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林:“高调慈善”遭遇苛责的背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2 次 更新时间:2014-07-08 10:19

进入专题: 陈光标   慈善  

赵万林  

一提到“陈光标”三个字,诸如“高调”“炫富”“慈善”之类的词汇就会从脑海中第一时间蹦出来。某种程度上来说,陈光标俨然成为了象征“高调慈善”的一个符号。近日,随着“标哥”的美国之行以及在雷锋墓前的叩拜在网络上散布开来,他又一次成功地勾引起了人们争论“高调慈善”的欲望。同时,对于他自身而言,收获到的评价也可谓是“丰富多彩”,支持者有之,批评者也大有人在。但是,笔者无意于陷入这场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争论之中,只是希望通过陈光标先生的“高调慈善”谈一谈暗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预设。

首先是我们对于慈善的理解。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慈善是一种不问索取和回报的单向给予或馈赠,是一种完全利他的活动。这就排出了慈善行为人从慈善行为中获得任何利益回馈的可能,尤其是物质利益。进而,如果某个体试图从慈善行为中为自己谋取任何形式的利益,可能他之前所有的慈善付出都会被湮没在群众对这种“不单纯的慈善”的声讨和唾骂之中。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慈善是完全利他的,利他原则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慈善追求,而不是用来作为慈善理念苛求每个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慈善人士的刚性标准。事实上,当我们表现出某种行为的时候,总会受到一种叫做动机的心理机制的推动,这些动机一般而言发乎我们自身的某种愿望,譬如,当我们选择去做志愿者的时候,总会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或者,我们选择去做慈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内心对贫困的不忍和恻隐,这些不忍和恻隐之心导致了内心的紧张和失调,从而慈善行为变成了我们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些隐性的“利益”其实已经宣告了完全利他的破产,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慈善活动是“不带私益的公益”。

其次,我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信在慈善领域中,声望、地位和物质的被动获得(他者给予)要比主动争取更加高尚。这也就是说,即使通过慈善行为使自己获得了任何形式的报酬,这些报酬也必须是“无意为之”,正如俗话所云“无心插柳柳成荫”。慈善行为人可以被允许得到意外的惊喜,却不能收获能被预期的果实。然而,慈善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慈善受惠者的利益与慈善行为人的利益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互斥关系,而是经由“施助意愿—理解—受助意愿”的路径在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达成的共识。故此,慈善行为的计划性在给受助者带来改变和益处的时候,也将自然而然地兼顾到施助者的利益,在慈善行为中使得二者的利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于慈善行为人与慈善受惠者之间利益的一致性(有时,二者自然地捆绑在一起),慈善行为人最终得到的利益回馈往往就是主动争取的结果,而非与慈善受惠者一样被动地接受来自他者的“馈赠”。

再次,我们对尊严、尊重和贫困的理解。几乎每个人都会认为隐瞒自己的贫穷或者在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向大众隐瞒自己的贫穷是一种维护自己尊严的方式,而在慈善领域尊重就是保护受助对象“物质贫困者”的身份隐私不被泄露。诚然,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尊严与价值(inherent dignity and worth of the person),都有对平等与尊重的渴求,不愿意在社会其他成员面前显示自己弱势的一面,这是人类自尊的一种表现,且弱势的显示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造成伤害。不过,就“高调慈善”来说,尤其是针对物质贫困群体,高调似乎并不能构成对其尊严的侵害。这是因为,贫困早已不是一件丢失个人尊严的事情,对于贫困的个人道德归因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工作实践中被认定为一种“价值失准”(高鉴国,《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10—13页)。实际上,阶层的固化、流动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之间和地域之间的区隔应该在贫困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在我国,人们对待贫困问题还是更愿意从个人层面去找寻原因,尤其是在以经济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的今天。故此,贫困成为了人生中的失败,变成了一件使自己丧失尊严的事情。因而,笔者认为,不是“高调慈善”损害了受助者的尊严,而是暗含在贫困背后的道德归因倾向构成了其尊严损害的根源。

最后,对人性的悲观态度直接造成了我们对他者的负性归因。面对陈光标先生的“高调慈善”,很多人将其视作“炫耀性消费”“积累注意力货币”“丢中国人的脸”,总而言之,就是认定陈光标先生的慈善行为是一次为自己造势的“阴谋”,是一次“对慈善的利用”,是对“慈善理念”的践踏。但是,在对陈光标先生的指责大潮中,鲜有从我们自身价值预设的角度来反思自我的陈述性文句。这是因为,在人性悲观主义的影响下,我们习惯性地将他人的善举当作一场阴谋,也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个社会充满了“斗争”,缺少了相互关爱的基因。拿笔者的多次志愿经历来说,每当我们给自己的“服务对象”免费发放一些小礼物的时候,他们首先的反应就是怀疑我们怀有某种不良的企图,或是将我们与推销人员混作一谈,接着就是回送我们一个“还有这种好事”的疑问句式。当然,笔者想要表达的不单单是对这种负性归因的批判,而是欲表达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当中,信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已经缺失到了一种难以使整个社会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地步。同时,这种信任和关怀的缺失作用于我们的认知——善举终归是一场阴谋。

总之,在评判“陈光标现象”的同时,我们更应当从我们自身出发,反思那些尚未被我们觉察到的带有偏见的价值预设,问问自己“到底是土豪的浮躁,还是我们自身观念和价值的扭曲”“高调慈善到底有何不可”。

    进入专题: 陈光标   慈善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11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