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汝信:关锋访谈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39 次 更新时间:2013-10-23 23:51

进入专题: 关锋  

余汝信  

 

据悉,前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关锋,于2005年6月7日晚21时40分在北京病逝,年八十六岁。

关锋自1967年8月被隔离审查,系狱十五载,早已远离中国政治风云的中心。笔者自1999年认识关锋,此后有多次晤谈。印象中,关是一位埋头钻进"国学"中却常带着微笑的老者,与文革时代叱咤风云、批判一切的"关锋同志"已相去甚远。窃以为,中央文革中的"小三"(王、关、戚)毕竟不同于"大三"(江、陈、康),也不同于张春桥,关当年以学术界中的"左派"参与文革,当是执行者,不是决策圈里的人,也算是被利用吧(而且还是用完即弃的那一类)。

首次与关锋见面后,笔者曾记有《关锋访谈录》一文,刊于香港的《广角镜》杂志。此文经关锋过目,得以认可。当时,关锋身体还很好,并称有信心活到百岁,未想近一年一病即沉疴不起!

 

正文:关锋访谈录

数周前,得一位热心老前辈引荐,会晤了关锋先生。老前辈两口子与关锋、周英夫妇友谊非浅,多年未见,相谈甚欢。受一小屋子欢愉的氛围所感染,笔者与经年闭门谢客的关老先生虽初次谋面,然却了无局促拘谨之感觉,宾主之间的一问一答,仿佛也成为老朋友般一番闲聊了。

 

◇ 原名周玉峰今年八十岁

余:关于三十多年前中国所发生的事,人们已经写了很多。今天我首先感兴趣的,倒是你早年的经历。

关:近年,海内外有数本哲学史方面的人物辞典,收录有详略不一的有关本人的辞条,大致上都没有什么大错,有兴趣你可以去翻翻。现在,不少人都知道了,我原来姓的是周,名玉峰,山峰的"峰",不是后来关锋的"锋"。一九一九年出生于山东西北部与河北交界的庆云县。但辞条中没有提及的是,童年时代,我在家乡读过两年私塾,所谓念过四书吧。北伐军兴,庆云才有了洋学堂,我才有机会考取了当时县里的"最高学府"--庆云中学。那阵子,庆云中学尚未设立高中部,所以,我的最高学历,不过是普通初中毕业。

余:当代中国知名的哲学史家,先生应可算一个吧。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从师?关:没有。青年时代,戎马倥惚(关锋一九三三年十四岁即参加中共所领导的革命活动--笔者注),哪有再上学的机会!四九年后,稍得安顿,担任过报社的社长--《黎明报》,一个地区性的报纸。又当过学校的领导--师范、党校的校长。那时候,当社长的要自己动手写稿、改稿,当校长的要亲自备课、上课,形势迫着自己读书,那时,我就是自学,幸亏,还有些四书的底子。尔后,读书、写书、写书、读书……,我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 五六十年代写先秦哲学史

余:说到写文章、写书,据说,"关锋"之外,你还用过几个笔名?

关: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笔者理解,关锋其实指的是文革以前。但今日的关锋,很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文革"这个字眼),用过庆云、古棣、何明、东方明、撒仁兴等等。庆云,出自故乡县名。古棣,古之无棣之意。庆云这个地方,春秋时为齐无棣邑,《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语称齐"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我的家乡,即是齐国的北部边界。隋唐时置东西无棣县,至于庆云县,是迟至明朝初年才改西无棣县而设。何明、东方明,写杂文时偶尔一用。撒仁兴,取自"三人行"的谐音,那是与吴传启、林聿时一起写哲学史方面的论文时共用的。

余:用得最多的,恐怕还是"关锋"吧?那么,在"六十年代中期"及之前,用关锋之名发表过什么著作呢?

关:五、六十年代,以先秦哲学史为主线,我发表过三百多万字的著述。时过境迁,如今还值得一提的,大概有这么几本:《王充哲学思想研究》,一九五七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一九五七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一九五七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一九六一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一九六四年在日本发行过日文版;《求学集》,一九六二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春秋哲学史论集》,与林聿时合著,一九六三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八二年重获自由再写作

余:近十多年来的著述情况,可否谈一谈?

关:我是一九八二年重获自由的。一九八三年休息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之后,重新开始了笔墨生涯。八十年代中期那几年,创作欲最为旺盛,我自己规定的作息时间是早晨六时起床,外出公园活动活动筋骨,吃过早饭后,上午写四个小时,下午写四个小时,晚上再写两个小时,高峰期每天一万八千字。前几年已发表的著述总计三百六十多万字,基本上都是脱稿于那一时期。

余:这一时期的著作,笔名全改用"古棣"?

关:是。一九九○年,以古棣之名与夫人周英合作出了两部书,一部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和法学发生学》,三十万字;一部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惠施思想及先秦名学》,四十万字。与周英合作的一百四十万字的《老子通》上、下册,一九九一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年之后,以古棣为主编,戚文为副主编的一百三十五万字的《孙子兵法大辞典》,由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

余:戚文?是某位人士的笔名吗?

关:是。《孙子兵法大辞典》也是他去联系出版的。

余:你是否认为,后两部书是你近年最重要的著作?

关:可以这么说。《老子通》印了两千八百册,供不应求,如今本人亦仅存一册。《孙子兵法大辞典》印了五千册,书店或许还有小量存书。

余:近两三年还有动笔吗?

关:仍习惯一天五至六小时的写作、读书。现在我仍习惯早眠早起,精力自然大不如前了,全是白天进行,晚上就不干了。这样一天大约还可以写五、六千字左右。

余:是否尚有未及发表的文稿?

关:有相当数量。与周英合作有九十万字的《孙子会通》;与戚文合作有《论语十日谈》、《论语今译和解说》姐妹篇,共约七十五万字;与周英还合作有一百四十万字的《通假字典》,以上已定稿的,合计已是三百万字。至于未完稿方面,有《庆云斋丛稿》--关于校勘、训诂和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等方面的稿子,日集月累,现约有八十万字。拟数年之后告一段落,并在此基础上再写几本专著,书名拟为《校勘学新论》、《训诂学新论》、《汉语语法学新论》、《音韵学新论》,等等。

余:看来,这几年你对于校勘训诂之学颇有心得。这与我以往所想像中的关锋真可谓判若两人!

关:可能不少人都有类似误会。其实,早于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就写过几篇有关校勘、训诂方面的文章,有几篇收入了《求学集》。如《从讨论孔子哲学想出的一点意见》、《评〈韩子浅解〉》、《训诂札记》、《"郢书燕说"及其他》。从以上文章的观点来看,人们应该得到我当时已经比较重视校勘、训诂学的结论。在八十年代著的《老子通》里,我也曾经批评过某些出版物忽视校勘、训诂的不良学风。我说:不懂外文,不能望文生义,而古文是可以望文生义的。把"神器"解释为神妙之器,把"入军不能甲兵"解释为进入战阵刀枪不入,见到"均"字就是均分财产,就是平均主义,如此等等,那谈得上科学研究!今天,我仍坚持认为古籍的校勘、训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加强。我赞同胡适先生所说的,发现一个古字古意,如同发现一颗行星。对于古籍的校勘、训诂,前人没有涉及或没有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多。乾嘉学派的成就和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继承,但今人更应该有所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乾嘉学派的水平上。

余:音韵学方面,先生有何见解?

关:王力先生(不是前中央文革的王力,是北大中文系的王力教授)在这方面是很有成绩的,但有些重要的问题看来离最终解决还有一段距离,我个人认为可以有新的方法去解决。我的一些新观点,将会反映在正在构思的《音韵学新论》一书中。王力先生研究音韵,从押韵上研究较为深入,而缺乏从古地名、古姓氏方面与现代读音不同的例子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如姜子牙的"牙"古念"吴",现代牙含章先生的"牙"仍念"牙"。为什么?因为姜子牙是东夷族之后,牙含章是西夷族之后,两夷族的念法就不一样。山西"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洪洞,古时念"同"而不念"洞",今也还是念"同"。为什么?值得探究。

 

◇ 六十万字《论哲学》正动笔

余:还有其他计划吗?

关:还有一些。正在动笔的有计划六十万字的《论哲学》,十余万字的《中国上古史大纲》,后者首章已在山东《哲学战线》上发表。约十五万字的《赫拉克利特新探》,我唯一一部关于外国哲学家的专著已完成过半,另《上古天文历法新探》正待杀青。六十年代出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将会有八十岁的新订稿。一九九一年版的《老子通》亦将会作出新的修订,版权问题一俟解决,将会再版。

余:文化大革命方面,有没有准备写点什么?

关:没有!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构想。今天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我反倒是听到一些传闻,据称有不逞之徒要伪造我的回忆录,听说书名居然也有了,什么《文革回忆与反思》,准备寄到日本某出版社出版,实在荒唐!如果这个胡编乱造的所谓本人的回忆录能够出版,那将对我个人名誉造成极大的损害!如有机会,请代我向海内外各界作出澄清:我没有写过任何回忆录,如果一旦市面上出现类似出版物,那一定是托伪之作。

余:这些扫兴的事,不提也罢!今年,你已八十高寿了,今日所见,你身体硬朗,思维敏捷,有如六十开外。不是恭维,可否请教你的养身之道?

关:三句话,十二个字:用进废退,清心寡欲,经常运动。我相信,脑子越用越灵。平日,我轻易不食肉,粗茶淡饭,多食些鱼,对身体有好处。年青时爱打篮球,在学校当校长时是管球队的。八二年后,坚持早起散步,近年做气功,我做的是香功。

余:祝你长寿!

关:谢谢。不瞒你说,我个人有信心活到一百岁。

来源: 《广角镜》第323期

    进入专题: 关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83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