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兵:从制度建设着手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11 次 更新时间:2005-02-25 22:44

进入专题: 和谐社会  

何海兵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注重制度建设。从制度出发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调整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利益,建设一个公正、健康、开放、和谐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1、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公平竞争环境。

“公平”二字,可以说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公平,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消除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因素,确保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发展权,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发展机会,而不论其出身、性别、贫富等。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内容,实现机会平等可以使人们心平气顺,可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可以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如今我们社会上存在多种不公现象,还没有真正做到机会平等。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的一些权利,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显然不如城里人;在公务员招考中,某些领导干部采取内定的黑箱做法;在就业领域中,常常出现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长相歧视等。如果这个社会大多数人被排斥在机会之外,必然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怨气,这样的社会不仅不是和谐的,而且是具有很大的社会风险的。因此,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上确立基本的公平竞争环境,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2、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贫富分化的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是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使用了“断裂”这个概念来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断裂”的社会必然是不和谐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利益分化、阶层分化现象,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阶级阶层的分布形成了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但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富少穷少、中等收入者多的“橄榄型”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是有利于稳定的。因此,党和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调整收入再分配政策,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洋葱头型”的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形成和维持一个合理、有效、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

3、加快社会流动,建立开放社会。

和谐社会是个有活力的社会,而有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有序的社会流动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化解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矛盾及冲突。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深厚的壁垒,社会结构是刚性的,严重阻碍了社会流动。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有碍于社会流动的因素,阶层之间、城乡之间没有形成顺畅的、开放的、平等的流动机制,尤其对于农民、下岗工人、贫困群体来说,很难实现社会流动。比如,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向城市流动,人事档案制度限制了人才的流动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流动的程度,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4、确立社会政策体系,实现社会公正。

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需要制度的保障。社会政策是社会公正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民生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社会政策仅仅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是为经济改革服务的。过于重视经济政策而忽视社会政策的结果是社会政策的严重缺位,导致了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从而也会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社会政策理念和制度体系,社会政策开支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社会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今后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亟待研究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

5、发展民间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民间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载体,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当前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很不充分,公众社会参与的程度很低,社会重建的目标远未实现。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职责,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一方面,政府继续深化自身的改革,转移相关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法律法规,大力推动和支持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群众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扩大社会参与度,逐步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

6、整合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的和谐,实际上是社会内部各种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说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够和谐共处,他们之间能够达成权利的均衡而非失衡。新形势下的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而这些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大都是由于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协调引起的。党和政府需要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利益进行调整,消除利益主体间的磨擦和冲突,使其协调和均衡,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利益整体。通过利益保护、利益表达、利益协调等整合机制的建立,有效地化解社会中显现的或潜在的矛盾。与此同时,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

7、塑造社会心理,提升社会风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重视社会心理的和谐。市场经济的建立激发了经济领域的活力,但是由经济转轨带来的急剧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心理的失衡。比如,社会上普遍出现了浮躁的风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淡漠,精神状态迷惘,甚至还广泛存在“仇官”、“仇富”心理等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了人际信任危机、价值信仰危机及政府信用危机,增加了社会风险,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重视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

作者单位:上海行政学院城市社会研究所

联系地址:上海市虹漕南路200号

邮政编码:200233

    进入专题: 和谐社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6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