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美国五六年级小学生写自己的“看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69 次 更新时间:2011-10-12 00:33

进入专题: 教育评论  

徐贲 (进入专栏)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再版序中说,在这本书出版后的12年里,许多小学、中学的学生给他来信,表达他们对书中问题的看法,“我尤其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观点感兴趣,因为他们正当其时。这个年龄的儿童不仅会饱受早来的、强加于他们的成年的影响,而且可以对这些影响进行讨论,甚至进行反思。这个年龄的学生也往往行文直率和简练,还没有被鼓励用语言来掩盖思想”。

这也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在美国,五年级是小学的最高年级,把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作文要求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忽然长大了。五年级的语文分为6个单元(以H arcourtLanguage这一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集中在一种写作样式,6种写作样式分别是个人叙述、说明如何、说理、比较和对比、研究报告、故事,样式与四年级的要求差不多,但写作要求却显然有相当的提高。不仅作文的字数从140字左右一下子增加到300字左右(六年级再增加到500字),而且作文的段落也从一般的3段(有的就是一大段)增加到5段,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全面和复杂性也有了相当的提高,他们开始有“观点”和“看法”了。作为学习动脑筋思考并且写下思考结果的儿童,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小孩”了。

当然,五六年级学生的“想法”并不一定要用学校的“五段落作文”的形式来表达。波兹曼在他的再版序中就给了我们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他的书中,波兹曼断言电视媒体侵入家庭生活的空间,正在加速孩子们童年的消逝。尽管波兹曼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媒体研究学者,但他在书里说的仍然只不过是自己的“看法”。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并不把他当作一个必须听从的“权威”,而是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很在乎自己的看法,并且写信与波兹曼这个大学者交流。

例如,一个叫纳里艾拉(N ariele)的女孩在结束她的短信时说,你的想法“稀奇古怪”。一个叫杰克(Jack)的男孩说:“我认为你的文章不怎么好。童年没有消逝———哈!———就这样没有啦?!”约瑟夫(Joseph)写道:“童年没有消逝,因为我们看电视,我认为一周五天上学才是荒废童年。我觉得那太过分了。童年非常宝贵,用超过半周的时间去上学,太浪费了。”蒂娜(Tina)写道:“当你是孩子时,你并不需要顾虑责任的问题。孩子们应该多一些玩耍。”约翰(John)写道:“我认为18岁才应该是儿童变成成年人的年龄。”帕蒂(Patty)说:“我不认为一个10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儿童了。”安迪(A ndy)说:“大多数孩子看电视节目,知道那不是真的。”

波兹曼很尊重这些孩子们的“看法”,认真地把这些看法记录在自己的书里,并且从中得到思想收获:“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但它们给我的主要教训是儿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那当然不是政治力量。那是一种道德力量。在这些问题上,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道德多数’。看起来,儿童不仅懂得他们与成人不同的价值所在,还关心二者需要有个界限;他们也许比成人更明白,如果这一界限被模糊,那么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就会随之丧失。”

小学生的作文写得像小学生的作文,这是儿童与成人不同的一道界限,当这道界限消失时,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就会随之丧失。美国小学生作文有一种自然的直率和简练,有儿童率性的原因,也跟老师不鼓励用语言来掩盖无思想有关。中国小学和中学里盛行一种模仿大人、貌似成熟的“高跷语言”,夸张做作、故作深沉、夸夸其谈,因为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特别需要用现成的套话、空话来装点掩饰。许多“校园文明标语”提供的就是这样的高跷语言范本:“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其实,这样的语言算不得是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语言,而是一种抒情、冲动,既不幼稚又不成熟的“青春期”语言,它不能提升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力,但却能降低成年人的智力定位,其结果是模糊了成年和童年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一个智力发展模糊的年龄段。从8岁至38岁(当然还有年龄更大的),不知有多少人,都因为使用这样的语言而成为一个“不大不小”年龄段的成员。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写不出这么“漂亮”的“成人”文字,老师也不鼓励他们这么做。正是因为五六年级学生只写“自己的看法”,不会像小大人似的鹦鹉学舌、装腔作势、有口无心,他们与成人之间还保留着一道尚未被模糊的界限,还能保留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言语和说话方式,而波兹曼所忧虑的那种“童年的消逝”,也还至少没有在他们的作文语言中发生。来源: 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进入 徐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评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0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