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明清巍科人物的地理分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8 次 更新时间:2020-01-11 20:27

进入专题: 明清进士   地理分布  

沈登苗  


进士分布是人文地理分布,乃至广义社会“力量”研究的“最佳资料。[1] 而从宏观上讲,作为会试第一名及殿试前四名的巍科人物的分布,更能反映明清的社会文化地理,这也可反证: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及其成绩排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2]。因此,早有学者注意到巍科人物,[3]或其主体“一甲进士”的分布。[4] 可迄今为止,尽管至少有1716篇文章涉及到巍科人物[5],但除了一篇讨论府级的外[6],人们还没有在较大的范围对巍科人物的地理分布做过专题的研究。笔者虽然也披露过明清巍科人物的省级分布等信息,[7]并做过相关的比较,[8]但在当初的研究中,在方法、量化的精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近期,笔者因相关研究的需要,对明清两代巍科人物的分布做了重新统计,且是省、府、县三级的完整统计。现先将统计的结果公布于众,这既可供学界参考,也是对自己以往的研究作修正和补充。



资料来原:明代: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清代: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中华书局2007年版。

说  明:

1、明代。①明代共举办88科会试、殿试,虽然,洪武三十年殿试分春夏两榜,但由于其中夏榜非全国性录取,本文不予采纳,故仍按88榜计,理当产生440名巍科人物。但其中有49名会元,在殿试中又名列一甲和二甲第一名(简称会元复出者),本文统计中予以排除。另,万历44年会元沈同和因作弊除名,故该科无会元。则本文实际讨论的明代巍科人物为390名,涉及18省、81府、3直隶州、179州县、1卫。②除了辽东的盖州卫是“实体卫”,无法归入当时的地方州县,仍保留卫名外,本文已把其他卫所的进士都划归所在的地方州县。③因明代的进士籍贯有户籍和乡贯之分, 并有者, 本文均按户籍计算。

2、清代。清代共举办112科,计114榜(其中两榜为满榜)会试、殿试,产生了 570名巍科人物。但其中有31名会元复出者,本文统计中予以排除,则本文实际讨论的清代巍科人物为539名,涉及18省、81府、14直隶州、197州县、1府亲辖地和7旗及满、蒙、汉3族别。


2020-01-07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


注  释:

[1] 〔美〕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载缪进鸿、郑云山主编:《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16-221页。

[2] 参阅沈登苗:《百年树人 一脉相承——清代巍科人物与当代两院院士的籍贯分布基本一致》,载沈登苗:《文化的薪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161页。

[3] 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修改稿)》,载缪进鸿、郑云山主编:《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22-239页。

[4] 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科学》第8卷第1期,1923年;张耀翔:《中国人才产生地》,《晨报副刊》第1480-481号,1926年;陈正祥:《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三联书店1983年版, 第1-22页。

[5] https://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20-01-03访问。

[6] 彭鲜红:《湖州历代巍科人物谱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8] 沈登苗:《百年树人 一脉相承——清代巍科人物与当代两院院士的籍贯分布基本一致》,载沈登苗:《文化的薪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161页。


    进入专题: 明清进士   地理分布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地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79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