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汉生:朱子家风家训与“福”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 次 更新时间:2023-01-28 00:03:15

进入专题: 朱子   家风   家训  

孙汉生  

  

   一、家风家训与个人及社会幸福之关系

   作为生命体,假设有意志,植物一定是追求生长,自由舒展地生长,希望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满足它们的生长意志;动物亦然,它们一定希望除了快速生长,还希望能够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有足够的食物满足口舌之欲,还能自由交配满足性欲本能,并繁衍后代。动植物的这些本能,满足之后,应该有一种快乐,或者愉悦,在我们看来,只能是被动的,直接的,直线的,单向的。

   人类,作为生命体,与动植物一样,存在本能欲望,追求自由生长与繁衍,满足口舌之欲。但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当然超越动植物的生命本能,追求快乐、愉悦,但会超越快乐、愉悦,我们人类创造了“福”、“幸福”这一词汇来表征。人类追求幸福的意志、观念、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成果,我们可以称之为“福”文化。

   人类文明所有的活动,终极目的,除了以法西斯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行为以外,都是为了人类幸福,就连法西斯也自认为是追求人类幸福的进步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文化,皆是福文化。这应是广义的。我们所要讨论的福文化,是狭义的,是汉语语境里,由中国古人五福观念所衍生的求福祈福的民俗行为,以及为人民福祉而奋斗的进步活动。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个人幸福,是与家族、社会、国家紧密相关的;个人的幸福依托于家族的幸福。蔡元培先生说:吾之幸福,非吾一人所得而专,必与积人而成之家族,若社会,若国家,相待而成立。凡人生之幸福,必生于勤勉,而吾人之所以鼓舞其勤勉者,率在对于吾人所眷爱之家族,而有增进其幸福之希望。家族之幸福,即社会国家之幸福。[1]近世闽人林森先生曰:吾国植基于宗法,自家族而宗族,自宗族而国族,政治礼教相系相维。于宗族之认识极明确而强烈,而共通之信念,有强固之力量。有牺牲之嘉德,有让勉之美文。此吾华族特殊之优点也,若发挥而光大之,即为民族精神。[2]《朱子家政》曰:家政修明,内外无怨,上下降祥,子孙吉昌。移之于官,则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国与天下,则一国与天下之政理。[3]

   从以上训示可知,家族对于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具基础作用,而家族中与个人成长及个人品行最为相关的一项,就是家风家训。蔡先生又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4]家训实是这家庭学校最初的课文,是中国人人生幸福的奠基石。要了解中国人的幸福,研究福文化,有必要先研究家族和家风家训。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整体风尚,包括家族人物群体总体的性格特征、文化教育水准,更主要的是道德风尚。家训是家族训言,是家族里规定、流传的信条,是家族成员行为的指导准则,是形成家风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也是家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家风、家训,二者是紧密关联的,二者共同的功能和目标是促进家族的兴旺发达,家族成员的幸福安康。

   家训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家训,是祖宗遗留下来的,或者当世大家长口述、书写的训言,主要是语录、格言;但是在古代还有大量的墓志铭、行状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家训。墓志铭、行状主要是家族里为逝去的长者树碑立传,其内容是叙述生平,记录其历史勋业和嘉言懿行,是家训里伦理纲常的践履,见诸行事,而不仅仅载之空言。墓志铭、行状的撰立目的是显示家史、家风和荣耀,激励、垂训子孙后代,以期用心传承、发扬光大,而求永福。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里所蕴含的狭义的福文化内函,其基本内容,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厚谦恭、勤俭谨独之道德,无非劝善立德、勉学立功、养性立身、治家立业之践行,以达光宗耀祖、永葆福泽之目标。朱子作为思想家,其家风家训的内涵,远远超越于此。

   下面以朱子家族的家风家训为案例,揭示家风家训里的福文化内涵。

   二、朱子家风家训的形成、传承与践履

   下面以朱子家族的家风家训为案例,揭示家风家训里的福文化内涵。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编纂的《福建家训》,收录较早的家训是北宋初期的杨亿家训和中期的蔡襄家训,皆是格言式的训词,但是已经透漏出理学先兆:以“理”“性”这样具有理学色彩的概念来昭示家训所要求的言行准则所含的道理。《杨亿家训》曰:“安本分,循天理”。《蔡襄家训》曰:“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5]

   《福建家训》将朱子置于篇首,选录了《朱熹家训》《童蒙须知》《朱子家政》三篇,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传统家训内容的方方面面,但欲深入理解朱子家训的理学内涵,还须研究朱子家史、家风。

   朱熹祖父朱森是个穷困生潦倒的书生,却立家训:“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生之业。”[6]给子孙人生道路定下了基调。朱熹父亲朱松不负家训,考中进士,入闽为地方基层小吏,重视教子,时常训示,寄以厚望。《送五二郎(熹)读书诗》:“故乡无厚业,旧篋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貘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韦斋集》卷四)朱松还曾抄录黄山谷《食时五观》给二弟,题了三句赞语:“知恥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韦斋集》卷一)这三句话也成为朱熹的座右铭,亦可谓家训。

   朱松入朝为官,曾将朱熹带在身边,并延请名师施教。朱松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念,反对秦桧议和,与几位同道谋划上疏,朱熹都看在眼里,受到熏陶。朱子一生主张抗金,可谓传承家风,其来有自。[7]

   朱松精通《春秋》学,对古今成败兴亡了然于心,并常给儿子讲解。朱熹后来回忆父亲在《春秋》学方面对他的影响:“熹之先君子好左氏书,每夕读之,必尽一卷乃就寝。故熹自幼未受学时,已耳熟焉。”尊王攘夷之春秋大义、君臣父子之大伦大法,幼年即播于心田。

   朱松给儿子诵读《后汉书·光武纪》和苏轼《昆阳赋》,用刘秀中兴汉室的业绩激励朱熹复兴大宋的志向。朱松手书《昆阳赋》并题跋,朱熹珍藏到老,晚年也做题跋,回忆父亲“为说古今成败兴亡大致”,“为之泫然流递,不能自已”。[8]

   朱松的思想渊源是洛学。朱子大弟子、女婿黄榦撰《朱文公行状》记:“自韦斋先生(朱松)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朱子)早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9]朱松由于得罪秦桧,被罢官,仕途和家庭生活陷入窘境,但不坠其志。回到建州,与河南二程子传人杨时弟子罗从彦、李侗密切交往。束景南先生认为,大程子(颢)明道先生以《中庸》学为宗,杨时得其《中庸》秘传,韦斋先生奉《中庸》谈性说命为儒学大本,一脉相传,而朱子正是“在一个有理学渊源的家庭环境中生活”。[10]学界通常说朱熹的理学思想来自老师李侗,其实父亲朱松才是第一位理学启蒙导师。

   以上是朱子从祖父、父亲身上承受之家风家训,再看看朱子自己营造,传给下一代的。朱子曾自画小像并自赞:“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11]这是朱子自我写照,为其自励,亦以励人,可以视为家训。

   勉斋先生黄榦《朱文公行状》述朱子家风遗训:

   (朱子)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既为之箴以自警,又笔之书,以为小学、大学,皆本于此。终日俨然,端坐一室,讨论典训,未尝少辍。不安于偏见,不急于小成。明足以察其微,刚足以任其事,弘足以致其广,毅足以极其常。犹以为义理无穷,岁月有限,常慊然有不足之意。

   其可见之行,则修诸身者,其色庄,其言厉,其行舒而恭,其坐端而直。其闲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以及先圣。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举措有定所。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中夜而寝,既寝而寤,则拥衾而坐,或至达旦。威仪容止之则,自少至老,祁寒盛暑,造次颠沛,未尝有须臾之离也。行于家者,奉亲极其孝,抚下极其慈,闺庭之间,内外斩斩,恩义之笃,怡怡如也。其祭祀也,事无纤钜,必诚必敬,小不如仪,则终日不乐,已祭无违礼,则油然而喜。死丧之仪,哀戚备至,饮食衰絰,各称其情。宾客往来,无不延遇,称家有无,常尽其欢。于亲故虽疏远必致其爱,于乡闾虽微贱必致其恭。吉凶庆吊,礼无所遗;賙卹问遗,恩无所阙。其自奉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

   先生平居惓惓,无一念不在于国。闻时政之阙失,则戚然有不豫之色;语及国势之未振,则感慨以至泣下。然谨难进之礼,则一官之拜,必抗章而力辞;厉易退之节,则一理不合,必奉身而亟去。其事君也,不贬道以求售;其爱民也,不徇俗以苟安。故其与世动辄龃龉。[12]

   黄榦作为女婿,长期与岳父朝夕相处,对其思想状况、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观察、描述细致入微、精彩绝伦(故不避抄书之嫌,大段引录)。描述的是朱子个人风格,代表的是理学家风,内容涉及为学、家居、事君、爱民,其核心是理学思想的践履:忠孝仁义、必诚必敬、克己守礼、致知力行,堪以为训。

   朱子天资早慧,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少年得志,本有机会平步青云,早登庙堂,但是他志不在此,为官时间才九年,而以著书立说、讲学传道为职志。朱子一生创办寒泉、晦庵、同文、武夷、竹林(沧洲)、考亭等精舍或书院,还复兴白鹿洞书院,讲学五十年。朱子教学风格,黄榦描述:

   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13]

   朱子从政时间虽不长,但担任几任地方官,颇有政绩,打击豪强,赈济饥民,办学矫俗,造福一方百姓,成绩卓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事君也,不贬道以求售”,黄榦撰《朱文公行状》用了大量笔墨记录朱子向皇帝上奏疏,不顾个人安危得失,直陈皇帝阙失,而不加隐晦,着实践行儒家和理学“格君心之非”的思想理念和使命担当,表现出立身之仁、忠君之诚和君子之勇。如下: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今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此一二小人者,上则蛊惑陛下之心志,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说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私执曰之鄙态。“陛下临御二十年间,水旱盗贼略无宁岁,意者德之崇未至于天欤?陛下即位二十有七年,而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尝反复而思之,无乃燕闲起居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未纯,人欲有未尽欤?[14]

   朱子敢于如此直白地向皇帝说天下不太平,政治无建树,人民不幸福,质疑皇帝德不崇、理不纯、欲未尽。朱子勇于前,勉斋先生继其后。勉斋深体先师之志,将其事其言直书于《行状》,大加表彰。当时俗儒不能理解,认为不当直书,勉斋于《行状》之后特加说明:

   又谓告上之语,失之太直;记人之失,失之太讦(jie,讦以为直)。责难陈善,事君之大义,人主能容于前,而臣子反欲隐于后,先生敢陈于当世,而学者反欲讳于将来乎?[15]

   黄榦坚持直书,实是深得师心所在,正心诚意,不负遗志和家风:

(朱子)入奏,拳拳以谨察天理人欲为说。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为曰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朱子   家风   家训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336.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