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强:《人民的名义》观感点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79 次 更新时间:2023-06-03 15:31

进入专题: 人民的名义  

白志强 (进入专栏)  



这部剧下载后成为我天天追剧的经历。用了约七八天时间。因为得等待更新,如果全下载完成,可能用的时间更短些。看如此的剧,得一气看完。尤其是更新在晚上十二点,下载后再看,看完便到了凌晨两点多甚至三点多。

这样的经历不多,少有。

看完后,感觉是无数个“敢”字或者是精气神。

首先是编剧敢写,敬佩这样的编剧。良心编剧!制作团队敢拍!投资方敢投!(也听说了有数十家投资方撤资,那不可苛责。)演员们敢演会演并敬业飚戏式的演绎角色!导演敢于涉足禁区,有担当的导演!电视台和数家网站敢播!也抢时机播出。湖南卫视担当了一次,华丽转身并赚嗨了?是。这家卫视屡屡如此,她引领三俗,收视率却节节攀升,她的娱乐性太花哨但一度只是偶像剧及争议剧的平台。她总让广电部门领导恼火受批评但她变个花样继续玩儿,她和意识形态大兜圈子在边缘地带游走,这次她又抢了一回名利双收!观众敢说!数亿观众愿意参与议论,愿意把观感发表渲泄出来,愿意和创作团队说真话说实话骂大街的话发牢骚的话,包括学者专家们也参与了讨论。如刚读过的辛允星先生的随笔式评价等,这无数个“敢”引发了一类现象,是这部剧的火爆。

火爆是综合因素促成。

但我觉得得益于上述的几个“敢”字及精气神。

影视圈子现在缺乏的是这几个敢字及精气神,难得,可贵。

而“敢”于挑战,是良心发现,是在艺术领域勇于担当。

但也得说“不敢”。是管制和意识形态僵局已久。敢是今天的结果,“不敢”是有太多的禁忌。

敢于冒险挑战,实际与成功只差几步。但这几步之中充满了坎坷荆棘,充满了沟壑甚至是悬崖。成了,是今天的另一番境界;不成,死的悄无声息。例子太多不胜枚举。且和这部剧同时应该热播的八十集剧《白鹿原》,因为什么便遭遇停播?媒体透露只两个字,为“违规”。如此的信息透露,内中深藏玄机,不可解读。下面什么时候能够解冻,不知道。

业内毕竟距离艺术生产法和新闻法的出台有一段不可估计的路要走。所以论起来“敢”与“不敢”,是底气和勇气的解读。是管制和脱敏的解读。是作品的人民性及作品的艺术担当性的解读。是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打破平衡僵局的解读等等。

对“敢”与“不敢”,全无法苛求及苛责。

这部剧是我一生浪迹于这个圈子遭遇的现象之一。

她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当年的霍元甲及加里森敢死队等。也不亚于亮剑,亮剑是二轮发行至无数轮发行之后才火爆起来。

但这部剧的火爆只是播出几集之后便立即火、火、火。老中轻三代人在追剧,让人厌恶的收视率一天刷新一次记录。同时在央视一黄播出的剧集让这部剧压死。这部剧的收视率点数是央一同时播出剧集收视的一百多倍。或许更高。

归结一下是影视圈子太沉闷,娱乐至死,怪现象繁复,广电政策的出台全有些让投资方防不胜防。而每年的投资人淘汰出局的仍是太多。小鲜肉们霸屏现象让编导演们无奈,时尚僵尸剧及宫廷性奴剧泛滥成灾。播出平台是商业实体却要承担政治宣传任务这是矛盾无法协调但领导犯了错儿那是政治错误得下课立即被免职撤职查办,于是矛盾成为扭结状态长时期拧劲儿等等……

这部剧的播出,是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无法破局,僵滞局面太久,百姓们对贪官贪腐已经无法忍耐,和官僚集团抗衡较劲,和利益集团抗衡较劲,抗不过便暗中较劲,在网上发泄在民间各类场合议论等等综合现象的一个渲泄口,于是这部剧热播,成为一股开春的热风。

说这部剧的遗憾么?太多。如基本一致的评价是正面人物“不是人”,反面人物个个精彩。

此为苛责。

且如此的问题是自领袖的著名讲话之后一直存在的矛盾。它存在了七十多年并影响了几代人的创作。

专制极权的意识形态绝对不允许各类声音一块儿呐喊。百花齐放一直在讲,但花儿的品种越渐稀少也越渐枯萎。

这部剧能让反面人物精彩正面角色就得应对,能够如此应对是“只能这样了”,正面人物还能怎么样?如此的官场剧故事,分寸感和人物的拿捏太难,难到能够让编导演吐血,个中滋味只有创作团队能够体味。

只举两例,如吴天明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带领西影厂走向辉煌的路程中,他屡屡提起他一人在西影厂招待所后面的荒草堆边上,失声痛哭。把一条硬汉逼迫到为了艺术创作及改革之难痛哭的地步,那是心灵的泣血之痛……

电影《西安事变》的编剧郑重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到了他的流泪。他说同一拨人同一个地点全在北京审片,前三个月说电影如何如何好,后面说电影如何如何坏,坏到了重大历史政治问题也没弄清楚。那部电影要流产夭折之际,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调看了电影,看完之后说一部电影么,我看没有重大政治问题。电影便在全国公映。郑重先生说到那段话之后,流泪了。说咱一个小平头百姓和耀邦能够得着么?但是耀邦逝世之后,我悄悄地去北京在老人家里外面的墙跟前放了一个花篮,那是极为私人化的悼念,我站在这位老人的家里外面远远地遥望着能够去悼念的人们,我一人在悄悄地流泪,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西安事变》电影今天反思有局限性。但是当年公映的热度丝毫不亚于今天这部剧。她甚至引发了海内外的热议及争议。

而编剧郑重先生为那部电影的问世,煎熬了十来年。而那时候一部电影的稿费是六百元,那是文化部广电部的联合发文规定。那不是为稿费写作的年头,是奉献精神及良心在促使编剧非写不可。这位老同志喜欢说故事,他说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比之电影要精彩十倍!但是不能写啊,写了也没地方发啊!更得罪了一批高官我咋生存呐?开除我的党籍公职?我的家人全靠我养活呐!所以那次座谈会的饭局上我和郑老师聊得开心愉悦事后我拜访了他家,又神聊了许多他的煎熬细节,那全是呕心沥血的经历。

如此的例子太多。

读了辛允星先生对此剧的观点,不敢苟同。那只是说说而已了?那类张扬和希翼只能在文字中表述。如果涉及影视投资,主创团队及策划及监制最为主要的是投资团队,得拿捏分寸,这样的题材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跳下去或许是另一番境界,或许就是死得悄无声息。这部剧煎熬了数年终于播出了,就是成功。

如果让一部电视剧承担过于沉重的政治任务,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氛围,需要的太多……且如此的议论太大,已经超出了随笔范畴。

当一部电视剧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这本身就是大获成功。

此类热播剧集已经久违。

久违了!

我不看电视。我是自由作家和编剧,但我不看电视,这是拒绝。但也有例外,如个别的好剧,像《北平无战事》等,我得下载了一气看完。

我想象和我一样不看电视的人数在激增。且全能坚持数十年不看。十来年不看电视的人数及年龄段不同的人群在激增。要么电视台的收视点数在剧烈往下掉?成为百分之零点一?千分之一准确些。

因为全国的电视台谁和谁也没商量,全在比赛着把国人的智商情商往低谷中拖拽,拉拉扯扯的数十年,很有些“坚韧防范”及郑重的荒唐。当荧幕中充斥了垃圾,性奴,时尚僵尸,小鲜肉们的发嗲声,我得拒绝。也会拒绝的彻底,和我一样不看电视的人一定如此。

但我如此的偏执说法,得罪了电视台的全体人员。电视台中大有良心干部及职员,且一定不少!但电视台是我党的媒体,他们全得听党的话,否则下课下岗。

良心和各类规定扭结。这扭结成为常态。

那稍稍一寻思,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是刻意为之的意识形态要把国人的智商情商往垃圾堆里拖拽。你不要说真话,有些真话是国家机密你要真敢说,真得倒霉的。如此的例子也太多如任大炮邓教授“茅贼”等……不能妄议,你是党员得遵守纪律讲规矩的。

达康书记这样的人物生活中有么?不存在。就是真有,也得肯定无疑地结束他的政治生命。因为这个角色人物的剧中线索极为清晰,他的老婆贪腐他不知道?他和老婆分居了八年,他就那么硬憋着忍耐且仍然风风火火地干工作?工作狂?他的女儿在国外读书也是用老婆挣的钱?他没有内疚倒是一身正气?全是人物塑造的硬伤。

但是这个“不是人”的干部,让演员塑造成了人物。艺术家吴刚,把握准确了艺术的真实,他把这个角色演绎成了一位生活中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一直是大问题,是理论问题更是批评家文艺评论家们一直清醒地糊涂着的问题,也一直并延续着成为创作扭结的大问题。

对这个人物不便讨论,只能虚构地认为他存在。他是全体正面人物的一个亮点。空降来的沙书记只是开会讲话,没行为没戏剧冲突,只是故事中达康书记的配角。

就这一个正面有戏剧矛盾冲突的人物,后面他却让写丢了。没他的戏了,这是创作团队的集体无奈。

我很注意他的最后一场戏,他和易学习的喝酒吃饭。达康书记依然霸气,咄咄逼人。易学习的台词便显得虚飘。这最后一场戏成为没有动作没有行为的收场。但故事的收场不是生活的结束。

达康书记“只能这样了”。在这一点上我同意辛允星先生的归纳,如果把人性的复杂只归结到信仰和道德层面,那我们民族的灾难还会发生。

是否?是。不是?否?

清官的意愿是百姓们的指望么?那没指望。是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成为清官的符号,但清官在此剧中成为概念。达康书记是一个符号,传递某类玄机的符号。

赵瑞龙这个公子哥塑造的极为成功。

仍是无奈。生活中这样的原型人物多得数不胜数。

编剧可以信手拈来地创作。他活脱脱会跃然出现在剧本中。

后面出现的字幕为这个人物判处死刑,挺过瘾的。

剧中出现的几位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全是奇葩。

如梁璐老师。如育良书记的离异不离家的吴老师。如吴老师的姐姐吴法官。如那个丈夫让杀人灭口她却在疯跳广场舞的女工,她亢奋。如高小琴的双胞胎妹妹高小凤,她坚信她和老高是爱情。如此的女性是艺术和生活中太多的典型人物。她们各有各的悲剧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她们的人生之路就那么“走下来了”,别去追究别去拷问,她们是转型期社会现实的变异祭品。她们是男人世界的殉葬人物。她们内心的悲惨比之文革中遭遇灾难的一批批女性更为可怜可叹。因为文革后这一批批女性可以反思可以爆发般地倾诉她们的不公平灾难。但现实生活中及艺术故事中的这一批女性不反思也不知道向谁倾诉,她们隐忍不发过着压抑沉闷的日子或者说是“不是人”的日子,她们的灵魂悸动会引发今天生活现实中的太多如此女性的心灵共振。

当这批典型女性失去了自我,她们是大都市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飞蛾扑火的异类。她们的殉葬及仍然得活下去的痴傻疯呆,让人看了不得不悲叹。

祈同伟这个角色让演员许亚军塑造活了。这个生活中的多元化复杂角色,是天使更是魔鬼,他引发了太多的“理解和同情”?是。我看了太多的观众评价,理解及同情这个角色人物的太多。许亚军是个艺术家,他把这个角色看作艺术生命的再度爆发,他的投入演绎,飚戏式地为这个角色加分再加分,他的艺术分寸感的“度”把握到了恰到好处。

作为艺术家,他成功了。

生活中的太多的同类们,没被双规没进监狱的同类们,在反腐中漏网的同类们如果细看了这部剧,得患上抑郁症!我想如此,也许天真。但灵魂中隐藏了太多的龌龊及犯罪事实,表面上又得光鲜亮丽的活人,那日子不好过。抑郁症是意志无法控制的病态,得了反倒痛苦减少,没得一定是惶惶不可终日。你还要坐在台子上讲信仰讲道德讲党的方针政策,时时担心刚下台面就被纪检委干部带走,那还不如一死了之。

刘新建的精彩是想跳楼时竟然一时心血来潮,背诵起来共产党宣言。那是小品段子,喜剧悲剧正剧的杂揉。但演员把角色的国企老总和犯罪分子合二为一演绎。再之后他的坦白交代便场场戏精彩。他交代法院副院长让他卖极品烟的段子,我是凌晨在我的电脑前边看边笑,贪官们的合谋犯罪成为深层次的生活幽默,它是黑色的,它是无数生活精彩段子的源头……

那位心怀宇宙对天文望远镜痴迷的区长同志,一生廉洁就是不作为。这个角色出场不多但传递出来的社会信息量极大。由于反腐的持久这些不作为的干部便比比皆是。他们的懒政闲心不操拿着工资享受干部待遇就是不作为,这是让高层领导们急切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剧中是把如此的人物连降三级或者是免职撤职,挺好的。让如此的干部全体下课,把想干事做事的干部提上来,让京城省城的干部下基层把基层的干部提上来,如此轮换工作也应该挺好。只砸工人的大锅饭太不公平,把干部们的大锅铁饭碗砸了,让他们体味一下下岗下课的滋味太好。

但是让电视剧承担体制及干部组织部应该加速解决的问题?

承担不了。

男女一号角色没戏。不能苛责。

有观众发感慨写出了极端语言,是一看陆毅的戏就想把他掐死……柯蓝这个女主角有些像相声的捧哏……

前面写过,正面角色一直是创作的扭结难题。

很无奈的现实且还要延续很久的现实。

更真实的话语来自于观众,是:“这是一部现实版本的官场现形记。挺好的。”

2017、5、7凌晨




进入 白志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民的名义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24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