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论拉丁美洲现代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98 次 更新时间:2022-08-22 22:32

进入专题: 拉丁美洲   拉美文明   全球文明史  

韩琦  


摘要: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殖民征服打断了印第安古代文明的正常发展,随之出现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到18世纪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结构。但这种文明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均具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之后,伴随着发展模式的转换、发展型政府的建立、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的开展、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产阶级社会的扩大、各种创新性文化成果的涌现,拉美才逐渐形成了现代文明,这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文明。现代拉美文明是多源混合的文明、亚西方文明、具有长期边缘性和不平等历史的文明、兼收并蓄和开放创新的文明、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拉美文明的和谐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拉美文明的不平等性、依附性、不平衡性又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拉美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正是我们认知拉美文明的关键。

关键词:拉美文明;混合文明;亚西方文明;多样性;开放性;创新性


在中国拉美学界,对拉美文明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没有搞清楚的基本问题,如拉美文明究竟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还是发生了历史性的断裂?”①再如,什么是拉美现代文明?拉美现代文明的特点是什么?②鉴于这些“困惑”,本文试图在对拉美文明发展史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拉美文明的缘起

关于拉美文明的起点,国外拉美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拉美文明以印第安文明为主线,起点与印第安文明历史的起点是一致的,后来又增加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形成了今天的拉美文明,其源远流长,传承不衰。墨西哥1910年大革命之后的官方史学一度持有这种观点,其认为印第安文明对拉美社会有重要影响,因而强调对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研究,弱化殖民地时期西班牙文明的影响作用,有的史学家甚至“拒绝承认1521年至1810年这一时期与当代有任何关联,也否认它作为遗产对20世纪墨西哥有任何价值”①。秘鲁阿普拉党的创始人阿亚?德拉托雷认为,拉丁美洲的命名应该是“印第安美洲”。二是认为拉美文明主要是伊比利亚文明,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文明在拉美的移植,起点从欧洲的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开始,今天在拉美居于主流地位。美国学者霍华德J.威亚尔达撰写的《拉美之魂:文化与政治传统》便传递了这样一种见解。②三是认为拉美文明是印第安文明、伊比利亚文明和非洲文明组成的混合文明,后来又增加了英、法、荷兰、德等其他欧洲文明以及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等文明,它们一起构成了混合文明,起点从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开始。秘鲁华裔学者欧亨尼奥?陈一罗德里格斯撰写的《拉丁美洲的文明和文化》表达了混合文明的观点。③美国历史学家本杰明?基恩编写的《拉丁美洲文明:1492年至今的历史和社会》虽然是一本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但从标题可见他承认有拉丁美洲文明,并且认为是从1492年开始。④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掩盖了印第安文明在欧洲征服时期的断裂以及至今已经处于非主流地位的事实;第二种观点过分强调欧洲文明的历史,忽视了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等成分在拉美文明构成中的作用;第三种观点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但需要指出的是,混合文明中三种主要文明成分并非平分秋色,而是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居于次要地位。当然,这种情况在拉美国家之间还存在差异。依此观点,给予论述如下。

就拉美文明的诞生来说,1492年10月12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哥伦布到达了“新大陆”,从此开始了印第安人、欧洲人和非洲人三个种族和文化的碰撞,结果是催生了拉美文明。

拉美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可称为“梅斯提索(Mestizo)文明”,即混合文明,它是由拉美人创造的物质成果和文化的成果的结晶,“体现在文明的载体——拉丁美洲人、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精神产品及其表现形式诸方面”⑤。它来源于印第安文明、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但在三种文明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之后,三种母体文明本身都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变为多种文明成分交融的混合文明,这是一种全新的色彩斑斓的文明。

拉美文明起源于印第安文明。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语言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数量众多的土著族群。哥伦布达到之后误以为到达了他梦想的东方世界,因而将这里的土著误称为“印度人(Indios)”,在汉语中为与印度人区别,通常翻译为“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的统称极大地掩盖了印第安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为据估计,在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美洲印第安人约有1500万一4000万,语言和方言达1700多种⑥,印第安文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万至2万年前,当时源自亚洲东北地区的蒙古利亚人群为追寻猎物而陆续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他们分别在河畔、湖边、沿海、高原、山谷过起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在公元前7000年一前5000年,在今墨西哥和秘鲁出现了豆类庄稼的种植。在公元前5000年一前3600年,在墨西哥开始种植玉米。在秘鲁,公元前5000年左右开始种植马铃薯。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驯养羊驼和骆马。①印第安人的定居生活为美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洲出现了两大文明发达地区,即中部美洲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这两地的历史被西方考古学家大致分为前古典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250年)、古典时期(约公元250—900年)和后古典时期(约公元900—1500年)三个时期。在每一时期,这两个地方都有许多重要的代表性文明。至哥伦布到来时,这里存在的是人们熟知的三大文明:即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其中后两个文明正处在繁盛时期。玛雅人的数学、天文历法、象形文字、宗教神话、建筑雕刻均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阿兹特克文明则以它的城市建筑、雕刻绘画、贵族教育体制、发达的商业以及军事和贡税制度而著称。印加文明中的纺织、冶金、制陶、巨石建筑、灌溉农业,尤其是它类似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土地、劳役制度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更是闻名于世。

哥伦布的到来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独立发展,使之嵌入了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在哥伦布之前很早就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文明交会的地方。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就在这里建立过殖民据点,公元前206年至公元470年这里曾属于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人带来了拉丁语、城市建筑模式、罗马法典和后来的基督教。②公元8世纪初,穆斯林入侵者横扫了北非,然后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接下来的八个世纪,西班牙人展开了收复失地运动,到1492年攻克了穆斯林占领的最后一个城市格林纳达。在这一过程中,西班牙人形成了欧洲最早的统一国家,并实现了天主教教会与国家的强力结盟。在与穆斯林(摩尔人)战争中形成的征服模式、尚武精神、贵族理念、宗教使命、市镇传统以及种族混血传统为征服美洲奠定了基础。而在15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沿非洲西海岸探险和在大西洋诸岛殖民的过程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与非洲人进行商品和奴隶贸易的经验,在葡萄牙城市已经有了黑奴的买卖和使用,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已经利用非洲人协助他们的殖民活动。③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活动实际上是收复失地运动的延续。在征服阶段,文化碰撞伴随着血与火。西班牙传教士拉斯?卡萨斯撰写的《西印度毁灭述略》、科尔特斯焚毁特诺奇蒂特兰城,皮萨罗对印加王阿塔瓦尔帕背信弃义地绞杀都是见证。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以及病菌的传播,印第安人口在整个16世纪减少了90%④,经历了灾难性的下降。在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同时,印第安人的神庙被摧毁,金字塔被夷平,文化遗产被付之一炬,印第安文化遭受到空前的洗劫,印第安文明发生了断裂。直到17世纪中期印第安人口下降的趋势才停止。拉美土著人的遭遇催生了“黑色传说”,其详细描写了西班牙人的残忍。在尤卡坦的传教士迭戈?德兰达为了消灭玛雅人的古老信仰,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拆毁玛雅人的祭坛,捣毁5000多个神像,一次焚烧了40本解说玛雅人生活和历史的法典。有158名印第安人在遭到审讯之后死亡。“直到1820年,官方一直禁止任何作品描述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⑤

但是,与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对印第安人采取的种族灭绝和种族隔离政策不同,西班牙人采取了种族融合的政策。①为了保障更多的贡税来源,为了有更多的异教徒得以拯救,王室与教会联手保护印第安人。王室法律规定,在新大陆实施委托监护制,殖民当局分配一定数目的印第安人给西班牙人监护,西班牙监护主一方面可以役使印第安人劳动,但同时要承担使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的责任。1512年王室颁布的《布尔戈斯法》中多次强调委托监护主教化印第安人的责任。②1542年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③,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新法律》确定了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共存共生的二元社会格局。④西班牙王室鼓励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通婚。1514年国王费迪南德下令,禁止歧视那些娶印第安妇女为妻的西班牙人。第二年他再次下令,强调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他们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⑤科尔特斯的翻译娶了一个印第安妇女,生了七个孩子,征服者贡萨洛?罗德里格斯也娶了当地印第安妇女,生了八个孩子。科尔特斯本人承认有六个非婚生孩子。⑥为了使印第安异教徒更快地接受天主教教义并皈依天主教,传教士们采取了妥协和调和的做法。尽管在早期的王室法令中就提到,必须向印第安人教授西班牙语,但传教士们选择了学习印第安人的语言,在1524—1572年间,新西班牙出现了上百种用印第安人语言编写的词汇手册、语法手册和教义问答。秘鲁天主教会在1583年之前用双语手册传教,之后出版了西班牙语、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三种语言的《基督教教义》。⑦在传教内容上,天主教在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本质和标志、天使和圣徒方面未作任何让步,但在宗教外部形式和仪式方面确实作了不少修改。在墨西哥,西班牙人在印第安人金字塔的废墟上建起新的教堂,天主教的圣徒祭日表也继承了印第安人宗教中众神的特点,并在天主教新教堂内仍然接受往昔供给土著宗教偶像的同样贡品,如毯子、鹌鹑、糌粑及羽毛做的十字架等。⑧印第安人和黑人在接受欧洲宗教信仰的同时,揉进了自身的传统宗教观念。在农村,印第安人居住在被保留下来的村社中,而西班牙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和市镇中,印第安人会到大庄园中劳动或到城市做仆役,大庄园成为连接村社与城镇的桥梁。混血现象大多发生在大庄园和城镇里。结果,殖民地社会出现了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共生共存和文明融合的现象。

在葡属巴西,葡萄牙人从一开始就同印第安妇女通婚,1570年前后非洲黑奴贸易开始后,又继续同黑奴通婚。1755年首相庞巴尔侯爵为增加人口,下令鼓励葡萄牙男性与土著女性通婚,宣称他们的后代有资格享有荣誉和尊贵的地位。⑨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模式是一种热带种植园、黑奴劳动、垄断贸易和教会思想控制的结合。葡萄牙人接受了土著人和黑奴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的衣、食、住,搏击、耕作、治疗疾病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对这些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欧洲人的行为模式。殖民地社会实际上是多语言社会,葡萄牙语、土著语、非洲语并存,直到18世纪后期,庞巴尔侯爵颁布法律,强制规定葡萄牙语是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伴随黑奴贸易和黑奴制的发展,非洲的宗教、舞蹈、音乐、巫术、迷信、语言、习俗的不少成分传播到了巴西和加勒比群岛,在这里,伊比利亚人同来自非洲的黑人共处,使拉美文化中掺进了许多黑非洲的情调。

在经过了征服、殖民、文化碰撞之后,从16世纪末开始殖民地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到18世纪,一种以欧洲天主教文明为主体、以印第安文明和非洲黑人文明为次要成分的独特的拉美混合文明已经初步形成。首先,在物质文明方面,欧洲殖民者通过引进欧洲的动物(牛、马、驴、羊、猪、鸭、鸡等)和植物(小麦、大麦、稻米、甘蔗、胡萝卜、西瓜、圆葱、葡萄、苹果等),铁器、带轮子的运输工具,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采矿业和手工业技术等,大大丰富和改善了拉美人的物质生活。而印第安人的许多植物(玉米、马铃薯、豆类、木薯、红薯、花生、辣椒、西红柿、南瓜、木瓜、鳄梨、可可、菠萝、烟草等)、食品和基础设施,则为初来乍到的殖民者提供了生存方便。印第安人的烹调方法、某些服饰风格、手工工艺也为欧洲移民后裔所接受。殖民地发展起一种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联系在一起的矿业和农牧业经济。

其次,在制度文明方面,殖民者在政治上借助于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专制主义传统,实行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体系。在经济上借助于原有印第安人的村社组织和劳动力制度,以及输入的非洲奴隶,形成了大庄园制和种植园制,并通过重商主义制度将殖民地经济限定为向宗主国提供初级产品出口,确立了它在北大西洋资本主义经济圈中的边缘地位。在社会方面,作为社会单位的大庄园和种植园延续了宗主国的“家族主义”,主人对下属实行一种恩威并重的父权主义统治,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城乡关系。在整个社会,则依次形成了“半岛人”“克里奥尔人”“梅斯提索人”和“穆拉托人”,印第安人,黑人的社会等级金字塔。1800年前后,在西班牙美洲的1350万人口中,白人仅占不足1/5;混血种人占1/3;印第安人占45%,黑人占4%。在葡萄牙巴西的200多万人口中,白人占28%,自由人占27.8%,奴隶占38.1%,印第安人占5.7%。①这种按照肤色划分的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大多数人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第三,在宗教文化方面,殖民者引进了劝导人们服从上帝的天主教,在到达美洲一个世纪之后,天主教会在拉美建造起了7万个教堂和小教堂,200个修道院。②同时还创建了神学院、大学和中小学,并建立起第一批印刷所和图书馆,教会实现了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在葡萄牙巴西,殖民者的后代可进入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受教育。天主教关于生与死的新的哲学体系,造型和视听艺术方面的新的美学观念,富于表达力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奠定了拉美文化的基础。特别是语言和宗教,成为拉美同一性的重要标志。克里奥尔人和混血人共同崇拜的“圣母瓜达卢佩”成为墨西哥城的守护神,独立运动的民族象征。另外,伊比利亚半岛的各种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斗牛马术等也输入到拉美,丰富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拉美混合文明的初步形成,确立了拉美文明的基本结构。但不难看出,这一文明具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在制度层面上的政治和社会的威权主义,被宗教文化层面上的天主教所加强,天主教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拥有宗教裁判所,不容忍其他信仰形式的存在。这对拉美文明的性质产生了长期和深远的影响。征服、殖民、文化碰撞和新文明结构的出现是整个拉美的共同经历,成为后来拉美各国文明发展的共同遗产。

二、拉美现代文明的形成

拉美现代文明是拉美国家建立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物质和文化成果,它是伴随着拉美国家的政治独立、初级产品出口带动的早期工业化、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发展型政府的建立、进口替代工业化、文化民族主义的崛起以及国际先进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

1810—1826年独立运动之后,拉美形成了18个独立的共和国和帝国(巴西)。①从此,拉美文明的差异性开始渐渐地大于共同性。就共性方面而言,整个19世纪,拉美各国的历史是从民族国家创建初期的政治混乱和经济停滞,走向政治稳定和经济大发展,文化上则趋向于欧洲化。正如阿根廷政治思想家阿尔韦迪所言:自16世纪起,欧洲就是美洲文明的源头……独立后西班牙在美洲的活动被迫结束,英法等国家取而代之,欧洲力量继续影响美洲……欧洲文明一直是美洲文明的创造者。”②在此期间,各国家出现了保守派与自由派的斗争。保守派向后看,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旧体制为导向,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继续由天主教会施加影响,保留原有的社会秩序,对经济实行高度管制。自由派向前看,以英国、法国和美国为表率,他们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以及古典自由主义创立者孟德斯鸠、密尔和边沁等。他们支持联邦制,希望建立社会和政治的平等关系和自由市场经济,鄙视天主教价值观。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自由派占据了上风。

自由派适应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需求,高举“秩序与进步”的大旗,以欧洲实证主义为指针,在政治上实现了稳定,在经济上建立了外向型的初级产品模式,在初级产品出口的带动下,在19世纪末出现了早期工业化和早期城市化,新兴的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走上社会舞台。④拉美的实证主义信徒把白种人看作优秀种族,而黑人、印第安人及梅斯蒂索人则是低劣的种族,把本国的现代化寄托于欧洲化,并认为只有欧洲移民才能改变国民的素质,使资源得到开发、新技术得到推广。因此,一些国家的精英奉行吸引外资、鼓励欧洲移民和劫掠印第安村社土地的政策,结果,随着铁路、公路、电报线路、轮船码头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大批新的欧洲移民的涌入,政府军队深入内地的“荒漠远征”,带来了又一次的文明大碰撞。精英们认为这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而内地民众则认为是对他们的土地的劫掠和生存方式的破坏。这一时期,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长篇小说、历史编纂学、科学和教育学方面出现的成果,都是由接受欧洲教育的拉美知识分子创造的,他们全盘接受了欧洲的文化传统,推动了拉美的欧洲化。“19世纪南美洲作家的书籍,竟然没有一部能使人相信是在欧洲大陆以外撰写的”。这里的“文明”是出于极其狭小的一群极有特权的人之手,是欧洲文明尽善尽美、正确无误的抄本。⑤20世纪初,墨西哥城的新式建筑几乎全部是欧式风格⑥,这种趋势也在一些中美洲国家的首都得到体现。

但是,第一次大战之后,特别是大萧条之后,初级产品出口模式遭到质疑,一些主要的拉美国家在发展型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政治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随之出现了一股土著主义思潮。这是一种由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来的、认为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的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之中。秘鲁作家路易斯?E.巴尔卡塞尔写道:秘鲁民族是印第安人的民族,西班牙征服之后的四百多年,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是当地种族,仍然讲本地的语言。对这四百多万秘鲁人来说,仍然感到白人是入侵者、压迫者、奇怪的人。(真正的)秘鲁是印第安人的。①墨西哥著名的人类学家曼努埃尔?加米奥和莫伊塞斯?萨恩斯通过考古和田野调查,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印第安文化,并把印第安文化提高到国家文化基石的地位。②

土著主义思潮奠定了20世纪上半期拉美文化民族主义的基础,后者强调本土文化遗产与传统的精神价值,批判盲目仿效欧洲文化和过分的物质主义,旨在肃清外来的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有害影响。在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拉美出现了在吸收外部优秀文化成就和继承印第安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的新的民族文化,这种新的民族文化有力地表现并服务于拉美社会现实,生动地体现了拉美社会、种族和文化的混合性。它尽管在当时出现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中都有体现,但其最光辉的典范却是由迭戈?里维拉、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大卫?阿尔法罗?西凯罗斯“三杰”领导的墨西哥壁画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壁画艺术。新的民族文化的出现是拉美国家实现种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它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工业经济和社会结构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现代文化。而文化民族主义运动是继19世纪拉美政治独立之后的一次文化觉醒和文化独立运动。

二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一个拉美经济崛起,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活力增加、文化也快速现代化的时期。1950—1981年拉美制造业年均增长6.1%,制造业产值由195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4%上升到1980年的25.4%,城市化率在1980年达到了65%,中产阶级占比达到20%左右③,在此期间,拉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世界主义和国际化。④美国文化借助大众传播媒体(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在拉美取得支配地位,但欧洲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影响。拉美国家将外来先进的文化经验与本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独创的民族文化成果,尤其在经济学、文学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非凡。

在经济学领域,以普雷维什、富尔塔多为首的拉美经济学家提出的“中心-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思想构成了拉美的发展主义学说。由马里尼、卡多佐、多斯桑托斯提出的“依附理论”将第三世界的不发达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起来,强调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这两个理论与发达国家提出的现代化理论针锋相对,是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的、土生土长的发展理论,对推动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文学领域,涌现出以胡利奥?科塔萨尔、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卡洛斯?富恩特斯为主将的大批优秀作家,以及大量流派纷呈、形式多元的小说作品。小说家们将欧美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独具匠心地与拉美的本土现实相结合,融各种文化因素于一体,写出了大量构思新颖、技巧精湛、思想深刻、反映广阔生活现实的优秀作品,引起了拉美文学“爆炸”的盛况。其中魔幻现实主义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最高艺术水平,产生了《百年孤独》这样的文学巨著。

在建筑设计领域,以墨西哥大学城和巴西利亚城的设计最具创新性。1949—1952年建设的墨西哥大学城是功能性建筑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与统一,许多建筑物的墙壁上装饰着马赛克壁画,把古代印第安艺术与现代西方艺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群体。巴西利亚是1956—1960年建成的巴西新首都,按照巴西著名建筑师卢西奥科斯塔的飞机形总体规划,整个城市宛若一架昂首待飞的巨型喷气式飞机,寓意巴西正迎着朝阳展翅飞翔。从居民区到行政区的各建筑群,布局对称和谐,外形风姿多彩。由于这座城市具有的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布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风格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从而获得了“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198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20世纪80年代之后,拉美陷入债务危机,加深了对美国市场、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意识形态淡化,全球化时代到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向拉美源源不断地输送其流行文化,而拉美文化也在影响世界,尤其显著的是对拉美裔人口居多的美国南部的影响。同时,网络革命使拉美的通讯和文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即文化、新闻和信息渠道更加民主化,并使学者、作家和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国际化。当下,拉美国家在国家内部将继续弘扬民族文化,承认文化和种族的多元性,不再强制推行那种同化主义的政策模式,在地区层面,将追求一种地区一体化,加强拉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国际层面,将会加强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更加走向世界主义和国际化。

三、拉美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列举了当今世界的八大文明,拉美文明是其中之一。他承认拉美文明的独立地位,认为“拉美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演进的”①。拉美文明究竟在哪些地方不同于欧美文明呢?它具有哪些独特性呢?从拉美文明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现代拉美文明的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②

(1)拉美文明是一种多源混合文明它是基于三种文明的多源文明的混合体。三种文明中不仅印第安文明分别来自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多种文明,非洲黑人文明也是来自非洲不同的地区。而伊比利亚文明原本就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文化混合的文明,另外还有随后到来的法国、荷兰、英国文明。它们在新大陆汇合在一起,通过碰撞、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新的混合体,这不仅仅是人种和物种领域的混合,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科学技术等文明所能覆盖的所有领域的混合。在这个融合中,三种母体文明都发生了变化。新大陆出现的实际情况,既不是欧洲文明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土著文明的单质延续,而是一种全新的现实,即一个由欧洲人、土著人和非洲人紧密接触而形成的复合发展的进程。并且,这种复合发展持续不断地被创新,后来又增加了印度人、华人、日本人等东方文明,以及德国、意大利等其他欧洲文明。时至今日,拉美各种不同程度的混血种人口已经占地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大多数国家里,属于某一纯血统种族的人口已经不多了。因此,有学者认为“拉美文明是一道由光谱上的各种颜色组成的统一的光束”①,就好似一道七彩缤纷的彩虹。

但是,也应该看到,拉美混合文明的发展并不彻底,也不不平衡。至今仍有一些印欧文化尚未融合的地区。在安第斯地区,仍有数百万的克丘亚人和艾马拉人,墨西哥和中美洲也仍有大量的土著人,他们继续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2018年在整个拉美6.4亿多人口中,仍有11.4%的土著人,6.5%的黑人和6.3%的黑白混血人。②从具体国家的分布看,有印第安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如危地马拉(39.8%)、秘鲁(45%)、玻利维亚(54%)。有混血人比例较高的国家,如墨西哥(70%)、萨尔瓦多(86.3%)、洪都拉斯(87%)等。有白种人比例较高的国家,如哥斯达黎加(80.8%)、阿根廷(85%)、乌拉圭(88%)③、还有黑人比例较高的国家,如海地(95%)、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94%)、巴巴多斯和圣卢西亚(90%)、巴哈马和格林纳达(80%)、牙买加(76%)④。因此,有拉美学者指出,拉美实际存在着四个美洲,即印第安人美洲,黑人美洲、各种混血种人的美洲,还有白人美洲⑤。拉美文明实际上又是一种多样性的文明。

(2)拉美文明是一种亚西方文明所谓“亚”西方文明,意指尽管拉美文明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个性,但与西方文明仍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在拉美混合文明结构中,最初的三种母体成分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欧洲文明以强势文明的面貌出现,成为整个文明结构中的主体,美洲印第安文明不再是一种主体文明,它和非洲黑人文明居于次要地位,成为混合文明中的次要成分。作为欧洲文明来源的伊比利亚文明,起源于罗马文明,它带到新大陆的拉丁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均属于拉丁语系)和天主教成为拉美文化同一性的长期象征,“拉丁美洲”的名称也因此而来⑥。独立后,英法文化和美国文化先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强烈影响着拉美文化。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教育等体系很多都是模仿欧美国家的。拉美文化与欧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翻开一部拉美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驻足于欧洲。拉美学者安德森?因贝特曾评论道:西班牙美洲出现的各种“主义”是工业大工厂的分厂,而大工厂的总部就在欧洲。⑦虽然从社会经济状况看拉美仍被定位为第三世界,但从文化渊源和文化结构看拉美属于西方文化⑧,拉美人比亚洲人和非洲人在思想意识上对欧美的认同感明显要强烈得多。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在拉美建立起了比较完善、覆盖面广的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机制,拉美媒体关于世界各国的信息来源大多出自西方主流媒体。拉美人更容易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不少拉美人认为自己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①一位中国学者在对五十年来《人民日报》对拉美的报道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当代中国人对拉美也存有“西方”的定位。②

(3)拉美文明是一种有着长期边缘性和不平等历史的文明作为混合文明的拉美文明,它的诞生是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出现同步的,是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起源同步的。五百多年来,先后以西欧、美国作为核心的北大西洋文明是这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全球资本主义历史体系的霸权中心,而拉美文明则始终处于边缘,它根据中心国家的要求发展经济,构建社会,是在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下成长起来的。“拉美文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种边缘的、被奴役的文明”③。尽管它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寻求自主发展的道路,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拉美却至今未能突破边缘的依附地位。

由于混合文明是在种族和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是在十字架与枪炮结合的压力下的产物,因此,作为历史性社会变革的产物,一方面,拉美社会发生了种族混血和文明交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种族的社会和文化分化以及阶层化现象。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情感并未被完全抹掉。从家族、社区到国家机构,拉美文明以多种方式反映和表现着所有这些社会分化和等级制度④,天主教也长期维护着这样的社会等级制度。⑤而这后一方面是我们以往讲拉美混合文明时常常忽略掉的,它恰恰就是拉美至今存在巨大贫富差距和尖锐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文化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拉美主要国家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5左右,巴西在20世纪末甚至达到0.64,整个拉美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⑥2010年以来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多次成为《福布斯》富豪排名榜上的世界首富。但2010年,拉美有1.68亿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占总人口的30%。拉美大多数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伴随肤色而产生的社会升迁机会的不平等和由此导致的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是长期存在的。“富饶的贫困”是拉美这块土地的真实写照。

(4)拉美文明是一种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文明拉美文明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有一种深刻的全球化背景。它是在长期的种族混血和吸纳外来移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接受和消化形形色色的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影响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文明的。它的各人种、种族和文化之间较少壁垒,具有很大的亲和力,同时也乐于汲取外来的文化养料。这种文化上的包容开放性格,使它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的同时,又不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从而能创造出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身的优秀文化成果,如发展主义学说是拉美经济学家联系本地区“边缘地位”的历史寻求如何摆脱困境的思考,魔幻现实主义则是拉美文学家从本土文化获得灵感和对现实社会问题批判的结果。拉美的许多文化成果已经走向世界,如热情奔放的探戈、桑巴、萨萨舞蹈,优美动听的拉丁音乐,凝聚民族的足球文化,创新性的建筑设计、以及由一批世界级文学巨匠创作的诗歌和小说。迄今为止,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已经为世界贡献了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位经济学奖得主,两位医学奖和两位化学奖得主。①拉美现代建筑师曾先后四次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②,这种奖项被誉为建筑业的“诺贝尔奖”。另外,拉美电影也频频获得奥斯卡奖项。

(5)拉美文明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明尽管从印第安文明的根源看,这个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万年至2万年之前,但从“混合文明”的角度看,从一个全新文明的角度看,它仅仅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文明,一个上升的正在蓬勃发展的文明,一个充满希望的文明。

四、结语

通过对拉美现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我们对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1492年哥伦布到来之后,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尽管这一文明被保留下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共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不再是主流文明,它原有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历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后,到18世纪,拉美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结构,但这种文明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均具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伴随着发展模式的转换,发展型政府的建立,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产阶级社会的扩大,各种创新性文化成果的涌现,拉美才逐渐形成了现代文明,这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文明。现代拉美文明是多源混合的文明;“亚”西方文明;具有长期边缘性和不平等历史的文明;兼收并蓄和开放创新的文明;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

文章至此,似乎还不该结束,因为我们需要回答,拉美文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借鉴和启示?任何文明都有其长处和不足,这也正是文明需要开放互鉴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拉美文明中的以下特性值得学习。

首先,和谐性。作为混合文明的拉美文明注重各种族和文化之间共存共生,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寻求一种多种族的社会和谐。尽管拉美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但拉美“混血种人享受着巨大的社会流动性”,种族之间的流动性“是相当了不起的”③,与北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排除土著的做法不同,拉美是和土著一起现代化的。同时,拉美历史上“家族主义”传统至今表现为拉美个人与家族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亲近的朋友容易抱团。19世纪后期的实证主义和20世纪30、40年代的职团主义之所以对拉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因为这两个主义适应了拉美的国情,前者旨在吸引新兴中产阶级进入统治精英的结构,后者旨在吸纳工会工人进入现行体制,都是寻求社会和谐的主义。①鉴于当今世界一些地区因种族和宗教差异而发生的战争和冲突不断,相对而言,拉美多种族的社会和谐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②

其次,开放性。拉美文明产生于对外开放,尽管这种开放在最初是被动的。从拉美文明的诞生之日起,它就完全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它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与这一体系同步发展至今的一个文明。外来文明的传入,包括物种、科技、宗教、艺术等,对拉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时至今日,与古代印第安文明相比,拉美文明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拉美文明绚丽多彩,成果斐然。长期以来,拉美文明已经学会了以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与世界上各种异质性的文化进行对话,并习惯于把各种不同的文化立场和观点融合在一起,从中吸取营养。拉美人善于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将欧美艺术表现形式与本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民族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精华得到升华,赢得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喜爱和尊重,从而做到了文化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21世纪倡导多元文明对话的世界形势下,拉美文明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多元文明对话的一个榜样。

再次,创新性。创新性集中表现在新文明结构和一大批民族文化成果上。三种基本文明在雄伟壮丽的拉丁美洲这一地域发生碰撞之后,不同文明之间从冲突到妥协、调和和适应,最终它们都偏离其原型而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混合文明,这是一种具有新品格和新创造力的文明,不同肤色的种族混血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进程,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文化混血造成的生气勃勃的局面,在拉丁美洲各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有体现”③。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拉美知识分子看清了自己的独特性,在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立足于拉美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在拉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前述墨西哥壁画艺术、拉美发展主义学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巴西利亚城市建筑设计等等,都是拉美人的创新杰作。这也说明,一种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它不断吸收其他异质文明的因素。它在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拉美文明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如拉美文明虽然注重融合与和谐,但拉美至今仍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以相貌和肤色取人,各种伪装形式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④拉美文明的融合是一种不平等的融合,拉美文明中的“和谐”也不断面临着挑战;拉美文明虽然是开放的文明,对外来事物的反应快,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它的现代物质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经济发展的依附性依然明显;拉美文明虽然尊重文化多元,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但仍存在主流文明与非主流文明发展不平衡问题,存在着内地与沿海、城市与乡村文化结构上的不平衡问题。因此,才会有1994年墨西哥恰帕斯印第安农民的武装斗争,21世纪初的智利马普切印第安人的抗议运动等。上述这些看似“悖论”的方面,恰好说明了拉美文明的复杂性,拉美文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复合体。这也正是我们认知和理解拉美文明的关键之处。

我们应该辩证地、多向度地认识拉美文明,既要看到拉美文明的优点,又要看到拉美文明的不足,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一方面,拉美文明的和谐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促进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明的形成,值得我们去借鉴。另一方面,拉美文明中的不平等性、依附性和不平衡性又令我们反思,给我们以启示:文明的发展应该处理好和谐与公正、开放与依附、多元文明与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争取做到在社会平等中实现和谐;在独立自主中实现开放;在平衡发展中实现多元文明的对话。

从哥伦布到今天,拉美的全部历史构成了一个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对话、交流与融合的典范,这一历史既有悲剧又有喜剧,既有阴影也有阳光。在当今世界,种族和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拉美文明发展的历史(或悖论)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慢慢地回味。


(注释略)

(韩琦,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进入专题: 拉丁美洲   拉美文明   全球文明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全球文明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12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