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奥运与中国——五个重要历史节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0 次 更新时间:2020-04-04 21:48

进入专题: 奥运会   中国  

陈剑 (进入专栏)  


中国运动员正式参加奥运会始自1932年。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第一次派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后,以后民国政府还先后派运动员参与了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伦敦奥运会。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掀开了新的一页。本文就奥运与新中国五个重要历史节点进行剖析,有利于把握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轨迹。


一、1958年8月中国退出国际奥委会


1958年8月19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发布了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书。并且退出八个承认台湾的国际游泳、田径、举重、射击、摔跤、篮球、自行车联合会及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等八个国际体育组织。至此,一直到1979年共21年时间,新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停止了往来。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何在此时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这需要从1952年第15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说起。

1952年7月19日—8月3日,第十五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距离开幕的前2天,1952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四十七届会议,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时参加奥运会。对国际奥委会这一决议,刚成立一个月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表声明,强调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才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国家奥委会,才有资格选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此时,中华民国政府风雨飘摇,刚刚败退到台湾还立足未稳。其所属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2年作为国际奥委会成员,在国际奥委会注册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台湾当局得悉国际奥委会也邀请了新中国运动员参赛后,本来就人心惶惶的台湾当局称以“一个中国”和“汉贼不两立”的理由退出比赛。已在赫尔辛基的中华民国“体协”代表宣布,台湾不参加第15届奥运会。”宣布召回在芬兰的运动员。

7月18日晚,中国接到邀请电。第二天奥运会就要开幕了。赫尔辛基远在万里之外,中国是去还是不去?周恩来总理当机立断,要去。7月25日凌晨,中国体育代表团一行40人乘三架飞机,经过两次转机,历时3天抵达赫尔辛基。此时,奥运会已经进行到第10天。最终只有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的比赛,成绩为1分12秒03,这也是新中国运动员留在奥运会上的第一个成绩。闭幕式上,男篮队长张长禄高擎国旗走入会场,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奥运会的赛场。实现了参加此次奥运会的目的。

赫尔辛基奥运会后,新中国开始了加入国际奥委会的努力。1954年5月,国际奥委会第49次雅典全会上,以23票对21票通过决议,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中国奥委会。但1955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却未经全会讨论将台湾“体协”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列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这样,国际奥委会同时出现了两个中国国家奥委会。为此,新中国的代表在1955年6月国际奥委会在巴黎举行第50次会议上就“中国国家奥委会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但国际奥委会坚持己见,欢迎两个中国都作为国际奥委会成员。

1956年11月22日,第16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开幕,新中国的“体总”与台湾的“体协”又一次同时接到了参赛邀请。新中国的“体总”再次抗议并重申:中国的国家奥委会“体总”,是唯一能代表中国人民参加奥运会的合法机构。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奥林匹克宪章的尊严,请求组委会立即取消对台湾的邀请。由于国际奥委会坚持邀请台湾参加16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在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之前,不能参加本届奥运会。此时,已在广州整装待发的中国运动员们,只得解散各回本部。

为了反对“两个中国”,才有了本文一开始的动作。1958年8月19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

作者点评: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代表大会上成立,发起人是法国的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成立之初总部设在巴黎,以后迁入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赢利的组织。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国际奥委会期盼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能够参与到国际奥委会的大家庭来,这样其影响力也就越大,这与其非班政府组织的宗旨相契合。当然也不排除有政治因素的介入,就是顺应了一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新中国外交工作另起炉灶,一批熟悉国际事务的专家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海峡两岸都习惯了战场上的你死我活,非此即彼,也都没有考虑如何退一步海阔天空。结果造成了中国大陆与国际奥委会21年停止了往来。


二、1979年日本名古屋决议和奥运会模式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在日本的名古屋举行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即“名古屋决议”。“名古屋决议”的产生,既与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有关,更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顺应变化的国际形势有关。

1971年7月和10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到中国,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中美关系的松动和中美之间正式接触极大影响了世界各国对中国身份的认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70年代国际关系走向掀开了新的一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11届3中全会,中国开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随着开放进程的加深,中国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也随之深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极大提升了中国大陆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自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如何处理海峡两岸的关系,这就引发了文化大革命后一个新的思考。此时中央领导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思想,不再提坚决解放台湾。1979年1月1日,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并提出在海峡两岸“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和“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的方针。在此背景下,对国际奥委会欢迎大陆加入,但要求台湾留在国际奥委会,就有一个重新考虑和认识了。

1979年4月6日,国际奥委会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第81全会上,就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权的问题,确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蒙得维的亚决议。 决议确定,两岸都不得以国家为代表名,而以一个中国下的两个地方名义加入国际奥委会,大陆方面称“中华(国)北京”(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Peking)、台湾方面称“中华(国)台北”(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Taipei),两个奥委会另外设计会旗、会徽、会歌,均不得以国歌、国徽、国旗等有主权意义的标识参加奥运会。这个决议,海峡两岸当时都不认可。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统一,保证台湾人民的福祉。按照这样一个新的思路,体育界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大胆解放思想,提出了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又顾及台湾运动员权益方案,这个方案最终由邓小平同志拍板定案,反映在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就是“我进台不出”,而不是你死我活,“我进台出”。因为体育不完全是政治,与政治有别,体育是民间的活动。在此情况下,大陆方面对蒙得维的亚决议提出异议和改进要求,即要求国际奥委会将中国的代表权交给大陆,不要求一定要驱逐台湾。国际奥委会认同大陆态度的改变 。余下的工作就是国际奥委会如何做台湾的工作了。

“名古屋决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而台湾方面则沿用蒙得维的亚决议要求,使用“中华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并且设计新的会旗、会徽、会歌,不得使用中华民国国旗、国徽、国(旗)歌。1979年11月27日,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宣布,中国奥委会接受国际奥委会决议。依照此决议,大陆恢复国际奥委会会籍,获得参加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邀请。而台湾方面,由于退出联合国,中美建交,其在国际舞台的空间大幅压缩,虽然很不情愿,但不得不接受国际地位每况愈下的事实。1981年,经国际奥委会协调,台湾方面接受名古屋决议,以新会名加入国际奥委会。

作者点评:名古屋决议开开启了两岸智慧解决代表权问题的典范。 两岸可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不是主权国家的机构中,名古屋决议的处理方式后来被用到了亚足联、亚奥理事会、FIFA等。甚至后来在解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等非体育组织中台湾代表名称问题时,均参考于此,所以又被称为“奥运会模式”。奥运会模式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只要是不涉及国家主权,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可以在同一个蓝天下同一个组织中议事,而不是相互排斥。


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获奥运会金牌


1984年7月29日(当地时间),27岁的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宣告了中国全面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时代开始。

中国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会籍,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1980年2月13日至24日, 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中国首次派出男女共28名运动员,参加5个项目的比赛。

此次冬奥会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38个项目的比赛。 计有63人、108次破奥运会纪录。虽然中国选手无一进入前10名行列,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但中国队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锻炼了队伍,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即22年后,中国代表团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以5枚金牌11枚奖牌创造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

1979年中国恢复奥运会会籍后,十分渴望参加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22届夏季奥运会,也组成了代表团准备参赛。但由于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莫斯科奥运会遭到了美国等众多国家抵制,中国最终选择了和美国共62个国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4年23届洛杉矶奥运会,也遭到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抵制。中国能否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对美国奥委会来说一直是一个悬念。但中国在最后关口选择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1932年洛杉矶曾主办过第10届奥运会,中国第一次派运动员刘长春参加这一届奥运会。而中国大陆恢复奥运会会籍后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也是洛杉矶,这意味着中国运动员相隔52年后再次踏入洛杉矶。中国运动员共225人,参加了除足球、曲棍球、拳击、马术、现代五项以外的其余1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67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的比赛,这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首次在夏季奥运会上相逢。

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有159个,参赛的共140个国家和地区,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以及古巴和越南等19个国家和地区抵制了本届奥运会。但140个国家参加,规模已经超过了以往历届。

1984年7月28日,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中国代表团夺取了15金、8银、9铜,位列奖牌榜第4名。应当记住的是7月29日(当地时间),27岁的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由此开始了中国奥运史上的新篇章。

在此之前,中华台北的选手杨传广在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夺得男子十项全能亚军。杨传广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奖牌的运动员,也是亚洲在这次罗马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奖牌的唯一选手。罗马奥运会后的1963年,杨传广以9121分创造了世界纪录,登上了“田径之王”的高峰。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中华台北的选手纪政获得80米栏铜牌。纪政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1970年纪政在田坛上共创造7项世界纪录、荣获当年“世界最佳女运动员”称号。

作者点评:许海峰一场枪响,宣告了中国军团在奥运会赛场上摘金夺银时代的开始,更宣告了中国全方位融入奥林匹克运动时代的开始。


四、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8月8日晚上,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举办。这是一场全球几十亿人口关注的历史性盛会。北京鸟巢上空绽放的漫天烟花,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奉献一届出色的奥运会。笔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联合采访时说,“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可以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接受的一次‘成人礼’。30年前因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中国.如今的风貌恰似一个初届成年的年轻人,政治、经济、社会日益成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就是世界对中国的巨大进步高度认同的里程碑式标志之一。”

北京奥运会从提出申办到成功举办,期间也经历了申奥失败的曲折。

(一)第一次申奥失败

这是一张申奥失败后的经典照片:在北京中央电视台转播中心,国家体委老领导荣高棠、李梦华,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等,他们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最后的表决结果时的失落的表情。1993年9月23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北京以两票之差痛失2000年奥运会承办权。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考虑申办奥运会?这需要从邓小平说起。1979年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共同通讯社社长杜边孟次时,首次阐述了中国在10年之内举办奥运会的设想。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举办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点燃了中国人的奥运热情。也是从这年开始,中国开始筹办1990年亚运会。1990年7月3日,在北京亚运会工程建设基本就绪,邓小平来到刚刚建好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他对在场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和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说: “我看这些工程建设都挺好,办个奥运会也差不多了。”接着,他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敢不敢申办一次奥运会?“邓小平提出的问题,当时还没有人敢想,更没有人能够回答。但伍绍祖等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之后向中央有关方面作了汇报。

1990年9月,亚运会成功举办,全世界反响很好。闭幕式结束之后,是应回答小平同志提出举办奥运会问题时候了。国家体委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建议同意北京市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同意北京市申奥。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1992年6月,《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刊登北京申报奥运会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就是想通过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一个开放的中国。

当时有五个城市申办,除了中国北京,还有澳大利亚的悉尼、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柏林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此时西方的主流媒体普遍反对中国申办。因为1989年的那场风波的影响还没有平息,国际社会对中国认可程度不高。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成了一个政治事件。

分析第一次申奥失败的原因,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国的综合实力不够,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认识和了解不够。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1993年申奥的时候中国还处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国际社会还没有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也看不清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因而当时很多国际社会向北京申奥提出的问题,基本不关体育,都是政治方面的问题。

1993年申奥失利,给国人一个警示,中国需要进一步认清自己,认清所处的国际环境,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个国际和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肯定不合一帆风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只有学会面对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2011年申奥成功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前主席伍绍祖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报告。

1999年9月6日, 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办公地点在北京新侨饭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2月1日,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提出中国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六大理由。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应当作出贡献;办奥运会是北京市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心愿,并得到了我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举办奥运会可以加快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北京迈向新千年的有利机遇;举办奥运会将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将更广泛地提高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申办奥运会,有利于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借申办的契机,把自己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谦和礼貌的公德素养,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展现给全世界。

经过了八年准备。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赢得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主办权。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整个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都在为之欢呼。笔者那一天晚上正在北京市政府正义路2号值班,亲眼目睹了北京市民在天安门彻夜狂欢的历史情景。在奥运会百年历史上,没有哪一届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如此的欢庆。而这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中国人对奥运会的百年期盼终于实现。确实值得庆贺。特别是第一次申奥的失败,更使人们感受到成功申办来之不易。

中国第二次申奥成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理解,中国人对奥运百年期盼和申奥的积极努力也使国际社会感受到十几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热情。

而北京通过七年筹办,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北京城市基础设施迈出了新的台阶,在北京3000年建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点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其震憾与恢宏无与伦比。已经成为世界对中国的巨大进步高度认同的里程碑式标志之一。一个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用了30年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终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需要通过奥运会以展示中国实力,以提升中国人自信心和自豪感。

但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也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树立了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标杆。或许对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发展是一个挑战。


五、中国北京获得2022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北京也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在国际奥委会宣布之时,笔者刚刚到达张家口崇礼云顶酒店,参加第二天在此举办的2015(夏季)崇礼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并就崇礼和张家口作为2022冬奥会主赛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014年7月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决定,北京正式成为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候选城市。一周之后笔者撰文,就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发表了“把‘京张冬奥’办成一届常态奥运”的观点。笔者的观点是,与2001年申奥相比, 2022年冬奥会进入候选行列后,整个社会少了几分忐忑和激动,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把“京张冬奥”办成一届常态奥运,将会有助于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影响,使奥林匹克理念在中国得到更广泛传播,并推进中国社会整体进步。

一届常态的冬奥会,关键词是节俭和可持续。节俭办赛和可持续都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理念内容。而办一届崇尚节俭、厉行节约的冬奥会,实际是办一届常态奥运会的核心内容。这意味着,让体育回归体育,不该让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承担过多的奥运会以外的功能。这是一个已经崛起的大国在举办大型赛事中的应有的自信和形象。如果能够真正体现节俭办冬奥,2022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就更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理解和认同。

为推行节俭办赛。需要把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同主办地的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把冬奥会设施建设作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原有设施,包括场馆、运动员宿舍等,坚持尽量不大兴土木,尽可能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污染,即使进行建设,也需要在建设场地、场馆的选址、材料的选择上多做考虑,尽量更多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正是遵循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北京冬奥会在筹办的近五年中,始终将节俭贯穿始终。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地点,就是选择首钢曾经的办公地点。承办比赛的12个场馆中有11个将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

借鉴2008年奥运会的经验,采用以租代购的形式,使购买器材的成本降低了30%,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仓储、资产储值的成本;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企业的参与热情,15.1亿美元的场馆预算中有65%是企业投入的,三个赛区的奥运村则是100%由企业投资*。

办成常态的奥运会,也与奥运会在全球的申办遇到挑战有关。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主力城市投入巨额费用,而奥运会后场馆的后续利用一直是难以完全破解的话题,因而有举办热情的城市正陷入门可罗雀境地。例如,面对2024年奥运会仅有的两个申办城市,国际奥委会直接指定由法国巴黎承办2024年奥运会,由美国洛杉矶承办2028年奥运会。由于国际奥委会承诺并补贴给巴黎和洛杉矶巨量的举办费用,才落实了这两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因而,办成一届节俭的可持续的冬奥会,实际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可持续发展。

如果2022年冬奥会办成一届常态奥运,实质反映了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反映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心态成熟。若如此,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

北京冬奥会也面临现实的挑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已经确定延期到 2021 年 7 月 23 日至 8 月 8 日,东京残奥会的举办日期为 2021 年 8 月 24 日至 9 月 5 日。这意味着,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结束约五个月后,北京冬奥会将正式开幕。五个月内先后迎来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无论是对于赛事主办方还是对于国际奥委会,对于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支持者,对于各级不同层次的赞助商,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

作者点评: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把奥林匹克主义看作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进而为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发展是否偏离的创始人设定的轨道,显然有着不同认识。但一个节俭的可持续冬奥会有利于奥林匹克主义在全球的传播,则没有疑义。


进入 陈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奥运会   中国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71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