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倩:问题与论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0 次 更新时间:2013-04-14 21:52

进入专题: 问题   论证  

李文倩 (进入专栏)  

××,你来信问及治学事,对我而言,实在是荣幸。谢谢你的信任。

在日常性的看法中,至少在人文领域,有资格谈治学方法之类的,至少也得七老八十。如果有一撮山羊胡子,那就更有权威了。我向来不以老人的意见为尊。理由很简单,即自然年龄的大小,与学术水平并不必然相关。人们喜欢向老人请教,大半是贪恋别人的资源。但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青年学者就一定能好到哪里去。就我个人的体会,在人文领域,丰富的治学经验,的确是很重要的。甚至有人说,对人文学者而言,四十岁才算开始。我个人呢,在学术方面,虽有兴趣和热情,但认真说来,问题困惑都很多。你在信中提及的问题,我多多少少,想过一点儿,但至于对不对,我就不知道。我对学术的理解,跟主流看法及周围的朋友比较,差异就挺大。因此,我自己也挺困惑,不敢认定自己就是对的。不过,你既然问及这个问题,我就暂且言之,权作交流。下面的内容,将以“问题与论证”这一论题为线索展开。

你现在的困惑,我相信在相当多的同学那里,都普遍存在。记得我刚上研一时,周围的人见面,都在问一个问题:你准备研究什么?不好回答。因为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转换所造成的冲击,需要时间来缓冲。不过,你的确不必太过“自卑”。这不是给你宽心。不少人连大学都没上过,经过努力,照样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稍微有点儿成就的学者,喜欢夸大从事学术的难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他的天才。其实,在我看来,文科研究,无需强调什么资质,一个人只要有兴趣,多少都有成就。要紧的是,所谓的“功底差”不能成为放弃努力的理由。从一个方面看,你现在的状态,其实是好的。一个人只有自知其无知,才有前进的动力。在苏格拉底那里,知道自己无知,不正是真正的智慧吗?

在尚未进入学术之前,我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不要说本专业以外,在自家的地盘上,就有多少问题多少流派,让人眼花缭乱。正如一个尚未进入婚姻的人,似乎全世界的女人,都有成为其妻子的可能。但从现实看,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概率呢?想必你现在,就有这样的困惑。不是找不到书读的问题,而是有太多的书,以致无法选择。其实每一个学者,都是从这样的境况中走出来的。在求真的路途中,有谁不曾迷失过呢?因此,可靠的办法,是不要企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足够好的方法,以此来指引自己。你现在能做的,是从手边的工作开始,全力以赴。即使心有困惑,也暂时搁置,在读书中寻求解答。而在此过程中,努力发现自己的兴趣何在,以及自己擅长做什么。在此过程中,尝试将自己在学业方面的困惑,转化为学术问题,并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表述出来。困惑之所以让人困惑,一个显在的特征,就是我们无法用恰切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一旦找到这种语言,说明你的学术水平,已有较大提升。

就我自己的研究而言,也是如此。在研一时,我当时想做的,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文化研究,二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这方面的书,拉拉杂杂,读过一些。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作为学术而言,文化研究很不严格,后来就较少关注了。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我一直都有兴趣,现在都是。但我后来为什么没做呢,一个现实的原因,我清楚地认识到:做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有好的研究条件才行。没有足够的史料,根本不可能进行。但问题在于,我自己连个房子都没有,即使有资料,也没地方放。出于这一现实的考虑,大致从二○○九年开始,我转向哲学方面。哲学也需要书籍,但不需要太多;经典的哲学著作,相当耐读,即使你比较穷,也不至于没书读。在此过程中,我喜欢上分析哲学,现在虽不能说有什么研究,但从中学到的东西,的确让人受益不小。

之所以要读书,在我看来,就在于它跟我所说的“问题”有关。人们通常的理解,认为通过读书,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这只是一方面。对初学者而言,读书与其是为解决问题,不如说是为了找到问题。通过读书,有助于你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可能形成一些初步的思路。关于读书的进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古到今,一种是从今到古。前者是博学的路线,后者是问题的路线。现在流行的读经,就是指第一种。我个人呢,倾向于第二种。博学的路线,人们都觉得好,但其造成的危害,也是明显的。这里只提一点,光读所谓的经典,无助于问题意识的形成。经典的作者,大半是古人,有些甚至离我们非常遥远。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跟我们的时代境况,其间差异颇大。我当然认为,古人的智慧,对当代问题的解决,可能提供很好的启发;但问题在于,一个初入门的青年学者,如果连当代问题是什么都搞不清,这里所谓的“启发”,就有点儿不知所云。至于那些以炫耀知识为荣的博学者,根本就不值一提。

不同的读书方法,意味着对学术的不同理解。与第一种读书方法对应,博学者做学术的方式,大致属于思辨-诠释一路,看重记忆和修辞。从今人著作入手,大致属于分析-批评的进路,强调严格论证。两种做学术的方式,都有价值,有时也难分高下。不过,我个人倾向于分析-批评的进路,并向你推荐。这一路的好处,是问题意识清晰,表述清楚明白,论证严格,反对学术研究中的神秘主义。学术训练的要义,在我看来,就是学习论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无论在肯定意义上,还是在否定意义上。这样一种态度,有助于我们养成对自己观点负责的习惯。你有一个学术主张,但这肯定不够,你要认真考虑,如何为自己的思想辩护,并随时应对他人挑战;你对已有的观点不满,这也还不够,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反对,需要仔细考虑。当然,在学术讨论中,不要仅为取得一时的胜利而争论;即使胜利,也不能说明你的水平。因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口头争论很难得到完整的表述和辩驳。如果养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对自己将大有好处。至少我们不至于因为情感的原因,顽固地维护自己那点儿可怜巴巴的见识。在学术上,我们看重自己的观点,当然不会轻易改变;但在争论中,如果对方有足够的理据,则要以积极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观点,不可固执己见。理性人格的培育和养成,无论我们是否做学术,对我们的一生的成长和进步,都是有益的。

以当代问题为出发点,以分析-批评的进路做学术,意味着在阅读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调整。我当然认同,读经典极为重要;不过担心的是,这种对经典的强调,有时不过是一种口号。经典多且难读,而时间、精力有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拣几种重要的来读。同时注重对论文的阅读,这极为重要。有一个普遍流行的观念,即认为没必要读论文,因为论文浅薄。其实大谬不然。那种以写大部头的论著为荣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论文的好处,是对某一较小的论题,有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是学术专著所不具备的。另外,论文能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参与学术讨论,是促进专业学习的有效推力。在一般理论与专业之间,我更看重一般理论。从短期看,专注于专业内的某一问题,可以很快就出成果。但从长远看,对初学者而言,一般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

在读书、学术讨论之外,写作极为重要。这倒不一定要写成完整的论文,也不一定要发表。重要的是,让写作成为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具体的论文写作练习上,要尽力追求表达上的清晰,和论证上的严密;不要为追求所谓的文采,而扭曲意思的表达。弗雷格大致说过,一个人无论在写作中,还是在日常性的谈话中,其所使用的词汇,没有一个是他不理解的,那么这几乎称得上是一个美德。我们看学报上那些为评职称而写的论文,在这方面,问题颇多。比如“能指/所指”、“共时/历时”以及不少生造的语词,我敢肯定,连作者都未必清楚到底为何意。

你追随名师读书,这是你的幸运。在初学阶段,跟着老师走一段,是必要的。但名师之所以是名师,诸多外部因素之外,更多指他对学术问题有深邃的见解。因此,追随名师,学会对学术问题有所敬畏,可能比单纯地崇拜老师更重要。

就说这些,祝学业精进。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本文发表于《中国研究生》2013年3月号]

进入 李文倩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问题   论证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00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