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读书三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27 次 更新时间:2022-12-06 21:00

进入专题: 读书方法  

陈平原 (进入专栏)  


四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我在序言中称:“老师有老师的经验,老师也有老师的毛病;最明显的,莫过于‘好为人师’——总觉得自己有责任指导年轻一辈,让其少走弯路。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不身临其境,很难深切体会什么叫‘艰难的选择’。”去年中华书局出版《读书是件好玩的事》,我又在序言中提及:“教了几十年书,很容易养成‘好为人师’的毛病,这点我很警惕。”

话是这么说,关键时刻还是把持不住,比如今天在经典导读的“春晖计划”启动仪式上演讲,还是答应谈谈读书问题。俗话说得好,老狗玩不出新花样。只是有感于主办方盛情邀请,我就说三句话,夸张点说,也叫“读书三策”。

第一句话:少读书,才能读好书。

那篇根据我2013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演讲整理而成的《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初刊《读书》2013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3年21期转载,其中提及:“过去总说‘多读书,读好书’,以我的体会,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则很可能‘读不好’。成长于网络的年青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文章最后建议,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学问储备,也作为精神支柱。不追求阅读的数量,是希望你我停下匆匆的脚步,好好欣赏路边的风景。表面上看在后退,实际上是求进取。

至于什么是“好书”,很难界定。我以前谈过,在宽容的现代人眼中,“经典”可以是临时性的——只要为一时代的读者广泛认可,即不妨冠以此称。这个意义上的“经典”,当然不像《论语》或《圣经》那样“坚不可摧”,而是需要在历史长河中,经由一系列的沉浮,再最终确定其地位。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同是“经典”,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年纪大小与含金量的高低基本上成正比。两千年前的“经典”,也会面临阴晴圆缺,但有朝一日完全被遗忘的可能性不大;反过来,二十年前的“经典”,则随时可能因时势迁移而遭淘汰出局(参见《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第五章《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我并不主张只读五百年或一千年的经典。若真的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或者“八部书外皆狗屁”,那很容易变迂腐的。新旧并置,长短结合,只要是经得起考验、略有些年纪的好书,都值得你我认真阅读。

第二句话,鉴赏优先,批判其次。

先说徐复观读书的故事。抗战中当过蒋介石侍从室秘书的徐复观,抗战结束后以少将军衔退伍,专心做学问,日后成为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话说1943年他到重庆的勉仁书院找熊十力先生求教。熊十力吩咐先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书我读过了。熊十力说,回去再好好读。几天后,徐复观来见熊十力,说那书我又读了,里面有好多错误,这里不对,那里不妥。话还没有说完,熊十力拍案而起,说你这笨蛋,你滚吧,这么读书,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读书先要看它的好处,你整天挑毛病,这样读书,读一百部、一千部、一万部都没有用。徐复观日后追忆,说这件事让他起死回生,明白该如何读书了。

五四以前的读书人,对古人太崇拜了;五四以后的读书人,又把古书太不当回事。我认为,高看古人、没有反叛精神固然不好,低看古人、整天挑毛病也不行。单就求学阶段而言,熊十力主张读透一部经典,养成好的眼光、趣味与能力,是经验之谈。因为,无论古人还是古书,都是有好有坏,我们时间很紧,犯不着整天替古人担忧,说他如何“脏乱差”。他不好,你绕开就是了,先挑好书读,尚友古人,朝夕相处,你的学问及精神境界就会得到提升。将来著书立说,你很有见解,说孔子什么话不对,韩愈某个观点有问题,那是以后的事情。读书阶段,你的主要任务是汲取好书中的精华,用来滋养自己,这是第一位的。至于高屋建瓴,火眼金睛,把古人批得体无完肤,那是做研究时才需要的。

第三句话,自家体会,文火煲汤。

同样读书,有人读书活,有人读书死,只说“开卷有益”远远不够,还得明白读书的门径与境界。常被问读书有什么窍门,我的回答很让人沮丧:最大的窍门就是别走太多的弯路。因为,世上本无不花气力而迅速成功的“武林秘籍”,你太想寻找诀窍,反而容易走弯路。

小时好学,抄了很多古今中外的读书格言。长大后发现,这些佳言隽语仅仅起到励志的作用。书还是要自己读,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听别人讲总是隔靴搔痒。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陆游的诗句用在读书上最合适。必须亲历实践,包括得意、张狂、挫折、碰壁等,才能有深入骨髓的真切体会。

同样读书,有立马见效的技能培训,但那是低层次的;如果目光远大,追求胸襟与学养,则必须具备良好心态,而且愿意花时间。就像广东人煲汤,火太猛,效果并不好,要文火煲出来的汤才好喝。某种意义上,读书也是这样,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不能太急,不能太功利,不能有突飞猛进、日进斗金的时刻表。

不是要“经典导读”吗,为什么说这些?因为,怕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太容易了。“导读”有用,但作用有限,只是提供登山的拐杖而已。关键是你自己要读,而且真的在读,这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别人是帮不了什么忙的。

好在能看到以上不怎么励志的“丑话说在先”的,必定是读书种子,且已蓄势待发。若如是,明白前途光明,但也理解荆棘遍地,这个时候上路,才比较从容。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此稿系作者2016年3月6日于北京大学召开的“首都高校师生志愿服务:经典导读‘春晖计划’启动仪式”上的演讲稿)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 陈平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书方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8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