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民生问题占据民意的核心地位——目前民意关注的焦点问题调查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71 次 更新时间:2014-05-05 10:22

进入专题: 民生问题  

俞可平 (进入专栏)  

 

最近,习近平同志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做好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从制度、机制、政策、工作上积极推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民众所反映的问题与提出的诉求,大多与其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而千差万别。但从地区和国家的整体来看,每个时期的民意都有其特定的关注热点,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现状。可以说,民意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目前民意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有哪些呢?综合相关调查、观察材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焦点之一:民生问题

在民生领域,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当然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纵观近年来各种舆情调查和分析报告,民生问题始终占据民意的核心地位,主要集中于所谓的“三难”(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房价上涨,使社会中下层居民买不起房。药价高,加上医疗腐败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备,使得普通居民看病难。现在的适龄学童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但好学校与众多学生相比总是稀缺,因而也与看病难一样,广大家长在孩子上学时面临学费高、好学校难进的困难。除此以外,下岗失业、退休养老、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物业纠纷等基本民生问题,也是舆论关注的热点。

 

焦点之二:土地征用

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快速的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成就之一。但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令世人吃惊。驱动快速城镇化的直接动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从中获取的巨大土地收益。土地收益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然而,地方政府的这种土地收益,常常是以剥夺农民的权益为代价的。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必须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但并非所有地方政府都能按中央政府要求的那样理性处事。许多失地农民既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又没有固定的职业和基本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少农民觉得自己在土地征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焦点之三:拆迁安置

这是与土地征用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的热点问题。大量的拆迁安置也是城镇化进程的产物,但除了城镇化外,大型水利工程和建设工程也带来拆迁安置的问题。例如,三峡工程的安置移民,就多达140万人。拆迁安置比土地征用更加复杂,它不仅涉及农村居民,也涉及一些城镇居民。由于城镇化及大型工程的需要,对居民的房屋进行拆迁,然后进行适当的补偿并重新对其进行安置,这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身立命,稍有不妥势必引发居民与开发商的激烈冲突,最后双方都有可能会求助于政府出面调解。如果居民以为政府的调解失却公平公正,最后就会将其不满转向地方政府。

 

焦点之四:环境污染

GDP崇拜和以GDP主导的官员绩效考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不计环境成本的增长模式,“先发展,后环保”曾经是许多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中国政府在前些年开始调整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健康,促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神经变得日益敏感。广大的城乡居民纷纷开始环境保护的自救行动和维权行动,其中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日益关注周围的环境质量,主动反映周边的环境状况。不仅如此,当民众的环境权益面临威胁时,往往开始采取上访甚至对抗等行为。近年发生的地方冲突事件,许多是由环境问题引发的。据统计,仅2011年,环境保护部就直接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106起。

 

焦点之五:社会公正

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更强调平等和公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伊始,就推行均贫富的分配制度,致力于消灭占据大量财富的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长时间中,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相对很小。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制定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30多年来,一方面经济迅速发展,财富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十年来(2003年-2012年)的中国基尼系数,这十年一直在0.47到0.49之间波动。财富分配的不公,直接导致了教育、卫生、安全、住房、司法等方面的明显不公,成为公民对政府的不满增加而信任减少的基本原因。

 

焦点之六:司法不公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党正式提出要建设法治国家,并把“法治”当作国家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但走向法治必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制不完善、法外干预、法官腐败、以权代法、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地方保护等因素均会严重影响司法的公正。各地确实不时有一些民事和刑事案件,由于权力和金钱的干预而出现不公正的审判。此外,中国特有的信访体制和维稳体制,又进一步增加了许多干预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政治因素。一些已经判决的案子,当事人甲觉得不公平,便向上级投诉上访,上级部门的干预有可能影响原先的判决,这样又可能引发当事人乙新的不满。有的地方政府会以“息事宁人”的思维去解决民众的某些强烈诉求,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会形成一种“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逻辑。在信访热点问题中,由民众感觉司法不公而引起的“涉法信访”不仅占据比例高,而且持续时间也长久。由于司法不公的现象成为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因而也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话题。这也是我们党重视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焦点之七:腐败特权

腐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痼疾。近年来,从工程承包招标、稀缺资源供给、商品买卖回扣,到孩子上学、病人住院、官员选拔、荣誉评选等,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案值也从数千数万元到数亿数十亿元。腐败的大量出现,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陡然增大了行政和交易成本,使普通民众深深地感觉到社会的不公平和政府官员的不可信,从而长期成为公众舆论关于党和政府工作的最大关注点。另一个与腐败紧密相关但更为可怕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是愈演愈烈的特权。特权是制度许可或至少并不违法的特殊利益,它虽然极不合理但却不被法律追究。特权是一种制度性腐败,其危害比官员的普通腐败更为严重。在上学、就业、升官、医疗、退休、交通、住房等利益纠纷突出的领域,特权现象便紧跟其后。在民意的关注中,特权与腐败通常被不加区分地看待。近年来的许多民调表明,官员的腐败特权是民众关注度最高的社会问题。

 

焦点之八:民族主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崛起,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也日益强盛。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中国的声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响亮,中国的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这样,一方面,中国继续强调对外部世界开放,并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许多民众开始有意识地抵触外来文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绪开始高涨。在民众中,对一些外交纠纷特别是领土纠纷,民众开始发出自己的强烈呼声。以2012年的网络舆情为例,“钓鱼岛与反日游行”以及“黄岩岛与南海局势”两个议题高居中国最有影响的三家论坛(天涯、凯迪、人民)、两家微博(新浪、腾讯)和两家社交网站(人人、开心)的榜首。民众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制定内外政策日益重要的依据。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进入 俞可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生问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5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