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滨:美国建立和维持霸权的偏好与方式变化∶从接纳到排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0 次 更新时间:2021-05-22 21:09:35

进入专题: 美国霸权   偏好   国际秩序   中美关系   接纳   排斥  

梁亚滨  

   【内容提要】为了成功推行一项国际制度安排,国家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因此建立制度的偏好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霸权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代表当时美国政治精英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主张,但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传统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抵制,使之面临失败的危险。在这场博弈过程中,美国政治精英对内精心塑造国内民众的偏好,使之摆脱孤立主义的束缚,成功地使《布雷顿森林协议》获得国会认可,同时通过利益吸引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该秩序。70年来,美国霸权衰落的声 音不绝于耳,美国实力相对衰落越发明显。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博弈呈现出激化的迹象。美国对华政策开始从"接纳"中国融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转向"排斥"。

   【关键词】 美国霸权 偏好 国际秩序 中美关系 接纳 排斥

  

   美国霸权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同时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阻力。为了成功推行和维持一项国际制度安排,国家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根据不同的博弈对象调整博弈手段。从国内层面来看,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世界霸权? 从国际层面来看,其他国家为什么要接受美国的世界霸权? 70年来,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维持霸权的偏好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核武器的发明和应用,大国越来越缺乏通过一场大战来决定输赢的机会。面对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实力的持续崛起,美国如何应对挑战? 回顾美国霸权的历史,美国正在将"接纳"他国融入其霸权秩序的策略转变为"排斥",以实现长期的战略竞争。这种转变与美国对霸权的偏好改变存在很大关系。

  

一、美国霸权背后的实力与偏好问题

   霸权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含义,一般是指某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拥有的一种优势地位。这种地位使它能够主导和制定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方面的国际规则,从而引领和构建国际秩序。但是,寻求霸权或者成为霸权国并不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本质特征。至少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成为霸权国或者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只是少数国家的特权。例如,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认为,构成世界大国的第一条件,就是在地理上必须有"安全盈余"。马汉强调控制海洋的意义。麦金德则强调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性。但即便拥有成为霸权国的潜力,也并不意味着该国有意愿或者有能力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国际层面,国家实力的急剧增长,很容易引发其他国家出于均势逻辑的抵制。在国内层面,成为霸权国固然会享有很多特殊利益,同样会带来成本消耗,而且无法提前预知成本大小。所以,搭便车(bandwagoning)是一个更加理性的选择。

   从美国历史来看,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建立霸权和成为霸权国并不是主要战略目的。美国自建国以来也曾长期沉浸在孤立主义的信仰中。第—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在离开白宫时曾经告诫美国人民,"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展我们的商业关系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反对把美国的"命运同欧洲的任何一个部分交织在一起,避免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冲突、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这篇告别词也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成为后世美国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

   1865 年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其工业实力迅速发展。19世纪末,美国的钢产量和煤产量都超过了英国。1900 年,美国拥有全世界一半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这个时期的国际政治重心依然在欧洲,世界上最主要的强国也大多集中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传统列强的实力,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顺势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强国。美国也希望能够分享国际政治舞台的话语权。通过国际制度来实现持久和平,是威尔逊总统(Thomas W. Wilson)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意味着美国的政治精英承担世界霸权的偏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就已开始形成。不过,在孤立主 义笼罩下的美国,依然没有成为世界霸权国的意愿——偏好,依然希望继续搭大英帝国治下和平 (Pax Britannica)的便车。

   1919 年 11 月 19 日,美国掌握缔约权的参议院以53 对 38 的多数票,否决了威尔逊总统参与制定的《凡尔赛和约》,正式拒绝加入国联。这是美国不愿意承担大国责任的一个典型案例,说明美国尚未形成对霸权的偏好。1929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出现,进一步证明∶英国没有能力而美国却没有意愿承担维护国际经济体系的责任——霸权稳定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实际上是一个踌躇甚至不情愿的霸权国。

   当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界精英阶层已经决定承担霸权的责任,着手设计比后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重建。促成这种转变的主导因素当然是美国的自利主义思想,这也是自杜威(John Dewev)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推行霸权战略会一帆风顺。在国际层面,主要的抵制力量来自英国;在国内层面,反对意见主要是对承担霸权(领导世界)代价的担心。

   学术界对美国霸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美国霸权建立的内在逻辑和制度性优势,美国霸权是否衰落及其批判,以及如何继续维持霸权或者霸权之后的国际秩序。对于确立美国霸权制度性设计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多集中于该体系与美国霸权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缺陷,然而缺乏探讨美国如何成功地让本国民众接受该体系的制度性安排。此外,学术界认识到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美国优先"政策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主要是从特朗普本人的性格出发进行解释,对美国国内层面对于承担霸权的意愿变化重视不足。

   本文认为,美国对国际秩序的偏好在二战期间发生了巨大转变,也,成为主动寻求建立霸权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偏好在美国国内是刻意塑造的结果。70 年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趋势愈发明显。这导致美国一方面受到的来自其他国家的权力制衡缺乏强烈,特别是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强势崛起,另一方面国内维持霸权的意愿也在下降,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美国优先"及其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就是典型特征。尽管拜登总统上台后试图重塑美国的领导力,但却大体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竞争战略,对华展开体系性竞争。美国对实现霸权的偏好从"接纳"开始转向"排斥",尤其体现在对华政策方面。

二、美国建立霸权过程中的偏好与方式

   "踌躇的霸权"表明美国对待霸权的偏好在二战期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在国内层面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动荡,让美国的政治精英认识到; 只有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霸权,才能维护美国的繁荣与安全。但是,其普通民众并没有同时产生这种偏好认知。《布雷顿森林协定》是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的过程中同样面临有可能被国会否决的危险。事实上,民众对该协定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府刻意塑造的结果。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美国国内对于霸权偏好的变化。

   (一)美国政府对民众偏好的塑造

   美国政府内部的精英已经认为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符合美国利益,所以即便美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也这样认为。事实上,从心理学来看,由于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当现状客观上优于其他选项或者在信息不完备时,人们的理性选择会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愿意做出改变。在现状偏差的情况下,现状被当成基准,任何改变都被视为一种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非常宏伟且复杂的国际制度设计,并且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存在巨大差异。普通民众无论在知识储备上还是情感上,很难说已经做好了接受的准备。如果美国政府应对不力,那么《布雷顿森林协定》 可能会在国会被否决,像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 一样被放弃。这是美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指出,事物的合法性必须源自(法律)文本本身,法律起草者的主观意见或意图并不重要,公众的意见和意图才重要。所以,美国政府必须努力争取普通民众的支持,使大多数普通民众理解并支持 《布雷顿森林协定》。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动机是采取某项行动的关键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动机"是研究行为的关键变量,因为它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和外在的诱因,是推动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力量。换句话说,只有个体的自身需求和行为本身形成呼应,才会形成采取某种行为的动力。告诉民众"为什么做某件事",远比只要求他们"做某件事"重要得多。为了使布雷顿森林会议协定获得国会通过,美国政府需要向公众充分说明该体系的意义所在,同时塑造民众的认知偏好,使民众获得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动机"。

   1.收集全国报纸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取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民意

   在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Jr.)的带领下,大量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专栏报道被收集起来,并按照地域进行分类。摩根索发现,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势力主要来自银行业,例如华尔街。反对的理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国际金融合作方案难以操作,不但干涉美国政府政策,而且因为放弃了金本位制而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甚至认为可能是英国或者苏联的阴谋;(2)平衡国际收支是国家自己的责任,国际援助可能会造就不负责任的政府。《费城问询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容为一个"极度不可靠,甚至有些危险的方案","有可能为世界经济带来诸多'吃白食'的国家,因为他们国家的政府将没有动机去主动化解本国的经济金融困局",所以美国不能也不应该补贴全世界。1945年2月5日,美国银行家协会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本质 上存在缺陷,极易引发通货膨胀和债务国不负责任的行径。所以,与其花精力在国际立场上思考问题,不如集中在美洲事务上。孤立主义是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思想来源。在孤立主义者看来,美国人生活的新世界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典范,而欧洲人生活的旧世界充斥着暴力和野蛮。美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需要避免卷入欧洲的任何政治和军事事务,以此来避免美国在社会道德和政治制度上被"堕落"和"糜烂"的"旧世界"——-欧洲———污染。

   2.动用联邦外汇稳定基金作为宣传经费,争取基层选民

摩根索的法律顾问告诉他,"由于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达成的方案将有可能起到稳定美元汇率的作用",所以可以动用联邦外汇稳定基金用于公共宣传活动。这使摩根索放下顾虑,雇用专业公关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工作,希望通过影响基层选民来影响国会议员。1945年2月15日,财政部制作了大量免费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解释并号召民众支持布雷顿森林会议。事实证明,这些宣传策略非常有效,并获得了多个民间组织、专业协会的支持,包括美国劳工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全国农民联盟(National Farmers Union)美国女性选民联合会(National League of Women Voters)、美国年轻女性基督教协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等。3.以构建持久和平为主要支持理由与银行家担心该体系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不同,目睹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普通民众更关心该体系所带来的和平问题。在后来国会听证会上,和平成为拥护和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最为关键的理由之一。美国劳工联盟主席在发言中指出,该组织"支持成立一个国际组织,以消除各国间的差异,(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美国霸权   偏好   国际秩序   中美关系   接纳   排斥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6658.html
文章来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3期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