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8 次 更新时间:2022-10-29 21:41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迟福林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出我们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牢牢把握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提出“两步走”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4亿多人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这就需要牢牢把握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前进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的判断,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把握。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的缘由就是对基本国情准确、客观的把握。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改革是为了发展。我国既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又肩负深化发展的重大任务,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抓住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由此,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释放14亿多人口潜在的巨大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未来10年至15年,要推进以结构转型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迈过高质量发展的“门槛”,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紧密融合。由追求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向追求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质量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科技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转型升级,需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水平开放为重要动力,以结构转型赢得发展主动,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选择,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把握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改革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迈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诸多方面的重大任务。例如,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性、指导性。

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在推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要在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信心、优化发展环境。既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又要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就需要实现公开市场,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推进高水平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前,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多种全球性危机叠加的严峻挑战,我国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推动高水平开放,既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全球经济稳定与复苏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推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大战略抉择。

为此,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等。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格局,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要求,以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为战略目标,以服务贸易发展为重大任务,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保障。

为此,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推进高水平开放。以开放推动形成释放14亿多人口大市场潜力的重要动力,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性变革。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当前,服务贸易正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重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要任务是加快补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短板。争取到2025年,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重由2019年的14.6%提高至20%以上;大幅提升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贸易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规则谈判,促进双边、多边服务贸易合作。

在改革开放中促发展强安全

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重要目标。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动荡变革的新形势,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历史和实践证明,发展是最大的安全。在改革开放中促发展强安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统筹安全的基础在于发展,统筹安全的目的在于发展。发展和安全相互融合、互为条件。发展是目标,没有发展就难以形成持久可靠的安全保障;安全是前提,没有安全保障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当前全球面临发展与冲突的突出矛盾的特定背景下,更要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促进发展、强化安全。要协同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在加快构建内外对接的市场制度规则体系方面全面破题,在高水平开放中补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短板,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优化内外开放布局,在扩大共同利益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在区域发展合作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优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布局,务实推进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程,务实推进中欧经贸合作,为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赢得更大回旋空间。

在新的历史起点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重点赢得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在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如何全面促进消费,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载体,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前提,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重大任务,逐步形成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回答好、解决好这些重大课题,都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今天,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以新的战略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转型,要以新的战略思维看待改革、发展、安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海南日报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开放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51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海南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