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一、问题的提出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国家权力象征,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宪法是一个为社会治理设立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即宪法是一套规则和习惯,不管是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法定的或超法的,政府和个人都必须尊奉”[2][ 1] ( P19)。
在现代世界,除了英国、以色列等几个少数国家以外,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成文宪法。宪法规定了政府的形式、机构、制度以及各种限制,还设立了平衡多数和少数利益的指导原则。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3]( P452- 472)既是美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近代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P427- 451)历经几次更替、修改后,目前采用的是1982年的版本。美国宪法的创制比中国早了167年,为什么美国宪法能使美国从一个地处世界文明边缘的弱国变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直到今天不仅仍然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法,而且还影响着当代世界许多国家的制宪运动和政治发展呢?中国宪法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功能在实践过程中未能抵制住行政权力的侵蚀,宪法权威受到挑战并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因此,有很多学者和民众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宪法制定的不够完美和专业化所致。上述观点正确与否,笔者将通过对中美宪法文本的比较来进行学理上的分析。
二、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
本文基于政治学视阈,主要以中美宪法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处理分析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文本技术上的考察来对中美宪法进行比较是本文不同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独特之处。
(一)研究文献的来源
本文研究的文献来源主要由学术专著和期刊文章两部分构成。
1,学术专著。该类文献来源是苏州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主要查阅的学科范围限于政治学和法学的领域。笔者认为苏州大学的藏书比较符合比较专题调查的要求,主要是因为苏州大学政治学和法学研究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我国政治学、法学研究的前沿,库藏图书较全,合乎比较专题研究设计的要求。
2,期刊文章。我们查阅的期刊主要有《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查找的方式是输入“中美宪法比较”的“摘要”“篇名”“关键词”和“主题”等相关词,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查找范围。
(二 )研究方法的选用
诚实和公正要求人们尝试为整个政治学作出说明[4]( P4),此话对中美宪法文本技术比较的研究亦然。当然,这种尝试也不可避免地存有缺陷,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可争议的客观的观点,因为个人的特质、意见及其选择的看法,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结论。
1.研究的根本方法。为保证本论文写作具有正确的方向性和严谨的科学性,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为指导,并将此方法贯穿整个对中美宪法比较的专题研究过程,对中美宪法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考量。
2.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本专题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历史性的和解释性的,即从政治学的研究的角度出发,把历史的和解释性的方法作为了解中美宪法比较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方法本身或一般的方法。它假定,人们要了解中美宪法的异同,就必须对中美宪法的发展变迁和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领悟。宪法比较着力于文本的剖析,从技术角度结合思辨分析,考察中美两国宪法的异同。
3.研究的具体方法。本文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即在采用描述性的手法揭示中美宪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借助统计表格、数学计量等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为研究论证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力求做到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以此确保该项研究的科学性。
本文在研究的根本方法指导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立足于文本技术分析研究的具体方法基础上,借助研究基本方法揭示中美宪法的共性和特性。
(三 )研究框架的设计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于“技术上的角度”来考察中美两部宪法。全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问题的提出”阐明了此项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研究视角与研究设计”的表述阐明了全文的框架结构和如此安排的用意。在第三部分的”相关文献说明”对有关文献的来源作了清晰的说明,以使研究有扎实的根基和资料支撑,不致失之偏颇。第四、五部分“中美宪法发展史”是在立足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美宪法的发展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以此展现中美宪法发展的轮廓,方便后面“文本技术研究”部分的展开。第六部分按照技术标准的要求,对中美宪法从概况、明细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中找出了中美宪法在文本上的异同,有力支持了作者所作的假设。最后,在第七部分的“结语”中,对全文的主要论述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同时呼应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至此, 全文的篇章结构形成“逻辑思维过程的回归线或闭合系统”[ 5]( P5),进而开辟了中美宪法比较研究的新途径、新视阈、新境界。
(四 )研究文本的选取
所谓比较是指“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某些有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优劣的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的正确过程”[ 6] ( P44)。本比较专题研究所选取的文本主要是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中美宪法的相关修正案,同时也选取了有关的参考文献,为研究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工具书。
三、相关文献的述评
我们在苏州大学图书馆查到有关宪法研究专著11本,但没有一本专著对中美宪法进行了专题性比较研究,其内容集中在宪法学和中美宪政发展史的相关介绍中。因此,笔者在此不对之进行统计,而只对在中国期刊网搜集到的文章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类。制成表1:
阅读表1可知,中美宪法比较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宪法总体比较、适用法律比较、财产权益保护比较、维护妇女权利比较、税务征收比较、公民权利保护比较、宪法功能比较、多国间宪法比较等八个角度。表1统计数据说明,中美宪法比较研究尚处于零星的、各自为政的研究状态,表明学术界致力于中美宪法比较研究的学者很少。
其次,从宪法总体状况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聂资鲁[7]( P15- 19)选用的研究对象是1947年《中国宪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他通过对中美两部宪法在立宪理念、宪法内容、行宪结果及其原因的比较,认为契约精神在我国的推广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宪政的完善与发展。尽管此项研究在国内首开中美宪法专题比较研究的先例,但存有如下不足: 一是他所选取的研究文本是1947年版本 《中华民国宪法》和美国的宪法进行比较研究,在选题上就缺乏现实意义。因为当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宪法与国民党领导制定的宪法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二是即使作为宪法文献比较,在聂文的研究中,其研究着力点不是集中于文本的比较,而是从宪法理念、宪法性质等方面来论述,没有形成相关资料的证据,缺乏说服力。
因之,本文基于宪政视阈从文本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必要。
四、美国制宪简史
世界上第一部以成文宪法的形式表现的是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但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文本上的智慧有其文本基础和思想渊源。
(一 )宪法的文本基础
美国的宪法文本基础主要有两本,一是《邦联条例》,二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邦联条例》
美国根据1781年的《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保持各州主权、自由和独立的联邦制美洲共和国[3]。
依据《联邦条例》,当时的联邦只是各州的友好同盟,联邦国会没有财权,也没有统一管理洲际商业和对外关系的权力。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总统、没有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税收的联邦国家。但此后几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主权国家, 如此薄弱的政府体系无以承担协调金融贸易,保卫边疆、发展经济的重任,这迫使将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的考虑提到了日程上来。
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年5月,除罗德岛州外,12个州的55位代表集合于费城,讨论起草一个宪法,以试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即美国联邦政府。此次制宪的发端,既有基于自由民主理念追求的成分,也有平衡当时各州之间的经济冲突的功利因素。在创制宪法之初,《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也借鉴了各州宪法制定的经验,特别是弗吉尼亚州宪法的成功的经验和版本以及宾夕法尼亚州激进民主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整个制宪过程是一个争吵和妥协的过程。在政府权力必须受制约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基本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715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