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为民的中国文化、为众生的佛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7 次 更新时间:2021-06-28 16:04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佛学  

太虚大师  


1933年8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一、为民的中国文化

中国古书中的易经,可算是一切中国文化思想的源泉。故在中国文化思想上所说明的宇宙万有原理,即易经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以道是无所不存无乎不在的。古来的太极图,即表显一阴一阳互助相资息息相通之道的,设此一阳没有了,而彼一阴亦不能成,如有了彼阴即显出此阳来。以此太极虽指全宇宙而言,而一人一物亦各是一太极。例如一花一草,莫不是一阴一阳而成的,故宇宙万物、流行不息,变动不居,可谓之气化宇宙观。故中国文化上贯通宇宙万物的原理,乃是无平不颇,无往不复的。讲到人生的本性,古书云:“人者,仁也”。但仁之本义,则为“人偶人”,即由此人偶人的互相关系而成人伦:如偶于父母则为子,偶于兄弟则为弟兄,偶于夫妻则为妻夫,乃至于对师则为资、首则为从等种种关系。故人即成立在人与人相偶的关系上,若只一个人而没有相偶的关系,则不成其为人矣。又人即依此诸伦间的理性,而成人类的种种道德: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得其和洽而自成其乐。即于此种种道德关系上做到相宜相适,即谓之义。义者、于行事上种种做到相宜之谓,仁者、人偶人互相关系性之谓。故仁即伦理关系之本性,而义为伦理关系之正行。故我们这“人”,即人偶人的仁,若失去此仁,则不成为人矣!

中国于宇宙人生一贯之理,又谓之“中”。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环中即一阴一阳循环之中也。又云:“允执厥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此中皆即阴阳互成之中道。若在平常行事应用,即曾子所谓之“忠恕”。恕者、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以不义之事加之他人,此即止恶之义。忠者、尽己之力去做合理利人之事,此即行善之义。依此做人,即成为做人之道,依此立国,即成为立国之道。然做人之道亦有难言者,例虽能对于父母做到相偶关系上的合理适宜,而仍不能得父母所谅,甚或反为所厌恶;若如此于做人之道,究应如何呢?于此当引为自己于孝道之未尽善,应反求诸己,认为本人未能竭其精诚之责任,而益尽力去做到适宜恰当以求人偶诸伦和洽之义务。此是举孝为例,于其余一切事所未能做到好处,皆当反省而求诸自己,不要怨天尤人,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行其谊不计其利”,如斯则能完善圆满其人格。这是把自己提高,从克己工夫做起的行为,并非想法去对治他人的。似乎这样是屈己为人,不知为人正是成己,所谓“既以与人己愈多”,故为人好正是为己好也。若依此而立国,即中国古书所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欲天下皆得平安,须将自私自利之物欲,克治干净,即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依此以言求天下之平安,并非拿己国的力量去征服他国,乃从己国先将自私自利的劣点除去干净,以大公至正的存心,去做天下为公的大事业,而求世界和平安宁的幸福。故真正立国之道,不在求己之如何强富,如何优胜,要在求世界各国共同的和平安宁。观他国有太过者应劝导感化之,有不足者应补助扶植之,与以各种方便;由天下各国皆得其平安,以保全己国和平安宁之幸福。天下各国未得平安,则引为己国未尽其克己自治之责任,茍世界各国无不如斯,则天下未有不平,而国未有不治者也。以世界人类息息相通,决无天下不平安,而己国独得其宁之理,故求世界各国平安,即是求己国之治理也。

中国文化上的立国之道,即为教化政治合一之内圣外王的政教,故古来圣贤治国,皆从施教化而行政治。记得中山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是王道,西洋文化是霸道的话。这王道,是以恻隐爱人之心而拯民水火为出发点的,古书云:“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谓伊尹视天下之饥溺犹己之饥溺,以“先觉觉后觉”之责自任。中国文化的王道,是以教化为本,政治为辅的,故孔子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也。中国文化的王道是为民而设的,所以孟子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即现在之政府,社稷即今时之国家,其所以要国家、政府者,是为保民的安全而增高人民之道德。若国家政府不能使人民安全、道德增进,而反为扰民害民的事,则失其立国为政之意义与价值。范仲淹所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只是为民去忧、为民得乐的王道。如不为救民而立国,只为立国而立国,已经不是王道而为霸道;若为功业荣贵之威权,为子女玉帛声色货利之享受,则等而下之,更不足道。但从王道而为民立国施政,则功业荣贵等亦即不期然而自成就,所以由为民而成的功业,方为真正之功业,乃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功业也。此其功业之成就,既由民力为本,故应报民之恩,尽保安人民之义务;且邦国能垂久远,得人民之爱护,方能成为不朽之功业,故为民亦所谓自求多福,发扬广大,永垂无疆也。

二、为众生的佛教

众生有二解:一、生即普通所谓动物之有生命的,众即佛法中所谓五蕴众法,由五蕴众法聚合生成名众生。二、众生谓众多有生命之类,如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乃至有想无想等类;不但专指有形之众生,而无形之众生,无不含摄。但佛教怎样为众生而有呢?以有众生则有佛,以有佛故有教法,直言之,为众生故而有佛教。从切近上说,即各各为度自性之众生,以不了五蕴假合之理而妄生种种执见,谓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起贪、瞋等惑,造杀、盗等业,流转生死,受大苦恼,故各各皆为度脱自性之众生也。二乘人发心,即为如此解脱自己之苦,所谓视三界如牢狱,以生死为冤家,其所得之果为罗汉、辟支,此是做到佛法中的一分。若大乘菩萨发心,即普为一切众生之类,所谓若有想、无想等,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涅槃者、即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由如是发心,如是修行,而圆满佛果的一切功德,乃能将原来的大慈悲心实行做到,而作种种方便以济度一切众生,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故大乘菩萨之发心,求无上菩提,不是为名利恭敬自得其乐的,乃是代为一切众生受苦而成佛施教的。但真正做到佛果,即成世尊,即不期然而然为三界之尊,众生之师,人天之所归仰,而始终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而成大智慧圆满种种功德,故云以为众生乃有佛教也。

此为众生之佛教,乃根据佛所说一切法因缘生之原理而来,以佛法是为众生的,因众生而有佛法,可通一切法皆因缘所成义。以佛法中所谓法,即指普遍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比一阴一阳之道更来得透澈深妙,以一切法皆由各别的因与众多的缘所成。故每一法当体即是因缘,并不是因缘在法之外。如说人是五蕴合成的,若离五蕴假合之因缘,则无人可得,故因缘通于内在的关系与外在的关系。又如一间房子,若离去门窗砖瓦梁等,则无房子可得。且此内在外在的关系,皆息息相通,如今在此讲堂中,我的鼻息呼出则遍吸入于众人,而众人的出息亦皆入于我,由一切关系的交互相遍相通,故一法即摄一切法,而一切法不离于一法。佛为、即因众生种种机缘成熟,佛教乃出兴于世,即法华经中所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以、佛法不但是为众生的,若离去众生,亦即无所谓佛法,以佛教之自性本空也。由此而观一切法自他交互之关系,以一法为自,则余一切法皆谓之为他。故我们做人之道,一切起心动行,皆是普为利益其他而出来的,则一切皆善,故结果得到自他俱利。若为损害而起之心行,则一切皆恶,其结果则自他俱害。故做人之道,应当以利益一切他人为本,此即所谓大悲心;随其机宜而行,则又方便多门也。做人之道如此,立国之道亦然。


来源:太虚大师全书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佛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21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