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传播视域的概念探究与其适应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20 次 更新时间:2019-05-05 23:33

进入专题: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产业   国际传播  

周星  

内容提要:在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给予中国电影更好的认知命名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国电影的优势,在于适应市场化的路途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其散漫而多样的发展面貌也显示出聚焦性不足等问题,尤其在文化价值和认知标识的发展上,中国电影的醒目特点和区分他国电影的识别度都相对薄弱。这不仅有碍其对外传播,也影响其自身创作发展的主体聚焦性。从传播效应和凝聚主流的角度来看,探索建立“中国电影流派”这一顶层式倡导,从创作和研究双重兼备的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产业  国际传播  文化软实力


中国电影学派并非是一种明确的学术流派性质的倡导和指称,它超越了学派的狭窄性,它既指研究中国电影特定形态、风格、创作和精神文化内涵等内容的力量,也指中国电影的一种整体标识性,对外彰显中国电影的独特景观,对内凝聚中国电影的共同体。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中,中国电影国内产业的迅猛发展,却无法提升为国际观众和社会对中国电影的整体认知,中国电影依然无法体现出与他国电影相区别的识别度,这是呼唤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电影学派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重三个方向:一是重视综合性,重视学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传播等多维价值的综合;二是重视区别性,思考和彰示中国电影典型的特征和识别度;三是重视精神性,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提供精神和价值支撑,助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就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背景、命名、价值、研究框架等问题,进行刍论刍议。


一、中国电影学派的背景: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和认知度不高


1.建构的意义:中国电影创作推广与研究认知的需要

当今社会,之所以传播意识与视野越发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改变对事物的认知状态。传播比照在知晓世事变化上也是一种透视的尺度,看出得失的差别。世界变化匪夷所思却又有其规律,实力是基本支撑,功到自然成是运行的规律,而有思想的作为才是占据认知上风的秘诀。我们看看从“一带一路”的倡导为联合国确认支持,到金砖国家聚合与新兴市场的抱团,引发发展中国家的兴奋参与,都显示了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而这里媒介传播的推广对于世界认知则极为重要。由此,作为文化构成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也不能不惊醒于时代变迁与媒体更迭大势中的自我确认发展的新思维。

电视的走向如何,自有专家来论说,但终究需要上述认识基础,而不是简单的俯就所谓走向死亡的哀声。电影虽依然欣欣向荣于世,却真需要反思如何通过传播扩大影响力。中国电影近些年的境遇显示,应当到了关注传播的界定性、强化传播力、显示内涵特色性和精神价值的关口了。跨越过走出去的尚未尽人意阶段,遭遇过跌宕起伏的市场增长挫折,面对着显然的众说纷纭的认知,迎接着文化交流大需求的国力需要,于是,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确认广义的品牌显示度和文化精神的标示度,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简单依赖政策的推动、经济的托举和自然呈现,都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些要求,没有定焦性的确认自身,却想被广泛认同,显然是懒惰的不思考和懈怠的失职。因此,这时认识中国电影学派的宽泛含义,论说其意义,是一种确认性的中国电影创作推广与研究认知的需要。

2.面对的困境: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并未带来其国际认知的大幅提升

在不断呈现中国政治、经济贸易大国形象的过程中,国家迭出的政策和倡导,已经推动着中国日渐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优势观念。刚刚结束的厦门金砖会议宣言中,倡导文化交流占据重要位置:“弘扬多元文化,促进人文交流,深化传统友谊,为金砖合作奠定更广泛的民意支持基础。我们将拓展全方位人文交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金砖合作,促进各国文化和文明的互学互鉴,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①显然,电影需要作为马前卒来实现新的标示和发展的方向。不能否认,中国文化大国的既有历史和影响力还局限于传统文化构成,虽然新兴的互联网影响力也异军突起,但对于现代文化标志性的文化影响力领域——电影和电视,都遭遇着尚未影响四方,需要预警变革亡替危机的威胁。其中电视的阵地转移与存废议论已经横亘在眼前,而电影也到了整体强化世界影响力来建立自身形象与发展的新阶段。

问题的提出,在于近年中国电影的错综发展景观的变化。直线依赖市场并不是文化的良策,在2015年中国电影攀上一个新的高峰的激励下,人们都以为中国电影必然在两年之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电影第一大市场,同时,按照预测中国电影在整体上将高速度发展的信心膨胀,却在2016年遭遇滑铁卢。2016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增长疲劳期”和“创作调整期”。②中国电影完全没有实现延续性的市场高攀,人们高估的结果基本失败。延续到2017年的前7个月,中国电影依然在温和中微量进展,但少有的国内票房整体低于进口片的局面令人忧虑重生。只是因为2017年七八月份吴京的《战狼2》横空出世,才猛然扭转了国产电影市场指标被动的局面。但这一扭转如果还是简单的回到市场占有而欢欣鼓舞,却难免重蹈前两年的兴奋异常后失常而难以接受的局面,因为基本思路并没有改变,被动的依赖就难免被动的持续波动。

市场不仅是份额,而且是传播的信息影响力问题,中国电影的质量高下参差在高票房遮掩下被看淡,批评创作内容不足的呼声也被喧闹的市场指标压过,人们诟病的“小鲜肉”统领市场的不良格局,被传媒一味宣扬的一拨拨未必为人知晓的“鲜肉宣传”所盖过。艺术电影在前两年的被动局面,和这一次因为一部影片扭转局面的现实,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文化和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观众之间,应该到了什么样的改进、发展促进的新阶段,以及如何对现状进行调适的问题。应当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整体事业上是非常出色的存在,漠视这一点自然不客观,但看不到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和国力相称,也未必在影响力上和诸如上个世纪80年代,集聚众多有世界关注的作品呈现的高潮相提并论。无需遮掩,市场的高速跃进不能得出中国电影的文化和中国电影的艺术跃进。就大众传播口碑、世界电影节的认可、文人议论的内心首肯而论,中国电影的散放性明显,聚焦的创作与鲜明公认人物都不甚了了,这些都不可视而不见。

3.全球的参照:各具特色的世界各国电影

显然,不能忽视在大众传播视野中,喜好和认知背后有其实力、质量和特色的支撑。新的一代人对于电影的感知观赏,会以一种逐渐形成的品牌和特点而逐渐相传。大的价值观、影像形貌、民族特色,都是一种确认性传播优势。无论是强大的好莱坞综合性的艺术创意,构建类型的从感知到研究上的权威,一直统领全世界的电影市场③;还是以自身的创作特色,比如印度电影、伊朗电影等各有所长的有标志性的符号,都证明需要确立或者形成标示性的品牌。欧洲电影节有时极力抵拒好莱坞电影,有时又宽宏大量的吸纳好莱坞电影,这时好莱坞是一个聚汇了美国电影文化潮流和价值观的总体标志,让人爱恨交加却不能不从整体上看待。至于让人们一望而知的多是传播确认的认识,比如印度电影就具有了一种载歌载舞的标示。事实上,成龙拍摄《功夫瑜伽》展示印度,收尾大段的载歌载舞的欢愉场面就得到中国市场的欢迎,也就被认为很有印度元素,显然就通晓这一传递给中国人情感认同的印度就是这一品性。事实上包括《摔跤吧,爸爸》已经显出我们所理解的印度电影还有其他面貌,不过基于符号标示的稳定性,难以改变外人对于印度电影的传播灌输特点。同样的道理,包括对于日本电影的《菊与刀》的评价传播,与当下依然沉静看待生活而不急不躁的表现日本人生活故事的日本电影,自然加重着它的独有特色而让外人一目了然。

反观中国电影的对外呈现,和我们自己的确认的确发生了一些认知的错位,纵然中国电影当下的市场丰盛,似乎也不足以让世人确证中国电影的特性。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你可以说是我们多元,其实却有些莫衷一是;你可以说面向世界而不是拘守,其实却是传统和文化特性被冲击得有些淡漠;你可以说需要千变万化的创作,实际上却是没有根底的东窜西学的随机应变。而这一切,都相关于为了市场的合理理由后面的缺少坚守,也是创作优势被分散的结果,而传播视域中的中国电影的确遭遇到对象不明的现实。近年世界电影节中国电影的零散入选或者阙如,而入选的时常不是我们知晓的导演和大众看过的电影,就是一种难题。整个大市场计量上高票房的作品既不能人选也不太走出去,得奖的作品似乎在市场上也是曲高和寡而掀不起大波澜等等,都和品牌知晓度的缺失,中国电影整体上的可识别度以及足以传播的信号出现短板有关。


二、中国电影学派的概念:广义而非狭义


如何改变传播、国际传播问题上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回顾中国电影被全球所识的重要时代,也许可以破解问题。我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一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影片,被境外电影家惊讶发现如此有特色,甚至称原来中国电影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早出现。至今这一定性,依然是我们判断中国电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色成就的标志。特色定标造就的评价高度,确立了那时电影的优势,也成为我们反观当下电影的一种比照尺度。历史提醒中国电影创作者们反思:中国电影到底要以一种什么形象面世和立世?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这一反思和疑问,让创作散放而随波逐流,自然不可能成就独特面像,也难以被世界记住。

我们还可以回想,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到第五代导演创造性的呈现出中国电影的新景观,随后在世界电影节的地位日渐显出需要中国电影参加竞赛的重要性,因为中国电影具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标示。我们能不能实现那时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形态标志?那个时代的世界电影,和后来世界各地对于中国电影的认识,多半和“张艺谋们”相联系。不少似乎偏狭的西方观众,被问到知道中国电影吗?回答大同小异:张艺谋。的确,站在域外世界的角度,张艺谋电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影像符号,让人们一望而知,说那是中国电影,似乎张艺谋就是中国电影,但这未必被国人所承认,但他的确成为一种传播符号。

严肃的问题正在于此:中国电影能不能确定自身的特色,这是认知传播的要害问题,因为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人,就是要通过有特色的形象叠加而得到印象,从而口耳相传而确认中国国家形象。“正如Gustavo Brown在答案中所说的那样:当你(中国)强大而沉默时,别人很容易好奇、害怕和怀疑。如果他们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他们就会夸大和扭曲(中国)。我希望,会有更多中国人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向我们外国人展现中国真实的一面。”④这里提出的就是传播知晓的难题,无论是狭隘或者闭塞,都意味着你不为人知。而我们需要有当年张艺谋电影那样因为人所看而认识中国电影,哪怕是不全面的却能有被惊讶的中国影像认知。

在国际传播中,我们更需要一种聚焦性的形象,否则东鳞西爪的散漫不见得就能形成中国的整体形象。为什么“一带一路”的概括深入人心并且迅速传播?因为其概括性和内涵指向统一具体。“金砖五国”定位了具体的范畴国家,于是确定性一目了然,而“金砖+”的延伸则顺其自然的清晰明了,带着诱人气息。相形之下,中国电影的确还难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性,对外的标示性就需要一种定焦,我们将倡导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是建立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相对成熟趋向,而内涵与发展标示迫切需要界定的背景下,将之作为一种广泛的表征性称谓来聚焦。强化优秀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既能提炼中国电影复杂中的突出优势所在,是具有区别于他者的团聚型创作,又能够为研究的值得探究提供学理性的依据。换言之,中国电影要有一个区别于所谓的好莱坞电影、宝莱坞电影、日本电影、伊朗电影、韩国电影等有指向性称谓。

也许人们会说,不就可以叫“中国电影”吗?问题在于,“中国电影”的称呼固然不错,但散乱而不集中,对于一般泛泛而论的国家而言,称呼某某电影也就是一个区别的概数;但对于体量如此大而理应有显著集中特色,让世界电影人一提及中国电影就有一个自然标志而言,显然目前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不止是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存在难题,我们自己其实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是什么形态也茫茫然。一会儿一个潮流、类型,喧嚣一时却即刻沉沦消失,无从看清中国电影有什么标志性的因素,也无从下手标定基本样貌,你无法聚焦名称与他人电影的区别,也无从论及中国电影的色彩,这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应该显示个性,却无从捕捉个性和无法定位名号的现实难题。

论及“中国电影学派”的名称和界定,需要提醒这不是狭隘的研究对象中的话题,不是历史上诸如法国左岸派、新浪潮等一种潮流风格的概念指称,而是一个国家电影卓然挺立于世界又凸显出独具一格的风貌和气质,在整体上不可取代又有鲜明呼应的状貌。固然,学派具有一般的研究特性,“中国电影学派”似乎极为像研究性的学派称谓,但基于让中国电影自身创作有倡导性的文化承传的核心呈现,和让世界电影恍然有别的认识中国电影的特性,以及在研究上可以抓住优秀的中国电影主体来呈现得失,这三者的需要就是倡导“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

凸显整体上的中国电影主流中优秀创作彼此之间具有的中国化优势,加强定位和传播的认知性。实际上,这一期望标定符号来概括主体存在的努力已经在尝试,也都有不满于中国电影的形象日渐模糊,试图强化中国电影要有一种符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北京电影学院提出的“新学院派”创作,到其他一些符号称谓,都体现出普泛性认识:中国电影发展新阶段需要一个标志性的讨论符号。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概称,千万不要用一种狭义的观点来解释它。一般而言,流派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地域性的,或者是一个阶段性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东西,学派则既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辐射。狭义的流派与他本身的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性作品,以及代表性的一种创作方法相关,从历史上来说,无论是左岸派还是其他电影流派,都意味着流派是狭义的概念。

而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中国电影学派则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要义是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问题,这需要一种标示的特定性,要树立起中国电影自身的特点,划然有别于他国之外,可以透视出中国电影主导性优秀创作所具有大的形态、风格、精神追求、价值观走向、艺术常见的表现方法等等所标识的浑融特色,也包括国家电影内容喜好与情感表现的文化特殊性。这一理解说明它并非一种界定狭义的流派性质的概念,而是更为扩大的国家文化形态的指向。因此,中国电影学派就是中国电影具备有主要的文化承传、主要的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所赋予的一些特色,也有中国电影人和中国人内涵所赋予的一些从道德表述方式、表现对象习惯等固有的特征。尤其是从审美的角度,它骨子里头对人和人之间的认知艺术表现、情感显示和艺术表现的行为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手法,都具有中国的集中特色。

中国电影学派既不是中国电影流派也不是简单的全部的中国电影,而是从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核心性的表现方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所凝聚出来的对现实、对情感、对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社会的表现等综合性的整体形象。它标识着中国电影发展迎来新的阶段。


三、中国电影学派的命名:脉络和延伸


在中国电影学派问题上,命名并传播的价值越发重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和对其的一种符号式称呼,无论形式还是内容特征都需要抬升。既有的散放性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团聚影响力量”的关口,名称的聚焦性意义不仅对于传播效率而且对于创作凝聚都具有重要价值。时代发展和近年电影起伏不定的趋势,让我们坚定了一种意识,即中国电影必须要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研究风格、理论体系、符号体系,以及观众和批评家都有对某种体系的认同尊崇的名称。这既是倡导对外醒目、对内凝聚的需要,也是聚合创作的主导趋向和研究聚焦的重心的需要。

实际上,人们的认识已经在酝酿着命名的探索,过去有对于中国电影多种尝试的一种指称,包括海内外一种对于“华语电影”的认识,国内学者对于“第三极文化(电影)”的倡导,不同地域研究者提出的“华莱坞电影”“广莱坞电影”“中国大电影”等指称中国电影的名称,都是一种理论观照现实,并且试图实现命名的意识。在这里华语电影具有较为广泛的接受性,即实际上指向中国文化圈并且以汉语表现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为指向。第三极文化(电影)所针对的是排他两极文化强调中国电影的自在性,华莱坞电影与广莱坞电影等都具有建立自身电影研究体系或者创作地域凸显的意义等,他们都取得了命名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也对于探索建立中国电影的命名设想提供了参照。但显然,站在对外确立中国电影传播名头区分度,和对内团聚创作主流形态倡导创作,以及融合研究与创作的宽泛聚焦点而言,上述不错的名称或者带着局限于语言的区分,或者带着地域特点,反而减弱了聚焦的意义。而依附于对象的命名的自主性不足,还导致了传播的依附性弱点。

我们希望中国电影学派称谓,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电影的红火精神内在性,与凝聚的精神文化形象的传播简洁性结合,建立在中国电影本身的内涵发展,并且聚拢了相当程度上融合文化核心价值,呈现出最大化的文化品质影像,由此中国电影学派可以成为世界电影中具有号召性的品牌称呼:对于海外而言,说起中国电影学派,就是中国电影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整体贴牌。人们记取的对象和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人,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代表中国电影的中国电影学派之下,创作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骨架构成,自然有各式各样的可以研究的东西。一般而言,中国电影学派,关于它的理论的共享、概念的分类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电影学派必须支撑出各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影像杰作,或者说将中国的影像文化的核心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的作品囊括其中,且具有多样的风格代表性,但整体上却又是中国化的色彩精神的体现。这也是研究的重心所在。

2017年《战狼2》的高票房之外,口碑认可下的内容影响力在一则消息中微妙显现:“《战狼2》爆火后盗版资源一时猖獗,很多盗版资源商开始高价售卖盗版资源,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内地有的盗版商自己都看不下去,一位在微博上贩卖盗版资源的人说:‘虽然我是一个卖资源的,但是我真的觉得战狼值得掏钱到电影院看,真的太值了,燃爆了’,令人哭笑不得。还有网友调侃,‘《战狼2》不仅会让你重燃爱国之心,还能让盗版商良心发现。’”⑤内涵的魅力也许也是一种奇妙的作用。但中国电影学派它本身的潮流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演变之间的审美趣味的变化,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分立分割而导致的不同时期,或者在一些不同地域,从高潮或者低谷之间,包括片种类型之间的这种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中国电影学派在各个时期的冠名和研究它本身的这种变化也依然是我们关注的重心。

需要约略提及曾经为中国电影学派命名提出雏形的“新学院派”。当创作被市场主宰而多样且杂乱时,探索给予中国电影聚焦性的文化认知,就是中国电影的中国学派研究的开端。对于成长期的电影主流倡导,曾经有过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等认识,但那还是试图在中间汇集束流而尝试。至于商业电影的主流化与主流电影的商业化论说,也带有试探收编和自圆其说的努力,也包括大国电影的研究,都具有思想认知价值也有过收获。但看来也终归是一种生长于命名的积极努力,却还要得到更为全面有概括力的理解验证。我们以往曾经有过以大学教育培育出的学院派的创作来做研究,北京电影学院主导的创作成绩构成的新学院派研究新探索,也促进了国家电影命名的新探索。实际上我们研究者一直在主张新学院派不仅仅是一个创作队伍,应该也是文化气质的秉性确立。同时学院派不仅是创作,还必然是包含的研究对象和创作队伍相一致所推举的文化创作。这一创作体系中既有电影学院为核心培养的骨干创作,也逐渐包括了戏剧学院、传媒大学、综合性大学、综合性职业影像院校而形成的欣欣向荣,蓬勃生机的创作对象。至于研究的文化性对于创作推动,自然更多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但是非常显然学院派的创作得到社会的一定呼应也有其不够全面性,如前所述,在命名中但凡限于偏狭指向和地域机构独大的构想,都和中国电影全面性的概括形成差距。比如简单的指认电影学院的创作和研究,显然忽视了当下中国电影是前所未有的创作多元性的构成,导演早已形成跨界和演员等他职业的介入并且收益很好,而各类学校包括综合大学和各式各样的艺术院校的创作,也风起云涌。在媒介改变的背景下,在数字技术被普泛性认可的氛围中,认同度会受到限制。同时强化学院派只是创作忽略了学院派包含着文化研究的共融性特点,则生命力和开阔度也就难免狭隘。学院派的创作性应该是学院派的培育和学校研究者学者以及主要的批评家们,在于创作共谋或者共同成长出来的对象。这样说实在是在认可学院派探索的有益基础上,分析其一些局限,因此,以往的学院派的创作,多少有孤掌难鸣的境遇,有些概括力和宽广性不足。传播受到阻碍的原因是对外传播显然不能得到呼应,因为国外的创作显赫者相当程度上多数来自综合大学也就是他们的学院派,而国内的趋向是泛专业学院的实力在增强,加上研究者对于传播的威力不小,这些研究者的立足自然是在更为广大的多样大学和学院。新学院派的良好探索需要进一步扩展落地,避免与我们的研究初衷、创作褒奖意识相偏离,避免树立的国家电影影响力传播的旗帜与得到众人呼应的结果大相迳庭。确立中国学派的电影影响力,与电影的中国学派传播符号显然不一样,中国电影学派的电影就包含了中国学派创作的形态、风格、潮流,而得到学术界命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中国人可以琢磨到的,跨越了某一个学校的具有全面性的呼号,是中国人心中期望的那个国家电影的聚焦对象。


四、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核心与多面


如何实现中国电影传播的最大化效果,必须从几个问题入手:有没有内容的“硬通货”支持?具不具备传播所有的多向性“软实力”?是否形成了无形的“特色标示”?能不能主流坚挺同时包容多元?

就市场而言,中国电影市场的价值传播已经为人知晓,如中国已经超越好莱坞的45000余块银幕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等;不少好莱坞电影的本土票房不及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或者中国市场也成就了不少好莱坞电影的全球高票房。比如,2017年2月卖相并不突出的《极限特工3》在中国内地票房已突破10亿,主演范·迪塞尔都表示“这部电影能否拍续集,中国观众说了算”。虽然乍一听是赤裸裸的“讨好”,但背后却是“血淋淋”的事实。这部在北美票房口碑双差的电影,在内地奇妙“重生”。主创的恭维和献媚就不只是客气,而是现实所迫。同月《生化危机6》在中国市场首日票房便高达2.27亿,荣登内地影史第5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片此前在北美遇冷,近一个月的累计票房不过2625万美元。内地一日的票房已经超越了北美一个月的总票房,不得不让人感叹,内地还是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后花园”。⑥这背后需要看到的是,好莱坞打遍世界电影市场无敌手的后面,是有其独特的创造和品牌影响力。在好莱坞电影中一样有不少垃圾作品,但依然具有稳定的传播影响力。“比如超级大片《速度与激情8》,预算2.5亿美元,北美票房只有2.26亿美元,但它在海外市场收了10.13亿美元,全球总票房12.39亿美元——它的海外票房里,中国市场贡献了26.71亿人民币,折合美元4.12亿,占比40.67%。”⑦反向来看我们的电影国际传播情况,更需要反思,电影走出去的主观性如何能够实现?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屡屡遭挫,是一个从“硬通货”内容到“软实力”传播影响力都尚有不足的问题,更绝对不能忽略品牌标示的缺乏因素。相比起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力,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一望而知的品牌效益。好莱坞的世界市场尽管让各国戒备,但依然无孔不入,而且好莱坞就是一个电影召唤力的象征,整体上的不断引领,从各种类型的创造,到近年迪士尼动画世界的动人、漫威英雄世界的口碑、魔幻的引领等,构成了其复合的优势:除了在传播上“好莱坞”三个字具有品牌传导率外,在创作上的吸引力也决定了市场收益的高低。于是我们借用“硬通货”的名号来说明:创作的内容高下就是“硬通货”,它让电影具有了收获支撑,而从某种程度上看,好莱坞之于电影,还具有“软实力”支撑。一个个续集电影连篇累牍的出现,人们等待着不厌其烦。看看这续集名字:《极限特工3》《变形金刚5》《生化危机6》《加勒比海盗5》《蓝精灵3》《赛车总动员3》《金刚2》《猩球崛起3》……连《速度与激情8》都出现了,其传播的影响力和不断接续的创造力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需要中国电影的传播具有一种缺乏已久的传播品牌,中国电影学派电影也许也是一种符号确认。其中的“硬通货”价值、“软实力”影响、“特色标示”确立、包容多元的支撑核心等确立则还有不少需要建设才能实现。从传播符号来看,中国电影的“硬通货”似乎还没有聚焦形成力量,需要不断加强。我们说中国电影学派包含了如下两重含义。

首先是创作。指的是就中国电影创作整体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色,但是又独具中国电影本身的理论构成和风格而呈现独具性的电影景观。标示中国电影学派的时候,当然一方面是指他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特色可以自成理论体系,可以用理论的构架区分而可以被大众所认可的外在的风格、特色等这些东西。这必须有其“硬通货”的扎实内涵,也有传播的软实力。如前所述,这种概念形成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电影他们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很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们自身的创作不能够接续而上,同时我们的理论家批评家和观众似乎有意无意的漠视了整体上的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的效应,包括“张艺谋们”所代表的中国形象的价值。过多的自我指责和所谓的挑剔,表面是在试图正确的实现中国电影的面貌,其实摧毁了我们自己的品牌。也不能责难这种现象,没有站在大局上的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认知,没有容忍多样创作的共荣而取得世界性的品牌认知,只能不断在求取永远得不到的正确中丢掉应当有的东西而断续建设。

其次是理论。显而易见,一个标志着中国电影符号的中国电影学派,对于传播接受和理论学理的认识都同等重要,中国电影学派应当包含着理论研究这一大的事业。中国电影学派是创作和研究两翼相互支撑的对象。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中国学派的电影包含了总体研究上对于中国学派创作风格、特色等的细致的研究,也包括中国电影研究者对于中国电影的本身特色化的理论概述,以及形成一种类似于好莱坞电影、类型电影等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所以我们再次强调中国电影学派拥戴的主流的价值观、主流的创作方法、主流的创作类型、主流的创作分层,中国电影研究者对这些电影现象特色需要珍惜,而不是偏狭的排斥。需要用公正的态度来研究,并且给予更多更固化的也更有类型性的学理性研究。

前所论证的关于华语电影、华莱坞电影、广莱坞电影、第三极文化(电影)、大电影等等很好的创意,都充满了对于中国电影需要到梳理规范、确立旗帜阶段的明确意识和积极努力,但除了要超越地域局限、避免以偏概全和减弱对于好莱坞模仿等的不足外,需要更有传播的响亮度、概括的恰当性和内涵的凝聚性的称谓,又能够和国家响亮的名字挂钩。中国电影学派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的标志,就是不是带有功利性的,不是带有模仿性的,不是带有形式上圈定地盘的一种宽泛称呼。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公用的并且和中国电影的现实地位,与整个中国电影标示性研究共享的一种名称。站在整个中国电影一百多年历史演进,概括形成的中国电影学派,应当既是一种为大众认可的国度的电影,又是一种学术所认可的研究性的有特色魅力的理论现象。总而言之,我们该到了举起旗帜来为中国电影向世界第一电影市场进发鼓劲,为中国电影研究独树一帜的阐释服务,让中国电影研究者共同发力捍卫中国电影的时候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主流形态的支撑与多样化的簇拥的问题。中国电影学派创作与研究代表着国家电影形态的主流性价值。对于传播而言,核心价值、主导倾向、主要审美形态、整体显现的创作手法特色,一定是可以被反复感知到并且不断在不同作品中得到验证。因此,从概念理论的角度来进行论证也便是题中之义。如前所述,中国电影学派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中国电影创作最核心,也最具有文化气质和最有学派潮流性质对象。对于传播而言,外人看到的不只是孤立作品而是多样创作蕴含的特点,以便确认那是中国电影学派的东西。我们要倡导的就包括对于东方古老文化的本质性感染和遵守,“家国一体”意识的无形流露,国家自信和有爱国主义自尊的自豪,沉静中感知生活魅力的美妙表现,抒情的意味和从现实中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的审美性,乡愁的期望与对于新生活的独特认知等。至于对多民族的民俗的丰富性表现,对乡村山林河流间暗喻的文化精神的呈现,对于朴质人生的向往和亲情的护佑,对东方民族、广博土地、悠远历史的叠加形成的文化丰富性造就的中国大一统的维护,都是主流性的内涵。

于是,中国电影学派的维护就有理论上的支持必要,我们需要区分它不仅仅是单一的某种创作机构,或者某一个潮流专属的学派,而是一个开放的而非排斥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景观。这需要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相互协调。我们要把特别具有中国范儿的、本土文化色彩的、具有精神价值的浪漫和意境的、深入中国人集体性格中的重要作品和核心代表人物作为褒奖的对象,比如张艺谋、谢铁骊、谢晋、谢飞、水华等。从研究界的角度来说,也要共同从不同的研究探索理论构架的体系。紧接着在学术研究的多层面上探究多样性,这时的中国电影学派史的研究,中国电影学派的潮流的研究,也需要梳理新的线索。尤其是在中国电影学派的美学价值的研究必须下功夫。同时对中国电影学派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变化样貌也应该有深入的研究。我们也期望在此框架下可以吸纳包容此前种种的命名。同时,中国电影学派的教育也要跟上,要推崇中国电影学派,推崇中国民族乡愁的中国主流价值观,展现影像中国文化核心,培养的未来创作者能亲近中国电影学派的精髓,有更多中国的气质,将来能够在创作上继承与发扬优长。当然,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它本身的一些必要的价值观和所体现的创作方法研究更为必要。对于2017年《战狼2》等具有影响力的创作案例,也需要全面深入的细节部分析研究。从对中国电影学派在各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创作、代表人物研究中,提炼出中国电影学派可以容纳的东西,没有这些研究,就无法对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做深入概括。

总之,中国电影学派是一个整体设想,也是电影传播的时代命题。注意在提炼中构建创作和研究认识认同,区分宽泛和狭义之间的理解;同时这个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坚持其核心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效仿好莱坞,或者简单套用西方话语与类型化的论说,而应该是从艺术学术文化的角度,来见证为中国电影做出各式各样的贡献的创作。建设性的中国电影学派,应当越来越成为世界电影独具样板的重要标志。

注释:

①《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新华社,2017年9月4日。

②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17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③“美国仍占据龙头地位,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成熟稳定的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占全球市场30%左右。”引自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第19页。

④《美网友问中国有车吗遭调侃:我们靠内力和飞毯》,新华网,2017年9月2日报道。

⑤《好莱坞烂片中国香2017北美票房扑街电影Top15》,搜狐娱乐,http://www.sohu.com/a/190517726_718684,2017年9月8日。



    进入专题: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产业   国际传播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影视与戏剧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1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 第1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