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4 次 更新时间:2021-01-19 21:38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反思  

林安梧 (进入专栏)  

现代做中国哲学研究,我常常看到有很多年轻作者,或者不一定年轻了,反正他们就把中国哲学汉学化了,也就是他们的问题意识已经是西方汉学家了。


西方汉学家基本上对于中国哲学、中国经典的总体理解,有很多是不够的。但是他们常常站他们的框架,也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中国哲学。他是一个框架一个框架来看的,那么这个框架有问题,就用另外一个框架。所以他没有好好进到中国哲学经典的生活世界里面,去体会玩味。他没有办法通过汉字生成去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他也没有办法了解到整个中国的人内在生命的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那个状态里面有的东西。


但他很粗暴的就用他的框架框进来了。框进来以后,欸,他又发现了些什么新问题,那么就好像别人以前从来都没看到一样。从这一点来讲,导致很多失误,也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研究。


譬如说,有一个西方的汉学家说:《论语》是行为主义的伦理学,《孟子》是动机论的伦理学,于是从《论语》到《孟子》就变成如何从一个行为主义伦理学转到动机论的伦理学。


你说,你去做这个研究,意义何在呢?


他的论断根本就是错的。《论语》怎么会是行为主义的伦理学呢?《孟子》怎么会是动机论的伦理学呢?从行为主义伦理学来看《论语》是错的,从动机论来看《孟子》这也是错的。这两个错,它看起来有一点点像,因为《论语》很重视整个生活世界人跟人之间实用的一些伦理法则,但《论语》后头是有本有原的,他看不到有本有原,就从实用的角度把它判断是行为主义了。那《孟子》非常重视心性本源,但是他把它理解成了心理动机。而在这样的过程底下,那接下来的结果呢?于是又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从行为主义伦理学变成动机论伦理学?你说这样的研究不是越差越远吗?


所以我一直在呼吁,一定要回到文本、回到经典本身,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一定要注意到五证,要典籍的佐证,要历史的考证,要科学的验证,要心性的体证,要逻辑的辩证。这五证都要,进到里面,经典的意义诠释,跟整个生活世界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也能接地气,也能通天道,也能入本心。这样子中国哲学的研究才真正的回到中国哲学自身,回到了存在自身。


回到存在自身是中国哲学必要的,也是其它各个学科都必要的,但是不要一听就“哦!你这是现象学的方法嘛。”是无关的。可能受现象学启发会有,也可能我们自己就这么做了。我想,如实回到存在本身,学问本来就是如此,它不是哪一个人的框架来决定的。


真的,奉劝在座以及在学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还有年轻学者们,好好读经典,真的要好好读经典。


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

经典的佐证,历史的考证,科学的验证,心性的体证,逻辑的辩证。


结合各种方法,各种方法皆为你所用。不是只用其中哪个方法,等哪个方法不能用,用另外一个新的方法,不是这样的。


哲学应该回到哲学本身,请大家务必重视这个议题。

进入 林安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反思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43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