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征: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2 次 更新时间:2015-02-27 11:07

进入专题: 诗经   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林祥征  

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大陆,港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36名学者出席了这一盛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以夏传才为会长的中国诗经学会。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共94篇,现依《诗经》文艺学、《诗经》文献学、《诗经》文化社会学,《诗经》美学,《诗经》学史,海外《诗经》学六类分别评述如下:

一、《诗经》文艺学

《诗经》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中国人的经典。然而,它毕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它的研究首先应该是艺术的,这次为会议提供了这个专题的论文达16篇之多,体现了学术的进步。

(一)专题研究

《诗经》里有没有史诗?具体地说,《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5篇是否可算是周代民族史诗?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见。张松如《论史诗与剧诗》一文,对“史诗”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论证:他认为《诗经》里的《大雅?生民》等诗只是一般的乐歌和祭歌,而不是史诗,充其量只是史诗的苗头或趋势而已。该文的价值在于对我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史诗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论证,(1)希腊的史诗和悲剧的产生与城邦经济高涨和城邦民主制的形成有关,而我国古代则是一种城市和乡村统一的亚西亚生产方式,缺乏分工,缺乏进行商品生产的城市以及享乐的需求,职业艺人和观众无由产生;(2)张氏具体批驳了《生民》等诗已具备史诗特征,即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三个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的说法,认为这是指梁父作泰山,过分夸大了。笔者认为张文很有价值,因为要把各自成篇的祭祀诗说成是史诗难度太大,还是从作品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好。此外有周东晖《二雅刺诗探》,该文认为过去对怨刺诗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风诗应该纠正,因此文章集中于二雅怨刺诗的阐发,并与当前的反腐败联系起来,有些新意。但文章显得零碎,减少了文章的分量。

(二)理论研究

赋、比、兴的研究向来是《诗经》诗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又以“兴”的研究更纷繁复杂,朱自清曾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的感叹(《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这次有关的论文只有2篇,但把研究引向深入。(台)林云莲《论诗经之兴义及其影响》一文,主张“兴”的基本意义即“隐喻”,所以把历代的隐喻诗统统归于“兴”诗。刘怀荣《说兴──一个文化人类学的尝试》一文认为,兴在上古是祭名,是歌、乐、舞一体化的祭祀仪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由此他主张对兴的研究应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把它作为古典诗歌及古代文化的心理原型来看待,而后来兴的各种形态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原有综合功能的某一侧面。在现代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诗经》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的源头几成定论,廖群《中国表情文学传统的滥觞──〈诗经〉现实主义艺术问题再审视》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张应以表情文学这一术语代替现实主义更符合《诗经》的实际。在当代学术界,对“风雅正变”说大多采取否定的态度,所谓“今人视之若敝屣”是也。而冯俊杰《诗经风雅说新探》联系汉代的现实,指出该说有几下几点价值(1)它最早揭示了时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2)它开启一种思路,促使以“正──变──正”的模式的文学发展观的形成,树立“通变思想”;(3)刺激以复古(正)为号召的文学革新思潮的高涨,并且对毛、郑以后的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有很大的影响。以外,还有几篇论文对《诗经》与音乐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如(香港)黄坤尧《诗经创作与音乐形式》一文,对《诗经》的艺术形式进行新的观照,读后使人对《诗经》的艺术有新的体味。

二、《诗经》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诗经》非常重要,因为把握审美特征是认识艺术成就的重要前提,但总的说来,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赵沛霖曾指出:“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课题”。(《诗经研究反思》)这次论文有七篇,反映了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其中以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李蹊《诗经中自然物的心灵化与山水审美》和(新加坡)龚道运《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更有价值。龚文认为,《诗经》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与音乐有关,但风、雅、颂各有不同。《风》属于简单重复,《小雅》属于否定式重复,而《大雅》则属于再现式重复,因此,就美学价值而言,《大雅》最高,《小雅》次之,《风》又次之,而《颂》则由于曲式杂乱而严重影响其美学价值。该文的结论还可商讨,但从音乐角度进行美学研究还是头一篇,首创之功不可磨灭。李文从审美的视角论证《诗经》是我国山水文学的源头,指出诗中的“兴”不光是艺术手法,而且是诗人审美心灵的外化。《诗经》中的比喻包含着两个层次,一为功利层次;一为审美层次。而审美层次是诗人们具有主体性的基础上获得的。该文注重分析,美学修养较深,有较强的说服力。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一改前人研究含蓄美,只着眼于汉代以否的诗作的倾向,全文分虚实相生,言此意彼,言外见意,欲言还止,妙在无理,化景为情,意蕴朦胧七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最为精彩,例如《齐风?甫田》,全诗三章,而第三章的写法很多人感到茫然,作者指出:“第三章是虚写,诗人想象某一天远方的丈夫突然回家,看见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男孩,今天一下子长大成人。这一自我构造的幻化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平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为我分忧的期盼,当然也是对长久思念之苦一点精神慰籍。以幻化当真实,诗的含蓄美自在其中。”这就把该诗构思之妙讲清楚了。

三、《诗经》文化社会学

闻一多先生早就指出:“文化史上每放一次光,都是受了外来的刺激,而不是因为死抓着自己固有的东西。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多少文化都曾经因接触而交流,而放出异彩”,(《复古的空气》)这里所讲的“外来刺激”,既指外国文化,也指相邻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诗经》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正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次有关的论文涉及到应用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神话学和天文历法学等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诗经》,体现了学科间交融和渗透这一当代学术发展趋势。

(一)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是传统的研究视角,(台)文幸福《诗经周南召南尚贤思想探微》一文从编订者的意图入手,探索其尚贤思想。角度独特新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台)朱守亮《诗经中有关妇女问题的探讨》是篇妇女问题的专论,对周代妇女的地位、情感和审美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论断。王洲明《中国早期认识论和〈诗经〉的特点》指出,《诗经》的内容带有明显的社会伦理色彩,这与我国早期崇尚社会的认识论(与西方崇尚自然的认识论相区别)有关。诗中讲比兴和意境与认识论上重直觉,重感悟有关,诗中多用三章四句的形式与中庸和谐的审美特征有关。从哲学的高度剖析《诗经》的思想与艺术,本文是个很好的尝试。

(二)文化学研究

马凤程《论诗经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的特点》对“五四”以来《诗经》文化人类学研究作了历史的回顾,文中指出一些学者以人类学一般原理套中国历史,以古代社会习俗套当代少数民族习俗的作法的错误,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王长华《诗经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形成的影响》认为中国语言文化一个主要特征是隐喻品性,而这一品性的形成与《诗经》存在着大量的比喻语言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广泛影响有开。作者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耕耘与探讨,值得学习与提倡。

(三)神话学研究

《诗经》神话学研究是薄弱环节,而赵沛霖《论诗经的神话学价值》是篇力作,该文认为《诗经》蕴含着神话学思想,表现于三个方面:一,神话学的潜在价值;二,神话学的文献价值;三,神话思想价值。体现了一个严肃学者的理论深度和犀利的学术眼光。沈长云《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一文属于天文历法研究,文中认为《十月之交》的“日蚀”不在周幽王或周历王时代,而在周平王36年。如果该说得以成立,《小雅》中的许多篇章(如《节南山》)的年代都得重新确认,我国首次记载“日蚀”的历史也要重新改写。

四《诗经》文献学

《诗经》文献学研究是古老的传统学问,有关的论文表现了新时代学者的深厚功底和渊博学识,赵逵夫《中兴之业,慷慨之音──周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把考据和评述融为一炉,文章认为:周宣王时代出现的召伯虎、尹吉甫,南仲等人物既是中兴的功臣,又是诗作者,这一批人可算是我国最早的“作家群”。文章还指出,在《诗经》研究中,重视《风》轻《雅》《颂》;重爱情和讽刺而轻赞颂是个偏颇。(台)赵制阳《左传季扎观乐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否定了《左传?襄公二十九》中记载吴公子季扎观乐的可靠性,如果该文能够成立,那么被学术界否定的孔子删书说还得重新研究。冯浩菲《论毛传的贡献与影响》认为《毛传》是最早体例最完备的诗解专著,奠定了诗学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说服力,但认为朱熹是《诗经》千古之罪人就失之偏激而欠稳妥。

五、《诗经》学史

《诗经》学史共有论文17篇,反映出当代学者对这个专题的兴趣。张启成《诗经研究评述》是一篇纵向和横向交错成文进行宏观把握的专论,有个人的研究心得,如认为春秋时代,《诗经》已被尊奉为经典,而不是到汉代才开始的。赵沛霖《近四四十年中国大陆诗经研究概说》对近四十年大陆《诗经》研究进行了总体回顾,指出成绩一,比较彻底地推翻了旧的说诗体系,为建立真正的《诗经》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二,在研究方式方面,改变以往注释型的研究模式,开始走向多视角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的研究模式;三,在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台)林庆彰《台湾近五十年诗经学研究概况》对台湾四十年来《诗经》研究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可惜文中所介绍的成果我们很难看到,充份说明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之必要。需要一提的是,董治安《关于战国时期诗三百的流传,张可礼〈诗经〉在东晋的传播及其影响》,以及杨朝明《诗经与鲁国》等文可属《诗经》传播学的范围,是《诗经》研究更为深入的体现。在学者与专著研究方面,殷光熹《诗经与孔子诗教》认为,孔子的诗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为从政作准备。有人提出孔子的“诗教”尊定了现实主义理论基础,指导了后世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用今天文艺理论框架硬套的作法。表现了当代学者的反思意识。(香港5左松超《崔述研究简论》是学者研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作者认为,在清代《诗经》研究的三派中,崔述是属于独立思考派,其成就超过同派的姚际恒和方玉润。崔述提出的风无正变说,孔子未删诗说,《诗序》所言多附会《左传》说等可算是特识。这次会议对《诗序》的评价分岐较大,(台)陈新雄《诗序存废议》提出,用善的标准看《诗序》,得知其主旨在于追求清明政治的实现,这种政治哲学仍有借鉴价值。反对《诗序》的人则认为《诗序》最大毛病在于“政治化”“历史化”,看来这种争论将持续下去。

六、《诗经》海外学

王丽娜《诗经在海外》分两部分,即海外的《诗经》译介和海外的《诗经》研究。分别介绍了欧美、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家的研究概况,说明《诗经》在海外有着较大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诗经》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过去我们对韩国《诗经》研究情况所知甚少,由韩国学者宋昌基提交的《当代韩国诗经研究概况》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第1手资料,可贵的研究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是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会议,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探索,既有传统课题的深入开掘,又有新视野、新角度的发现与展开。体现出《诗经》研究转型期的重要特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些论文理论水平不高,有的如同杂感,缺乏论证。有的课题重复,炒冷饭。弗克玛和库恩?伊卜斯在展望的文学批评时说:

文学研究具有诸多方面,以致于一个学者的研究不再涵盖整个领域。

只有这种研究的协调分配,才能回答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盛会,《诗经》研究园地里百花齐放而又调同作战(也指国际间的合作)的局面即将到来。


    进入专题: 诗经   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4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泰安师专学报》1994年0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