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中国共产党教育话语体系的百年构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30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33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立德树人   教育话语体系   标识性概念   百年建构  

袁振国  

内容提要: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探索发展了内涵丰富、与时俱进、赓续创新的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立德树人,是党百年探索、创造与发展的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的核心主题与标识性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00年来,党基于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本问题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构建形成了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核心目标、以发展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政策部署、以育人为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实践机制的教育话语体系。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立德树人  教育话语体系  标识性概念  百年建构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iconic concept  centennial construction 



100年来,全世界最大的事变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0年来,教育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这个奇迹的重要动力。中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实现了从弱到大、再到向强国迈进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与开创的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①面对100年来党领导中国教育由弱到强、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巨变,深化探索党的教育理论体系,加快构建党的教育话语体系,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一、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教育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何谓话语?这是思考与探讨党的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性工作。


话语是社会主体借助语言符号进行的意志表达,话语及其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外化。理论体系是话语体系的内核,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更加广泛和自觉的推广。任何话语只有被特定阶级、集团或不同政治实体使用时才能称其为话语,否则就只能算是词语。要成为话语,必定是由某种理论支撑,表达某种利益、要求或愿望。②话语需要依赖于特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炼与总结。其次,话语代表着政策立场。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倾向,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政策主张,话语体系是这种价值倾向和立场主张的系统体现,并通过政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反映出来。再次,话语蕴含着权力,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实践。话语的形成,不是在头脑里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话语是一整套的思想,一整套的概念,更是一整套的政策和成功实践。有了话语,才有了解释、说服、传播和指导的力量,才更能影响实践。就此而言,话语蕴含着权力实践,话语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认识、价值和行动起到影响和建构作用,③就表现为或影响着特定主体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话语在形式上是社会主体借助语言符号对主体意志的表达,实质上则是社会主体基于特定实践形成的理论观点、价值立场、政策部署、社会实践和影响力量。话语体系是概念术语的体系,是特定主体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系统表达。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古今中外,教育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不同政党、民族与国家构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景观、多样的政策措施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呈现了特色多元的教育话语体系。


100年来,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从积贫积弱迈向教育强国,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④与中国教育的历史巨变相比,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⑤就此而言,大力加强党的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面向世界阐释中国教育伟大实践、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⑥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标识性概念是话语体系的核心,从提炼标识性概念着手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我们认为,“立德树人”集中体现了党百年探索、创造与发展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的核心主题与标识性概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⑦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诸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等论述,蕴含着立德与育才的丰富思想,并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树人是立德之目的与归宿,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与根本。


建党以来,党高度重视教育,积极创办学校启蒙工农阶级觉悟,明确提出“不要使工会成为其他党派的傀儡”,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立魂作用。伴随着革命战争的深入推进,党进一步凝炼了“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⑨的著名论断,强调立德是中心环节。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中小学和各级各类高、中等专门学校里,普遍开设政治理论,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国革命史等课程,注重干部和各领域专门人才政治觉悟和专门知识的共同培养,有力地服务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是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工具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积极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全体国民的公德。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⑩同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标准。政治是灵魂、红与专兼顾,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立德树人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本质问题大讨论破除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片面观点,重新恢复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的基本命题。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1)由此“四有新人”成为新时期党对立德树人问题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表述。1999年,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2)2006年,胡锦涛首次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2010年,胡锦涛在全教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4)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基于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时代任务提出的新表述、新命题与新论断,是党对教育本质与根本任务的理论新认识与新观点。


迈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多次阐述其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5)同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中心目标以及立德与树人的辩证法等论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党的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创新和强化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100年来,党的伟大教育实践历程表明,“立德树人”始终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题,通过不断的孕育凝炼、创造生成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命题表达,这是对建党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也是对中国数千年来教育文化传统的创造性发展。可以说,立德树人,是党100年来对于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政策探索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建构和科学论述,是党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本问题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的科学主题和标识性概念。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目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与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与前提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使命。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借助于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进而提出只有建立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科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中国共产党思考教育发展、探索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在革命时期,无论是党自身的发展壮大,还是党领导工农革命、进行抗日与解放战争,始终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侵袭影响。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来自四面八方,阶级出身和社会经历、政治水平和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在此背景下,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就明确提出,成立工人学校,向工会灌输阶级斗争精神,提高工人阶级觉悟,为无产阶级服务。(18)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9)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强调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20)在革命时期,党高度重视教育,在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政治教育优先,努力创办多种学校,提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理想信念,服务抗战救国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在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多种思想并存的状况开展教育工作。如何适应从革命向经济建设中心任务转变,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成为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新中国教育是新民主主义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21)这次会议明确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新目标与新要求,对新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随后1957年,毛泽东提出培养德智体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时期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这一论述沿用多年,多次被列入中央文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22)在充分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等整体形势新变化,1980年,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后来在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将“四有新人”延伸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邓小平指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23)“四有新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又对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教育发展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党对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的时代探索升级为国家意志。


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5)进入21世纪,围绕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6)“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首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四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7)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四为服务”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根本任务。2020年9月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28)


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首要和前提问题,事关党的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命运。从服务抗战救国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四有新人”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在不同时期对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的回答既富有时代特色,又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目标,积极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话语体系的政策部署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涉及立德树人的方法与路径。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如何落实培养人的问题,涉及从理论认识到政策部署的转化。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9)没有政策的部署落实,就无法真正实现培养人的问题,就无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观,从社会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科学提出了社会形态三阶段理论,分别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30)如何实现第三阶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呢?只有消灭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制度上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方法途径来看,“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总规律进行了科学概括,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党思考与落实立德树人政策部署的重要方法论依据。


革命时期,党的革命根据地一般地处偏远、经济困难、文化落后、文盲占绝大多数。为了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党领导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渠道与形式开办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在苏区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成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党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指出:“延安的青年们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开荒种地这件事,连孔夫子也没有做过。”(32)根据地学校一般将教学组织、时间与生产相适应,将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一面学习,一面生产”。革命时期,党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方法与路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强调教育方法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人民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33)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毛泽东指出:“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34)“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35)“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36)这些论述强调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体脑结合、红专兼顾,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中国化阐述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新形势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并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37)“四有新人”既对培养什么人赋予了新内涵,也对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教育也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之一,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育的工具与应试价值被放大,教育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受到功利主义的显著冲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决定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8)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要求上,着眼于全面发展又突出重点;在培养途径上,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素质教育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内涵,成为世纪之交后我国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政策新主题与新部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多次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再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新体系,深化拓展了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与路径。


为实施与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领导,积极部署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改革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加强教育法治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与制度安排,开创了中国教育优质公平发展、综合推进立德树人政策部署的新局面。


从“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到“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到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再到发展素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在怎么培养人与如何部署立德树人政策的问题上,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教育现实,汲取中外教育思想精华,确立素质教育主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部署全面实施与发展素质教育,深化与推进了党对怎样培养人问题的理论创造,丰富与创新了党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政策部署与本土实践。


四、育人为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机制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理论来源于实践,还需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100年来,党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论探索与政策部署,如何在实践中转化落实,这涉及教育话语的实践机制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话语体系落地的实践机制。


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最根本区别。《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0)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41)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将“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4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3)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领域中,以人为本既是教育的天然命题,也是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践逻辑起点。


育人之本,铸魂为先。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党提出了“思想教育是全党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认为“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44)党积极通过课程内容创新,开设政治理论与思想课程,采取讨论与说服、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式,努力提升干部与学员的政治觉悟与革命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接管整顿各级各类学校,废除训导制度,建立政治工作组织机构、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等一系列措施,落实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中上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标准,认为“政治是主要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5)党和国家积极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体系,要求社会多个部门统筹推进,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党中央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逐步恢复教育教学秩序,使我国教育事业重新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46)“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47)从来都是不能成功的。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以人为本,要理解人、尊重人,要联系实际、采用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立德树人工作。


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江泽民强调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48)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领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9)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0)“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青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51)“四个以”和“四个坚持”,体现了这一时期党中央系统、全员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思考。


胡锦涛多次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52)要坚持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等“六个结合”。(53)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六个结合”,拓展与创新了立德树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路径与机制。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六个下功夫”。(54)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与建设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创造性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化路径与机制。具体言之,其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让青少年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5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56)在教材编写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57)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八个统一”,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三,统筹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创新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其四,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强化教师责任与使命。努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强化教师培根铸魂的责任与使命,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努力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同时,党和国家还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此外,党和国家还积极健全优化落实机制,努力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新格局。


五、结语


100年栉风沐雨、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孕育生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话语的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58)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党带领人民基本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挨骂”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挨骂”就是话语问题,就是话语权、影响力问题。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以不断提升中国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注释:


①⑤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②陈先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4日,第8版。


③袁振国:《迎接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新时代》,《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④中共教育部党组:《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光明日报》2021年6月9日,第6版。


⑦《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4月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6页。


⑨(3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568页。


⑩(34)(4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398-399,226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12)(25)(48)(51)《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332,588,590-591页。


(13)《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人民日报》2006年8月31日,第1版。


(14)《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20页。


(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16)(5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17)(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9页。


(1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1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


(20)《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页。


(21)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22)(23)(46)(4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107,104,369,339页。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人民日报》1995年3月22日,第3版。


(26)《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2页。


(2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8)《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人民日报》2020年9月10日,第1版。


(2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98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0页。


(33)瞿葆奎:《中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35)《毛泽东论教育》(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3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91页。


(37)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8年4月26日,第1版。


(38)(5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日报》1999年6月17日,第1版。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41)(4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94,第1094-1095页。


(42)王伟光:《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人民日报》2016年6月28日,第7版。


(4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5版。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


(49)《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52)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5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9-180页。


(55)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31日,第2版。


(5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


(5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5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1/c_128951529.htm.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立德树人   教育话语体系   标识性概念   百年建构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55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