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柱:“上海戏”的惊喜突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9 次 更新时间:2022-01-13 06:56

进入专题: 上海戏  

孙惠柱 (进入专栏)  

滑稽戏和话剧都源自上海的文明戏,是上世纪初同根生的两朵花。滑稽戏主要讲吴语区方言,很难走出长三角;讲普通话的话剧就走向了全国,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几乎成了北京的特产。在《茶馆》的影响下,《左邻右舍》《小井胡同》《窝头会馆》等写四合院的“京味话剧”佳作迭出;但要想找到能品出正宗上海味道的话剧,无论弄堂、石库门还是花园洋房的故事,都是难而又难。所以,《上海的声音》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没想到滑稽戏这个论影响与话剧没法比的“小剧种”,竟拿出了这样一部既对标京味话剧、又挑战上海话剧的实骨挺硬的“上海戏”。


上海戏要接地气,一定要发现上海人的独特之处。秀英语的白领在哪个城市的写字楼里都差不多,英雄模范总是放之四海而皆红;而最有特色的上海人往往是弄堂里的“小市民”——这群舞台上久违了的小人物在《上海的声音》里一个个大放异彩。王汝刚演的根发爷叔守着一爿小烟纸店,虽只占舞台一角,却是全剧这艘大船的“锚”。在家家户户都钞票缺缺的年代,根发常常忍痛让邻舍赊账——赊的可不是一天两天;但他也很会斤斤计较,而且脑子煞清。涂阿姨给儿子办喜酒他来送“份子钱”,先把几个月里赊的账一笔一笔报清爽,只要再拿出五分钱就算送了五十元。


剧中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有点生理上的缺陷——如那个智力迟钝但特别可爱的“刚刚”;有的因为职业较“低”不易嫁出去只好“骗”——如那个让男朋友当成是“出海船员”的环卫船上的“船娘”,还有她那为赚钱脱贫而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丈夫“塑料头”。


人民滑稽剧团的这个戏有意识对标的是1958年的经典《七十二家房客》,那是最出名的“上海戏”——名气甚至比高大上的话剧《上海屋檐下》都要更大些,还被移植去了广州、香港。但那是个笑旧中国上海人的舞台经典,很难作为“范本”来拷贝。嘲讽旧社会的各种坏现象可以百无禁忌,而塑造当代上海人必须传播正能量。《声音》迎难而上,人物塑造得很巧妙,那些“小市民” 平常日脚毛病多多,私心和缺点暴露得淋漓尽致,笑点不断,但到了关键时刻却都是讲义气重情谊的“模子”。


当年《房客》的故事集中在一幢房子的几天之内,而俞志清、徐频莉写的《声音》有四合院京味话剧的格局,要讲好改开以来好几十年的上海故事,时间空间都大大超过《房客》的容量。按北京喜剧家陈佩斯的“结构喜剧”理论,这样的剧本结构不容易出喜剧效果。确实,但《声音》还就是做出来了,因为滑稽戏有很多段子和手法可以在正剧的结构中也到处引爆笑点——有时还能同时引爆泪点。


全剧几十年的故事实在是长,剧中还有不少潜在的亮点没能充分地放射光彩。譬如现在唱段太少,不少情感戏的桥段完全可以加唱,但那样一来就可能要演三四个小时了。如果这部难得的上海戏干脆就分上下集呢?连台本戏本来就是“上海戏”独有的特色。


(《新民晚报》2022年1月5日)



进入 孙惠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上海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影视与戏剧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9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