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43 次 更新时间:2018-04-08 21:36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景治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人民为生存、发展和福祉而结成的一种互利合作、休戚与共的相互关系,其科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利益相互融合、命运相互关联,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坚持人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人类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保证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全面改善、越来越好。要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形态,它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造就一种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而不是建立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合作组织。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促进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增强各国的战略互信,进一步拓展新道路,充分发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从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起步逐渐展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内涵/存在形态/构建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适应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迎接国际形势的新挑战,引领全球治理的新发展,我国开始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其中一个重要战略构想和奋斗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系统阐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①由此可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重要目标。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不少具体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价值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人民为生存、发展和福祉而结成的一种互利合作、休戚与共的相互关系。从长远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是高度一致的。就此而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的重要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以改善人类命运为最高原则和宗旨,建立国家间互利合作的、休戚与共的相互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由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建设。国家作为各国人民的政治代表,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责任。国际行为主体作为各方力量的代表,也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排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以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干扰,解决由此造成的冲突、战争、战乱等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漫长而艰苦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利益相互融合、命运相互关联,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享,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人类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保证人类生存态环境全面改善、越来越好。

(一)实现人类利益相互融合、命运相互关联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处于一个世界,本应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人类社会却存在冲突、战争和战乱。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人类文明史也是充满战争、战乱的历史。为争夺殖民地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势力崛起,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数千万人的死亡,使世界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战后,世界又进入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世界仍不安宁,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人类社会为什么存在冲突、战争和战乱?其根本原因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没有得到彰显、发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利益的差异被无限扩大,利益冲突不断升级。国家都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包括领土和主权完整、经济利益、战略利益和制度安全。但是,一些大国强国,特别是霸权国,片面追求不合理的利益,甚至侵犯他国的合法权益。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程序的缺位,又助长了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要解决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消除人类利益差异的扩大化,防止利益冲突不断升级,努力凝聚、彰显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彰显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为了凝聚、彰显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必须促进各国、各地区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利益的相互融合。共同利益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们主观认定的。不同的国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共同利益,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维护其共同利益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例如,多数国家认为防止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符合人类共同利益,都积极支持和参与。但有的国家以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和本国利益为由坚决反对。可见如何认识和对待共同利益,尚需凝聚和达成共识。而凝聚和达成共识,则需要求同存异、不断磨合。可以深信不疑的是,经过磨合,共识会越来越广,共同利益会越来越多。要谋求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就要化解矛盾,协调不同利益,逐渐消除利益差异,扩大利益的一致性。各国、各地区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而人类共同利益则惠及全人类。只有找到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彰显和发展共同利益,实现利益的互相融合,才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彰显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各国、各地区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利益的相互融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和价值追求。

(二)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求生存、谋发展、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各国、各地区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既需要互利合作、共谋发展,又难免相互竞争。正常竞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恶意竞争就会伤及各方,导致彼此利益冲突、贸易摩擦、相互制裁。这不仅影响各自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会恶化彼此关系和国际局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化,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经济互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国政府应相互交流,协商谈判解决争端,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袭击和威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建设人类共同家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不分大国小国、富国穷国、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其经济都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相互差距逐渐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为此,各国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一部分国家的发展会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一部分国家遭遇困难也会连累其他国家。各国会共同面对困难,相互帮助,而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落井下石。只有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大家更快发展、更大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中心议题。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各国、各地区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实现各国资源、技术、资金的共享,基础建设和市场互联互通,发挥最大的效能,造福于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实现合作各方的双赢、多赢,从根本上冲破“零和博弈”的怪圈。例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修建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水利和电力工程,开通跨国、跨地区铁路运输,并为有关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装备、技术、产能、资金出口,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从而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价值追求。

(三)坚持人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横行无忌,霸权国任意侵犯弱小国家的权益,而弱小国家则任人欺凌。于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大行其道,从而导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和战乱频仍。因此,要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就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

要坚持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即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发挥相应的作用。要逐步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事务中的不平等现象,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在各类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中的合法权益。各国要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彼此的核心利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各国要彼此尊重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坚决反对以任何理由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价值追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条件。国际社会要充分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各国行为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在国际事务中要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

(四)促进人类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人类不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繁荣的文化。从古至今,各国、各地区的人民,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由于经济发展、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差别,各国各地区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发达国家的文化往往成为世界主流、主导,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则往往被边缘化。结果,一些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忽视、被埋没。这显然不利于人类文化的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推动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而且要促进人类文化共同繁荣。特别是要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繁荣,防止那些优秀民族文化被边缘化、被埋没。各国各地区的文明和文化各具特色,互有所长。要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必须实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五)保证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全面改善、越来越好

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只知道向地球索取,不知道爱惜、保护地球。过度利用、野蛮开发,致使资源枯竭,土壤、水和大气严重污染,地球遭到毁灭性破坏。人类生存环境随之不断恶化。这极大阻碍了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活。因此,保护地球、防止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全面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使世界各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治理环境。然而,各国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又存在差别,对环境治理也采取不同的态度。道理大家懂,但一些国家在处理环境治理时,只顾本国的眼前利益,不顾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一味阻挠环境治理协议的签署和具体措施的落实。中美曾率先在防止气候变暖《巴黎协议》上签字,但后来美国政府又以影响自身经济发展为由退出该协议。可见,全球环境治理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这也说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统筹协调各国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存在?或者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建成什么样子?是要建成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合作组织吗?这是人所关心的,需要认真研究和谨慎做结论。科学的结论可以引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朝着正确方向迈进,而错误的结论会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引入歧途。为此,需要明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按照传统理解,“共同体指的是特定地区的人们的集合体,它可以是一个村庄、城镇、城市甚或一个国家。然而作为一种政治或社会原则,‘共同体’一词表示的则是一个建立在友谊、忠诚和义务等联系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集体同一性的社会群体。”②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传统的共同体并不完全一样,它具有新的内涵和外延。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活动于一个世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是一个特定地区的集合体,而是一个以全人类和世界各国为主体的“世界”,一个新的“世界”。它是以改善人类命运,实现人类互利共赢、休戚与共为“集体同一性”的“世界”。

现在的世界,已远离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的世界大战,也不存在把人类割裂为两个对立世界的冷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同时,这个世界又不太安宁。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增长仍不稳定,全球发展仍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并未消失,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能源、资源和网络安全,以及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如何迎接挑战,解决难题,如何维护和平、加强合作、促进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就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中心议题。对此,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新“世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③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关系的各种力量逐步均衡,人类社会维护和平、防止战争的能力大大提高。维护和平、防止战争的国际关系准则和规制更加健全。这都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基本保证。各国间领土、领海争端、边境纠纷和各种冲突,都可以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从而避免战争、战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人类社会将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建共享、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这样,就可以逐步消除贫穷落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人人平等,从而消除社会动荡的根本因素,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人类共建共享是世界普遍安全的基础和前提,而世界普遍安全又是人类共建共享的可靠保证。各国将加强互利合作,迎接挑战,化解危机,共渡难关,共同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将进一步开放,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克服各种保护主义、利己主义、单边主义,铲除种族和文化歧视,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造就一种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一种相互关系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一种新的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国家和国家集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各种力量,特别是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是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为一种世界格局,一种新的世界格局。

迄今为止,世界格局出现过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所谓极,可以理解为主导世界事务的中心。二战后,世界形成以美苏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两极格局。世界两极格局中的两极,基本是相互对立乃至敌对关系。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但是世界多极格局中的极,同世界两极格局中的极,在内涵上已不一样。所谓极,应该理解为影响力、吸引力、作用力的中心,而不是国际事务的主导中心。极与极之间,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而是既存在对立、竞争,又存在合作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传统意义上世界格局,各国、各地区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不存在对立或敌对关系,相互合作、互利共赢,是主流和主导。西方大国和旧霸权国逐渐衰颓,中国等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力量对比出现均衡化。单边主义、少数大国主导国际事务已行不通,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国际争端和分歧,通过平等协商解决。“零和博弈”思维、反全球化行为,越来越没有市场。各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共享共赢蔚然成风。各国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同掌握世界命运。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合作组织

按照传统的定义,共同体是特定地区人们的集合体。就此而言,国际组织也是一种共同体。但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组织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国际组织。任何国际组织,都具有正式的宗旨原则、组织章程、管理制度、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及其权力机关和办事机构。加入该组织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要履行规定的程序。该组织成员可以享受规定的权利,也要承担规定的义务。这套组织制度、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显然不适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和主体不是一部分人群和一些国家,而是全体人类。全体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组成一个国际组织。如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效法国际组织,建立严格的组织章程和严密的组织体系,那就必然使一部分人和一些国家能够参加,而另外一部分人和一些国家不能参加。那么这个国际组织不管称作什么,实质上都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而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利合作体系。各国、各地区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不是通过一个国际组织机构而是一系列合作协议联系起来。它们在平等协商、普遍达成共识基础上,自愿签署一系列协议、协定,形成开放式的互利合作体系。各国通过这些协议参与共同治理、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共赢。各国也自觉以这些共同协议约束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维护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宗旨,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承担联合国的义务,但它在使命、性质、内涵、活动方式和组织形态上,又与联合国存在差别。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第二个联合国,也没有必要按照联合国的模式去构建。

我们应该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放在真正实现它的科学内涵上。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组织上,否则就会贬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当然从长远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需要构建某种形式的协调机制,也可以研究。但这不是当务之急。这种协调机制,无论如何应该避免成为传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基本范式。“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合作的总合。它没有形成、似乎也没有迹象表明要建成一个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它一心致力于促进沿线各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并不涉及、更不干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其他事务。它以中国为主导,以中国方案为引领,以中国提供的资金、技术、产能为支撑,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以双边合作为基础,以双边或多边企业合作为主体,以政府间协议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自愿原则,注重互利合作的实际行动及其切实成果,不追求表面的形式和热闹场面,不谋求建立任何形式的国际组织约束自己的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密切结合沿线国家的特点,充分适应沿线国家的需求,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二者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一带一路”建设是迈向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实现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人类、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具有引领意义。它将引领全人类建设互利合作、共享共赢的新世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位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其构建就失去了这种引领意义。况且,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众多、其覆盖面很广、功能比较齐全,再搞一个称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组织,也没有实际意义和太大的必要性。这个国际组织即使建立起来,也难免同其他国际组织功能重叠。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是再建立什么新的国际组织,而是努力践行现有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章程和原则,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造福于全人类。


三、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演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④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国际社会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率先倡导的,中国应当率先垂范,带头践行。但是,只有中国一家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恐怕势孤力单,孤掌难鸣,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广泛动员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而其积极参与的前提是,它们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就是说,它们能够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各国、造福全世界;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类利益融合、命运相连,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互利共享,坚持人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人类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保证人类生存环境全面改善、越来越好;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逐步消除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利益冲突、战争战乱,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只有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能够就这些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起来。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中国党政部门,应当坚定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同时,中国党政部门应该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加强同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地区合作组织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加强沟通,广泛开展对话、深入进行交流。要实事求是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要争取各方面能够理解、赞同和支持中国方案。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海外各界宣传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宣传要客观、实事求是,坚持以理服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使人喜闻乐见,避免简单武断、强加于人。中国学术界应全面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特别是在路径选择、方式方法、具体步骤等方面出谋划策,提出创新意见。同时,中国学术界应积极主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以增强其构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二)增强各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互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说到底是一种相互关系,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联结的方式。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要相互信任。没有相互信任就不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建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障碍恰恰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缺乏应有的战略互信。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互信。其关键是消除误解和猜疑。

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对此,西方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早已心存疑虑,处处掣肘,力图遏制。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争端,或存在同质竞争关系,而对中国心怀戒备。它们难免对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误解和猜疑。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努力消除它们的疑虑、误解和猜疑。我们应反复说明,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借以谋取新的霸权或国际事务的主导权,而是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享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谋取本国私利,而是要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冲突激化、战争战乱频仍的根本出路,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政治制度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冷战思维,一直困扰各国关系的改善,造成西方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和遏制。这无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障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看法。中国认为:各国人民都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各国应当彼此尊重这种选择,互不干涉内政;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应成为各国改善关系、开展互利合作的理由,也不应当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合国的成立和至今仍发挥重大作用、东盟的有效运转、上合组织的正常活动并逐步扩大,都有力证明,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完全可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并以某种形式组成相互合作的共同体。可以相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加充满希望。

(三)拓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达成共识、建立战略互信,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拓展新道路。

一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建立起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必须坚持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行为准则,消除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纠正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是改革国际合作机制。世界已建立了不少国际合作组织。其中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其合作机制总体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没有充分体现平等原则。发达国家在其中拥有多数席位和决策权,而发展中国家只占有少数席位,实际上无法参与决策。一些经济合作组织没有给予发展中国家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因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必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时,又要开拓思路、创新合作机制。中国倡导并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就充分体现了共享共赢的精神,是新型国际合作机制。

三是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合作平台。欧盟、东盟以及各种自贸区都是相关国家的合作平台。中国应继续加强同欧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以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应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10+1”框架下,强化与东盟的互利合作。中国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中国要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其作为实现互利共赢的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要积极促进东北亚自贸区建立,加强中国与非洲、拉美、中东欧的合作。全面推进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双边互利合作,也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建立危机管理和化解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面临许多阻力和障碍,其中包括经济纠纷、政治分歧、领土领海争端、边境冲突。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双边协商对话是解决双边冲突和国际争端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举措。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主张直接与相关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解决争端。中国和美国定期举行双边战略对话,内容涉及金融、贸易、安全、外交、国际事务和热点问题。对话增强了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为加强互利合作、化解危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中欧、中东欧、中非、中拉战略对话和论坛定期举办,已成为加强互利合作、管控分歧和危机的重要形式。此外,大国首脑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直接通话,在交流意见、管控危机、解决国际和双边问题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中楼阁,其构建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不是简单另起炉灶,而要从现实出发,充分发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⑤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在处理国际事务、进行维和、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宪章及其主权平等的宗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⑥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最有影响力的地区国际组织,其指导原则、制度安排、组织机构、运转方式,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组织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互利合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此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起步,逐渐展开。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地区一体化和地区命运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重要步骤。


注释: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4版。

②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4版。

④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⑤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


The Path Selection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进入 李景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35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视野》第2017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