HDI,还要有衡量人类发展使人的能力提升的重要参数,例如贫困率,健康长寿的水平,人们获得文化技术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消费水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当前消费疲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短板
当前消费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失衡:
1、国内消费需求与国际消费需求失衡
2020年我国国内消费需求是唯一一个负增长的为-3.6%,2021年恢复了正增长,是所有指标里增长幅度最小的;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比上年提高了4.4。但是2022年中国消费增长急转直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52453亿元,下降2.3%;餐饮收入额39527亿元,下降16.6%。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个百分点。而来自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逆势上扬,2020年中国出口增长4%,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21.2%,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增长9.9%。
2、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消费增长速度的失衡
2021年中国消费占GDP增量的比重达到65.4%,2022年上半年消费占GDP比重69.4%,全年预计65%左右。我国2011年消费占GDP比重为51.6%,2019年消费占GDP比重为57.8%。“十一五”时期我国消费年均增速18.1%,“十二五”时期消费年均增速15.6%,“十三五”时期消费年均增速是8.1%,《“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加到50万亿元,年均增长5%。这符合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反映出我国消费增长占比越来越高,而增长率总体趋于下降趋势。
3、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失衡
近几年,中国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新一轮技术革命应用持续深化,推动线上消费在我国日益普及,特别是疫情以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型线上消费创新更为活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造了诸多新的消费需求。《中国生活服务业消费趋势报告(2022)》数据显示,生活服务消费线上成交额年均增长49%,线上用户年均增长更是达到70%。2022年1-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自9月份起占比连续提升。其中,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吃类和用类商品网上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5.1%和6.1%。而大量实体店、批发市场和专卖店萎缩,一大批空心市场、关门店铺、无人商业街成为一大奇观。
4、满足刚性消费需求与弹性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失衡
满足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刚性消费需求,基本上可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供给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产业配套能力完整。但满足消费空间最大的弹性消费需求部分,存在诸多的硬约束或者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为我国处于转型升级,满足高端消费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还有很大的短板;软约束主要表现为一些制度性约束,如限购政策、对奢侈品消费的限制等。
5、最终消费率占比高的人群消费能力不足与高消费人群消费能力释放不足的失衡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社会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极低收入层: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低收入层: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有3.1亿人;月收入在2000-5000之间,有3.8亿人;中等收入层:月收入在5000-1万之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