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等:地缘政治的重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69 次 更新时间:2021-10-14 11:35

进入专题: 地缘政治   新冠肺炎  

克劳斯·施瓦布   蒂埃里·马勒雷  

地缘政治和新冠疫情呈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多边主义在混乱中终结,全球治理格局出现真空,各种形式的国家主义不断兴起[1],这使得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难上加难。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影响到了每一个人,而与此同时,地缘政治断层导致各国社会相互割裂,促使许多领导人关注国家层面的疫情防控——这样的局面限制了集体行动的效果,降低了消除疫情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明显加剧和加速了疫情暴发之前就已经出现的地缘政治趋势。那么,地缘政治事务以往有何特点,现状又如何?

已故经济学家、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教授让—皮埃尔·雷曼非常敏锐地总结了当今形势:“新的全球秩序尚未到来,我们正走向一种混乱的不确定性。”最近,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他明确表示担忧“后疫情时代即将到来的无政府状态”,并且指出:“各类猖獗的国家主义代替了秩序和合作。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抗疫行动十分混乱,预示着可能会产生更加广泛的疫情后果。”[2]这一趋势已酝酿多年,个中原因相互交织,但导致地缘政治形势不稳的根本因素是权力由西向东的渐进式转移。这一转型带来了压力,导致全球格局陷入无序状态。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准确描绘了这一趋势——中国这样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挑战美国这样一个现存的大国,会给全球地缘政治系统带来结构性压力。未来数年,这种力量冲突会导致混乱、无序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格局。不管你是否“喜欢”美国,它逐步退出国际事务(相当于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所称的“锥形地缘政治格局”)注定会让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曾经依赖美国“霸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如海上航线安全、国际反恐斗争等)的那些国家越来越发现,它们将不得不照料自己的后院。21世纪最有可能出现的世界格局是,单一霸权统领世界的时代离我们而去,权力和势力范围在混乱甚至是相互憎恨的状态下进行重新分配。

在混乱的新世界中,力量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各国竞相争夺势力范围,各类冲突和矛盾将不再受意识形态支配,而是由国家主义和资源竞争所激发。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来强制恢复秩序,世界就会进入“全球秩序缺失”的状态。如果各个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不能找到更有效的全球合作之道,我们很可能就会进入“熵时代”,力量收缩、分化、愤怒和狭隘主义将逐渐成为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使其变得更加难以理解、更加混乱。新冠疫情危机暴露且加剧了这一可悲的现状,它所带来的冲击和后果是如此严重,我们不能排除任何一种极端场景发生的可能。一些失败国家或石油国家从内部开始分裂,欧盟解体,中美关系崩塌进而引发两国战争:所有这些以及其他场景现在都已变得可能发生(虽然我们希望这一切不可能发生)。

接下来,我们将考察后疫情时代会更加普遍出现且相互关联的四大问题:全球化的衰退、全球治理的缺失、中美对抗的加剧以及脆弱国家和失败国家的命运。


全球化和国家主义


全球化是一个万能词语,它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指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甚至是数据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交换。全球化帮助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但多年来也饱受质疑,甚至已经开始衰退。如前文所强调的那样,当今世界的互联互通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过去10多年来,催生了全球化并推动了全球化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动力不断减弱。全球贸易谈判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但迄今尚未达成协议。而与此同时,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却在持续增强。随着全球化非对称效应导致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工人的失业率越来越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金融全球化风险也日益提高。上述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社会)民粹主义和右翼政党的崛起。这些政党上台执政后,往往会回归国家主义,推行孤立主义议程,而这两大理念与全球化恰好相反。

全球经济已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想终结全球化不太可能。但是,减缓全球化甚至逆转全球化趋势还是有可能的。我们预计,新冠疫情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它引发了报复心理,让国与国之间重新树立了边界,并不断演变成为极端的趋势,最终于2020年3月全面爆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流行病,影响到了每一个国家。在此期间,许多国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边境控制措施(主要是担心移民问题)和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主要是担心全球化)。为了控制疫情传播而加强边境管控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民族国家的复兴也确实可能会逐步导致国家主义的兴起。丹尼·罗德里克提出的“全球化三难选择”框架就描述了这一现实。刚进入21世纪,全球化就开始变成一个敏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根据这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的解释,这是国家主义兴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全球化三难选择”框架认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和民族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三个概念,其中只有两个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有效共存。[3]只有全球化得到控制,民主和国家主权才能和谐共存。相比之下,如果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繁荣发展,那么民主就会难以实现。如果民主和全球化持续发展,那么民族国家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只能三选二——这就是三难选择框架的核心所在。欧盟经常被用作案例,来阐述这一概念性框架的相关性。如果要把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代称)和民主结合起来,就意味着必须在超国家层面做出重要决策,这或多或少就会弱化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当前环境下,“政治上的三难选择”框架是指如果不想放弃一些国家主权或民主,我们就必须要遏制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国家主义的兴起就决定了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倒退——这一趋势在西方国家尤为明显。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实现“脱欧”以及保护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就是西方世界反对全球化浪潮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后续的研究不仅验证了罗德里克的理论框架,还证明了在经济表现强劲、社会不平等严重的情况下,选民对全球化的抵制完全是一种理性的反应。[4]

渐进式去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表现在其核心领域:代表全球化的全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特点呢?供应链的缩短或再次本地化有两大动力:第一,企业认为它是一项风险减缓措施,能够防范供应链中断(在供应链韧性和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第二,来自左右党派的政治压力。自2008年以来,扩大产业本地化一直是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议题,在后疫情时代这一趋势会加剧。从右翼政治势力来看,抵制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保护主义者和倡导国家安全的鹰派分子,他们早在疫情开始之前就已经在积蓄力量。如今,他们会联合起来,甚至携手其他拥抱反全球化浪潮的政治力量。从左翼政治势力来看,激进主义者和环保团体此前就一直在诋毁航空旅行并要求抵制全球化,而本次新冠疫情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量、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水平)更是坚定了他们的态度。即使没有极右派和环保激进派的政治压力,许多政府也将意识到贸易依赖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政治可行性。比如,美国政府如何能接受国内市场供应的97%的抗生素都产自中国呢?[5]

逆全球化进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缩短供应链不仅极具挑战性,而且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比如,如果要全面彻底地和中国脱钩,美国企业就必须投入数千亿美元来建设新的工厂,政府也必须要投入同样巨额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包括机场、交通枢纽和房产,来为新建的供应链提供服务。虽然在有些情况下,脱钩的政治意愿超过了实际的能力,但长远的趋势无疑非常明确。日本政府采取的行动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从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拿出2430亿日元来帮助日本企业将经营活动迁出中国。美国政府也曾在多个场合暗示要采取类似措施。

全球化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一个比较折中的解决方案:区域化。欧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以及亚洲地区新设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因东盟十国发起的自由贸易协议)就是非常重要的案例,说明了区域化可以成为全球化的缓和版本。如今,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内部的贸易量已超过其与中国或欧洲的贸易量。帕拉格·康纳指出:“在新冠疫情暴露出基于远距离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很多漏洞之前,区域主义已经开始明确地代替全球主义”。[6]多年来,除了中美之间的部分直接贸易外,全球化(按商品贸易衡量)越来越以区域内部的贸易为主,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弱化。20世纪90年代早期,北美地区吸收了东亚地区35%的出口,而这一比例今天已经下降至20%,这主要是因为东亚内部的贸易份额在逐年上升——随着亚洲国家不断提升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它们需要消费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一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2019年,随着中美发生贸易争端,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的贸易不断增加,而与中国的贸易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简言之,去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发生,主要表现为区域化不断发展。

新冠疫情会加速这一全球分化趋势,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将把重点逐渐转向区域内部的自给自足上,而不是依赖此前作为全球化代表的遥远且错综复杂的全球供应链。那么全球分化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呢?有可能是提前终结全球化但又催生区域化的一系列事件。从1914年之前一直到1918年,逆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到20世纪20年代有所缓和,但是到了30年代由于经济大萧条而再次抬头,导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摧毁了大量企业,让当时的大型经济体苦不堪言。历史很有可能再次重演。当前,关于推动实现产业回流的呼声很高,不仅包括医疗服务业和农业,还应包括大宗非战略性产品。极右和极左政治势力将利用这次疫情危机,积极推进贸易保护主义议程,设置更高的壁垒,阻止资本商品和人员的自由流动。2020年前几个月开展的几项调查显示,跨国企业害怕美国国内保护主义的回归和加剧,因为这不仅涉及贸易,而且涉及跨境企业并购和政府采购。[7]美国采取的行动措施势必会波及其他地区,促使其他发达经济体忽略专家和国际组织关于避免保护主义的呼吁,采取强化贸易和投资壁垒的举措。

这种令人沮丧的场景并非不可避免,但在未来几年,我们预计国家主义和开放主义之间的矛盾将在以下三大关键领域愈演愈烈:全球机构、贸易和资本流动。最近,全球机构和国际组织要么被削弱,比如世界贸易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要么没能完成工作职责,后者更多是因为“投资不足且管理过度”[8],而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企业纷纷缩短供应链,确保其不再依赖某一个国家或海外企业来供应关键零部件,全球贸易几乎肯定会萎缩。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行业(比如制药或医用材料)和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领域(比如电信或能源生产),这种产业分散化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在美国,这已经成为一项要求。如果这种态度不会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其他行业,那才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地缘政治也会通过所谓的“贸易武器化”给经济带来一些损害,从而引发全球化企业的担忧,它们担心再也不能根据国际法,按照有序的、可预测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

至于国际资本流动,国家当权者和公众的反对将会对其形成限制,这似乎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澳大利亚、印度和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措施已经表明,在后疫情时代,保护主义因素将变得极其普遍。相关措施可能会包括:国家政府购买“战略性”企业的股份,防止其被外资企业收购;针对外资企业的收购,设置形式多样的限制性规定;外商直接投资要获得政府批准。比如,在2020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阻止一只公共养老基金对中国进行投资。

未来数年,由于国家主义的抬头和国际分化进一步加剧,部分程度的去全球化似乎难以避免。试图恢复原状毫无意义(“超级全球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和社会资本,维护它不再具有政治可行性),但必须预防自由落体式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伤害。仓促地退出全球化将会导致贸易和货币战争,损害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引发社会浩劫,并触发民族国家主义或宗派国家主义。要管理全球化倒退的问题,唯一可行的方式是实现更加包容、公平的全球化,使之具备社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可持续性。为此,就必须实行政策解决方案(后文将提及)并开展有效的全球治理。那些传统上受益于国际合作的全球化领域,比如环境协定、公共卫生和避税港,是有可能取得切实进展的。

但这些只有通过改善全球治理才能实现——它是对抗保护主义倾向最“自然而然”、最有效的缓解因素。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尚不清楚这一框架会如何变化。目前出现的不祥预兆表明,它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如果我们不能改善国际机构的功能性和正当性,世界很快就会变得难以管理,从而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战略性的治理框架,世界就不可能迎来持久的复苏。


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通常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之间为了解决全球化问题(影响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建立的合作机制,它包括指导民族国家以更加稳定、更可预见的方式来应对跨国挑战的各类机构、政策、准则、程序和倡议。该定义明确了下列事实:如果没有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如果国家政府没有开展行动和制定法律的能力来支持其目标,那么针对任何全球性问题的全球行动都注定是无力的。民族国家让全球治理成为可能(由一个国家领导其他国家),因此联合国认为“有效的全球治理离不开有效的国际合作”。[9]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这两个概念是如此紧密相连,以致在各国力量不断收缩、分化的四分五裂的世界,全球治理不可能兴盛。国家主义和孤立主义越是影响全球政治,全球治理就越有可能失去意义和效果。令人难过的是,我们此刻就处于这样的关键时刻。坦白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人掌舵的世界。

新冠疫情提醒我们,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上是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大流行病、气候变化,还是恐怖主义或国际贸易,都是全球性问题,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缓解它们带来的风险。但是,世界已经变成伊恩·布雷默笔下的“G0”(零国集团)世界,或者更糟糕——已经变成了印度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10]所称的“G-2”世界(指相对于由7个最富裕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或者由七国集团加上另外13个重要国家和组织构成的二十国集团,由中美两大巨头发挥世界领导力。但如今,这样的领导力已缺位)。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是:困扰我们的许多大问题往往超出了最强大国家的控制;其风险和需要应对的问题日益全球化、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而相应的全球治理能力受国家主义兴起的影响正面临失败的危险。这样的脱节导致最重大的全球问题只能通过高度分散和力度不足的方式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恰当解决就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它们不仅不会恒定不变(针对其造成的风险而言),而且会不断膨胀,最终让系统更加脆弱。前文中的图已经显示了这样的关系。全球治理的失败、气候行动的失败、国家政府的失败(会产生自我强化效应)、社会不稳定以及能否有效应对大流行病等因素之间,存在强大的相互关联性。总而言之,全球治理是解决所有其他问题的关键。因此,问题就在于,没有恰当的全球治理,我们可能就会无力应对全球挑战,在短期的国内紧急任务和长期的全球性挑战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尤为如此。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当今世界,我们缺乏一个“拯救世界委员会”(这个表述出现在20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如果进一步探究这个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说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一书中提出的“整体制度性衰败”[11]充分阐述了在全球治理缺失的情况下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制度性衰败”触发了一个恶性循环,让民族国家拙劣地处理困扰它们的重大挑战,导致公众失去对国家的信任,进而导致国家失去权威和资源,最终导致国家更加糟糕的表现,既无力也不愿处理全球治理的各项问题。

新冠疫情只是提供了全球治理失败的一个案例而已。中美关系紧张进一步强化了全球治理领域本已存在的真空局面,影响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国际努力。疫情暴发之初,国际合作根本不存在或者非常有限。即使到了最需国际合作的阶段(2020年第二季度是疫情防控的决定性阶段),国际合作仍然严重缺失。新冠疫情未能触发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协调行动,而是引发了恰好相反的局面:各国纷纷关闭边境;几乎在未经任何协调的情形下限制国际旅行和贸易;医疗物资供应频频中断;各国竞相争夺资源,尤其是有几个国家通过各种途径竭尽所能地采购急需的医疗设备,更是凸显了这一点。即使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一开始也是各自为政,不过它们后来改变了行动策略,为彼此提供切实支持,修改欧盟预算以支持医疗系统建设,并筹集资金来研发治疗方法和疫苗。(目前,欧盟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疫情防控措施,尤其是欧盟委员会提出建立规模达7500亿欧元的疫后复苏基金,这在疫情暴发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些行动措施有望推进欧盟一体化进程。)在一个运转有序的全球治理框架下,各国应当齐心协力,共同发起一场协调有序的全球疫情防控“战”。但现实情况是,“本国优先”的策略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旨在控制第一波疫情的国际行动,同时也限制了防护装备和治疗手段的可用性,这反过来降低了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韧性。此外,这种各自为政的策略进一步危及了协调各国“退出”政策的国际行动,不利于“重启”全球经济引擎。和“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近年来的其他全球性危机相比,全球治理体系在本次新冠疫情面前失灵了,可以说毫无存在感或者说出现了功能失调。美国单方面决定从世界卫生组织撤资,但实际上,无论这一决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依然是能够协调国际行动、共同应对疫情的唯一组织。虽然它还远远不够完美,但是它的存在毕竟好过根本没有这样一个组织。比尔·盖茨在一条推文中就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工作延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如果它的工作停掉,则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取而代之。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世界卫生组织。”

疫情防控的失败并非世界卫生组织的过错。这一联合国专门机构只是全球治理失败的症状,而非根源。世界卫生组织对资金捐赠国的毕恭毕敬反映了它对成员国的完全依赖,因为只有成员国同意合作,它才能顺利运转。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强制要求成员国共享信息或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的权力。和其他联合国专门机构(比如专门协调人权事务或气候行动的专门机构)一样,世界卫生组织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而且还在不断减少:2018年,它的年度预算为42亿美元,和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卫生预算相比都不值一提。另外,它长期受成员国支配,缺乏有效的工具,无法直接监测疫情,无法开展疫情防控规划,无法确保相关措施在国家层面被有效落实,更无法为那些急需帮助的国家提供资源。这样的功能失调充分体现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支离破碎,但人们尚未针对下列问题形成共识:能否对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现行的全球治理机构进行改革,使之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风险。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全球治理如此缺失的情况下,只有民族国家拥有足够的社会凝聚力,能够进行集体决策,但是当全球性风险来临、需要协调一致的全球性决策时,这套模式就发挥不了作用了。

如果我们不能修复多边机构,世界将危机四伏。在大流行病危机过后,全球协调的必要性将更加突出,因为如果没有持续的国际合作,全球经济根本无法“重启”;如果没有国际合作,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贫穷、平庸和狭窄的世界”。[12]


中美对抗的加剧


后疫情时代,人们会认为新冠疫情是一个转折点,它开启了中美之间的“新型冷战”(“新型”两个字特别重要:和苏联不同,中国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强行灌输其意识形态)。[13]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这两个大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如贸易、知识产权、中国南海军事基地,特别是战略性行业的科技投资等领域)积聚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经过40年的战略接触,美国和中国似乎仍然无法填补双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和政治鸿沟。疫情不仅没有把这两个巨大的地缘政治力量团结在一起,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抗和竞争。

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在新冠疫情危机期间,中美两大巨头之间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裂痕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王缉思认为,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中美关系处于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以来的最低谷。根据他的观点,两国的经济和技术脱钩“已经不可逆转”。[14]北京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则警告称,如果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导致“全球系统一分为二”。[15]甚至多国政要也公开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在2020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醒国际社会防范中美对抗带来的严重危险,他表示“中美两国的紧张关系引发了有关亚洲未来和新兴国际秩序形态的深刻问题”,并补充指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尤其感到担忧,因为它们处于各个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上,必须避免被夹在中间或被迫做出令人不快的选择。”[16]

至于哪个国家是“正确的”,或者哪一个国家能够利用对方的弱点和漏洞,最终“压制对方”,各方观点存在巨大差异。但是,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际上,观点没有“对”与“错”之分。对中美竞争格局的解读之所以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通常与观点持有者的背景、文化和个人经历有关。如果深入剖析前文提过的“量子世界”这一比喻,量子物理学就会告诉我们,并不存在客观现实。我们认为观察和测量能够确定一个“客观”的意见,但是由原子和粒子组成的微观世界(而地缘政治是一个宏观世界)受制于各种奇怪的量子力学规则。在此规则下,两名不同的观察者有权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叠加原理”:“质子可以同时分布在多个不同的地方,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17]在国际事务领域,如果两名观察者有权表达不同的见解,则他们的主观性难以避免,但这并不影响见解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如果一名观察者能够通过多个特殊镜头掌握“真实情况”,就会迫使我们反思“客观性”这一概念。显而易见的是,观察者的立场决定了其对现实的描述。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观点和“美国”观点可以共存,两者之间也可能会存在别的观点——它们都是真实的观点!可以理解的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让中国遭受了屈辱,西方八国联军在1900年对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进行掠夺,并要求中国进行了赔款,这些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也影响了它对自身在世界上所处地位的看法。[18]而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对世界及其自身地位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系列价值观和原则,这些价值观和原则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公共生活。[19]250年来,这些价值观和原则既奠定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又形成了对大量移民人口的独特吸引力。美国视角植根于过去几十年它对世界事务无可匹敌的统治力,也源于它的绝对领导力相对下降所引发的不可避免的怀疑感和不安全感。马凯硕观察指出,中美两国都对自身的历史(中国更是拥有5000年的历史)深感自豪,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也会让两国高估自己、低估对方。

研究中国、美国或中美两国的分析人士和预言家能够获得的数据和信息相差无几(毕竟这些现已成为全球化商品),所见、所闻和所阅也无甚差别,但有时候还是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人认为美国最终会胜出,有人认为中国已经赢得竞争,还有人认为最终这场竞争中没有赢家。接下来,我们依次简要介绍这三种观点。

中国胜出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新冠疫情让中国受益,但暴露了美国的弱点,其主要论据如下。

第一,面对微观世界的无形敌人,美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无任何用武之地。

第二,用美国学者的话来说,新冠疫情损害了美国的软实力,因为“美国的疫情防控措施软弱无力”。[20](重要声明:至于公共体系对新冠疫情的反应是“有力的”还是“软弱无力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各式观点,并导致各方争论不休。然而,要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还为时尚早。比如在美国,政策响应很大程度上是每个州甚至每个城市的职责。因此可以说,美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家对策。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对象是深刻影响了公众态度的各种主观意见。)

第三,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国社会中令人震惊的一面,包括严重不平等、全民医疗覆盖不足,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所展现的系统性种族问题。

马凯硕是研究中美两国对抗的有影响力的专家。上述因素促使他认为[21],新冠疫情颠倒了两个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和提供国际援助方面的角色。以往,美国总是率先为急需援助的地区提供援助(比如2004年12月26日,特大规模的海啸袭击印度尼西亚时),而如今这一角色属于中国。2020年3月,在欧盟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中国向意大利提供了31吨的医疗物资(包括呼吸机、口罩和防护服)。在马凯硕看来,有60亿人口分别住在191个国家,组成了“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这些人已经开始准备迎接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他认为,这些人的选择决定了谁将赢得这场竞争,而他们的选择将取决于“按照冷冰冰的理性演算,对中国和美国能为其提供的益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22]情感因素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因为所有这些国家的选择是基于中美两国最终谁能帮助它们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但是大多数国家并不想陷入一场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而是希望保持开放式的选择(比如避免被迫在中美之间进行选择)。但是,华为事件已经表明,美国正在给法国、德国和英国这些传统盟友施加压力,迫使它们进行选边站队。在中美对抗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各国最终的选择将决定中美之间谁将胜出。

美国胜出

在认为美国最终将胜出的阵营中,主要观点都是围绕美国内在的优势以及中国的结构性硬伤。

支持“美国胜出”的人士认为,目前还难以确定后疫情时代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否会突然终结。他们提出如下观点:从相对层面来看,美国的地位可能正在下降,但从绝对层面来讲,美国仍然是不可战胜的霸主,并将继续拥有难以撼动的软实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或许有所下降,但美国大学国际战略的成功和美国文化产业的魅力表明,美国依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此外,作为一项全球性货币,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统治地位和安全性目前基本没有遭受挑战。所有这些都能转化为强大的地缘政治实力,帮助美国政府将一些企业甚至是国家(比如伊朗或委内瑞拉)从美元体系中排挤出去。正如前文所述,美元在世界上的领先优势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未来几年中还没有哪种货币能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认为美国具有“不可约性”的人会挑战鲁奇尔·夏尔马的观点,认为“美国的经济霸权反复证明了衰落主义者的错误”。[23]他们也会同意温斯顿·丘吉尔的看法,后者认为美国拥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够从历史错误中学习,当所有替代性手段用完之时,美国定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抛开剑拔弩张的政治争论不谈,那些相信美国在未来数年仍将“胜出”的人同时指出,中国自身在成为超级大国的路途上还面临许多挑战。经常被提及的主要挑战包括:第一,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劳动适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峰值,中国将面临人口结构劣势;第二,中国与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存在领土争端,这限制了中国在亚洲发挥影响力;第三,中国经济高度依赖能源。

无人胜出

为何有人会认为“新冠疫情对中美两国以及全球秩序都十分不利”呢?[24]他们认为,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中美两国的经济必定在疫情中严重受损,这会限制两国拓展影响力和势力范围。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其GDP的1/3以上,因此在最大的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急速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也很难维持经济的持续复苏。对于美国来说,过高的债务水平迟早将限制疫后复苏开支,而其始终存在的风险在于:当前的经济危机会转化成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

在提及两国受到的经济打击和国内政治困境时,持怀疑态度的人坚称中美两国都会在这场危机中受到极大削弱。“无论是中国创造的世界格局,还是美国重新领导的世界秩序,都难以从废墟中重新崛起。实际上,中美两国的内外实力均将受到削弱。”

在“无人胜出”的观点背后有个基础的逻辑判断,即由几位专家学者,尤其是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的一个有趣想法:新冠病毒危机彰显了小国的成功,却凸显了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弱点。弗格森指出:“真正的教训不是美国将要完蛋,也不是中国即将统领21世纪。实际情况是,所有的超级政治实体——美国、中国和欧盟,都已经暴露出系统性失调的问题。”[25]支持这一想法的人表示,国家过大容易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当国家或帝国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无法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而与之相反,新加坡、冰岛、韩国和以色列等小型经济体在疫情防控方面似乎比美国出色。

预测未来是傻瓜才玩的猜谜游戏。事实很简单:没有人能够合理或明确地预判中美对抗的走向——唯一可说的就是,这种对抗会不断加剧。疫情已经导致现有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面对新冠疫情,美国可谓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影响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中国或许正努力利用这次危机,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我们恐怕很难判断中美战略竞争的未来格局,但它可能在下列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缓冲下,不断恶化的两国关系得到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两国进入长期全面的敌对状态。


脆弱国家和失败国家


脆弱国家、走向失败的国家和已经失败的国家这三者之间的界限是易变且脆弱的。在当今这个错综复杂的适应性世界,非线性原则是指一个脆弱的国家很可能转瞬之间就变成一个失败国家,而在国际组织的协调下或在外来资本的推动下,一个失败国家同样也能快速地改善国家状况。未来数年,随着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困难,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世界上最贫困、最脆弱的国家会经历单向变化——从糟糕变得更糟糕。简言之,展现了脆弱特征的许多国家都会遭遇失败的风险。

当前,国家脆弱性仍然是最为重大的全球性挑战之一,这个问题在非洲地区尤为普遍。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多重的、相互交织的,既包括经济不平等、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和效率低下,又包括国内外冲突和自然灾害。目前,有18亿~20亿人生活在脆弱国家,而这些国家特别容易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因此在后疫情时代,这个数字必定会继续升高。[26]这些国家脆弱的本质——国家能力孱弱,不能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安全,决定了它们无力应对新冠病毒危机。在正走向失败的国家和已经失败的国家,形势更为糟糕。这些国家几乎都是极端贫困和频繁暴力的受害者,它们几乎不能或者再也不能履行教育、安全或治理等基本的公共职能。在公共权力缺失的情形下,无助绝望的民众往往会沦为帮派斗争和犯罪事件的牺牲品,经常需要联合国或邻国(并不总是心怀好意)的干预,才能避免陷入人道主义灾难。对于许多这类国家而言,新冠疫情带来的外部冲击会让它们进一步失败和沉沦。

鉴于上述所有原因,我们要再次强调一点:与更加富裕的经济体和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冠疫情给脆弱国家和失败国家带来的伤害要更加深重和久远。新冠疫情会摧毁世界上一些最为弱势的群体。在许多情况下,经济灾难会引发某种形式的政治不稳定和暴力事件,因为最贫困的国家会面临两难困境:首先,疫情导致贸易和供应链瘫痪,会立刻出现汇款中断或饥饿人口增加等灾难性后果;其次,从更深层面来看,这些国家会遭受长期、严重的失业和收入损失。正因如此,新冠疫情很可能会给最贫穷的国家造成极大破坏,而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会以更快的速度产生社会效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依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新冠病毒导致的任何封禁措施或卫生危机,都有可能快速造成广泛的绝望和失序状态,从而引起大规模动乱,并在国际社会引发连锁反应。对于还在冲突中煎熬的那些国家来说,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尤其具有杀伤力,不仅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人道主义救助和援助的中断,更会限制维和行动,延缓为了终止冲突而开展的外交努力。

地缘政治冲击往往出乎观察人士的预料,其连锁反应会产生二阶、三阶甚至更多阶后果。然而,就目前而言,哪些国家面临的风险最大呢?

所有依赖大宗商品的国家都正面临风险(挪威和其他几个国家不算)。在本书撰写之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崩溃对这些国家造成了特别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加剧了新冠疫情导致的问题和其他相伴而生的问题(失业、通货膨胀、医疗卫生体系能力不足,当然还有贫困问题)。对于俄罗斯联邦和沙特阿拉伯等比较富裕和发达的能源型经济体来说,油价的崩溃“只是”代表着一次严重的经济打击,会让它们的财政预算捉襟见肘,让它们的外汇储备面临压力,会给它们带来严重的中长期风险。但是,对于南苏丹等低收入国家而言,石油几乎就代表着它们全部的出口收入(占比为99%),因此疫情带来的冲击会给这些国家带来毁灭性后果。在其他依赖大宗商品的脆弱国家,情形也相差不多。在厄瓜多尔或委内瑞拉等石油国家,出现彻底的崩溃也并不稀奇,因为病毒会迅速摧毁这些国家为数不多的正常运转的医院。而在伊朗,除了大量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外,美国采取的制裁措施更是让形势雪上加霜。

目前面临特别风险的许多国家位于中东和马格里布地区。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形势已经日益严峻,大量青年人口失业,造成了社会动荡。新冠疫情、油价崩溃(部分国家面对这一问题)和旅游业冻结(旅游业是这些国家重要的就业和外汇收入来源)这三重打击有可能引发类似于2011年“阿拉伯之春”那样的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动。2020年4月底,在疫情封禁期间,由于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黎巴嫩爆发的多场骚乱就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新冠疫情让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许多国家,疫情可能会导致人道主义危机和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预计,2020年,受到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的人口数量将翻一番,增至2.65亿人。新冠疫情导致交通受阻和贸易受限,再加上失业率上升和粮食供应受限或中断,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并会导致大规模移民和难民潮。在脆弱国家和失败国家,新冠疫情提高了贸易壁垒,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中断,因而加剧了本已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形势是如此严峻,以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戴维·比斯利在2020年4月21日警告联合国安理会,在也门、刚果、阿富汗、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叙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和海地等30多个国家,有可能“多次发生大规模饥荒”。

在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疫情封禁措施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衰退会给下列人群的收入带来重大损失:贫困劳动者和依赖他们的群体。在尼泊尔、汤加或索马里等国家,海外汇款在GDP中占据很大比例(超过30%),而本次疫情导致海外汇款下降,就体现了上述观点。它会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毁灭性冲击,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疫情封禁措施给世界多国带来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冬眠”,将会导致中低收入国家的海外汇款收入减少20%,从2019年的5540亿美元降至2020年4450亿美元。[27]在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菲律宾等较大的国家,海外汇款是对外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疫情会给这些国家带来许多困难,让它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更加脆弱,面临实实在在的动荡风险。旅游业也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许多贫穷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埃塞俄比亚,旅游业收入约占国家出口总额的一半(47%),因此疫情带来的收入损失和就业损失将会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在马尔代夫、柬埔寨和其他几个国家,情况也非常类似。

此外,在所有的冲突地区,许多武装组织正在考虑如何利用新冠疫情的机会,继续推进他们的目标(比如,在阿富汗,塔利班要求政府释放该组织的囚犯;在索马里,索马里青年党正在利用新冠疫情带来的契机,伺机颠覆政府)。2020年3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停止军事冲突,但各武装组织对此置若罔闻。在2020年,有43个国家报告了至少50次有组织的暴力事件,其中只有10个国家积极回应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这一呼吁(而且大多数只是简单表示支持,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在31个长期面临冲突的国家中,相关各方不仅没有采取措施回应联合国秘书长的呼吁,反而变本加厉地扩大了暴力冲突的规模。[28]人们原本以为新冠疫情及其造成的紧急卫生事件或许会遏制长期以来的冲突,甚至会推动和平谈判进程,但事到如今,这样的希望已经落空。这也再次证明,新冠疫情不仅不会遏制令人忧虑或充满危险的趋势,反而会加速这种趋势。

富裕国家对脆弱国家和失败国家发生的悲剧视而不见,这实际上非常危险。风险会通过某种方式传导出去,加剧世界的不稳定性,甚至导致混乱。最脆弱国家和最贫穷国家发生的经济困境、民众不满和饥馑问题向富裕国家扩散的显著形式之一,有可能就是爆发新一轮的人口大迁移,就像2016年发生在欧洲的移民潮一样。

[1]For a discussion of current forms of nationalism, see Wimmer, Andreas,“Why Nationalism Works”,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19,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world/2019-02-12/why-nationalism-works.

[2]Rudd, Kevin, “The Coming Post-COVID Anarchy”, Foreign Affairs, 6 May 2020,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0-05-06/coming-post-covid-anarchy.

[3]Rodrik, Dani, 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Pastor, Lubos and Pietro Veronesi, “A rational backlash against globalisation”,VOX, 28 September 2018, https://voxeu.org/article/rational-backlash-againstglobalisation.

[5]Huang, Yanzhong, “U.S. Dependence on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from China”,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Blog post, 14 August 2019, https://www.cfr.org/blog/us-dependence-pharmaceutical-products-china.

[6]Khanna, Parag, “Post-pandemic: welcome to the multi-speed world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Global Geneva, 26 April 2020, https://www.globalgeneva.com/post-pandemic-welcome-to-the-multi-speed-world-of-regionaldisparities.

[7]Global Business Alliance, “Inbound Investment Survey”, May 2020, https://globalbusiness.org/dmfile/Global BusinessAlliance_Inbound Investment Survey Findings_May2020.pdf.

[8]Paulson, Henry, “Save globalisation to secure the future”, Financial Times, 17 April 2020, https://www.ft.com/content/da1f38dc-7fbc-11ea-b0fb13524ae1056b.

[9]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ESA),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Policy, “Global governance and global rule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post-2015 era”, Policy Note, 2014, https://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licy/cdp/cdp_publications/2014cdppolicynote.pdf.

[10]Subramanian, Arvind, “The Threat of Enfeebled Great Powers”, Project Syndicate, 6 May 2020,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covid19-will-weaken-united-states-china-and-europe-by-arvind-subramanian-2020-05.

[11]Fukuyama, Francis,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14.

[12]Shivshankar Menon, a former India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quoted in Crabtree, James, “How coronavirus exposed the collapse of global leadership”, Nikkei Asian Review, 15 April 2020,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over-Story/How-coronavirus-exposed-the-collapse-of-globalleadership.

[13]Cabestan, Jean-Pierre, “China’s Battle with Coronavirus: Possible Geopolitical Gains and Real Challenges”, Al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 19 April 2020, https://studies.aljazeera.net/en/reports/china%E2%80%99sbattle-coronavirus-possible-geopolitical-gains-and-real-challenges.

[14]Anderlini, Jamil, “Why China is losing the coronavirus narrative”, Financial Times, 19 April 2020, https://www.ft.com/content/8d7842fa-8082-11ea-82f6150830b3b99a.

[15]Kynge, James, Katrina Manson and James Politi, “US and China: edging towards a new type of cold war?”, Financial Times, 8 May 2020, https://www.ft.com/content/fe59abf8-cbb8-4931-b224-56030586fb9a.

[16]Lee Hsien Loong, “The Endangered Asian Century”,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20,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2020-06-04/leehsien-loong-endangered-asian-century.

[17]Fedrizzi, Alessandro and Massimiliano Proietti, “Quantum physics: our study suggests objective reality doesn’t exist”, The Conversation, 14 November 2019, https://theconversation.com/quantum-physics-our-study-suggestsobjective-reality-doesnt-exist-126805.

[18]Jiaming, Li, “Every move to stigmatize China evokes our historical memory”,Global Times, 19 April 2020, https://www.globaltimes.cn/content/1186037.shtml.

[19]Bill of Rights Institute, “Founding Principles and Virtues”, n.d., https://billofrightsinstitute.org/founding-documents/founding-principles.

[20]Nye Jr, Joseph S., “No, the Coronavirus Will Not Change the Global Order”,Foreign Policy,16 April 2020,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4/16/coronavirus-pandemic-china-united-states-power-competition.

[21]Mahbubani’s latest book, 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 PublicAffairs, came out in March 2020, in the midst of the health crisis.

[22]Mahbubani, Kishore, “How China could win over the post-coronavirus world and leave the U.S. behind”, MarketWatch, 18 April 14, 2020, https://www. marketwatch.com/story/how-china-could-win-over-the-post-coronavirusworld-and-leave-the-us-behind-2020-04-14.

[23]Sharma, Ruchir, “The Comeback Nation”,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20,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0-03-31/comebacknation.

[24]This is the subtitle of the article by Kevin Rudd already quoted: “The Coming Post-COVID Anarchy: The Pandemic Bodes Ill for Both American and Chinese Power – and for the Global Order”,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0- 05-06/coming-post-covid-anarchy. All quotes in the paragraph are from this article.

[25]Miyamoto, Takenori, “Interview: US is a mess but China isn’t the solution:Niall Ferguson”, Nikkei Asian Review, 21 May 2020, https://asia.nikkei.com/Editor-s-Picks/Interview/US-is-a-mess-but-China-isn-t-the-solution-NiallFerguson.

[26]Signé, Landry, “A new approach is needed to defeat COVID-19 and fix fragile states”, Brookings, 21 April 2020,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future-development/2020/04/21/a-new-approach-is-needed-to-defeat-covid19-and-fix-fragile-states.

[27]As reported in Monthly Barometer, June 2020.

[28]Miller, Adam, “Call unanswered: A review of responses to the UN appeal for a global ceasefire”, Armed Conflict Location & Event Data Project (ACLED),13 May 2020,https://acleddata.com/2020/05/13/call-unanswered-un-appeal.


    进入专题: 地缘政治   新冠肺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02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后疫情时代:大重构》,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