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卫平:去掉恐惧,做和平的使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16 次 更新时间:2009-07-10 10:25

进入专题: 和平   新疆  

崔卫平  

去年(2008年)8月下旬,应该是8月24日或25日,我与一干人乘坐大巴,来到新疆中西部的库车县。抵达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临下车前向导反复叮咛,在这个地方不要“单独行动”,“千万千万”。

尽管此前一路上遇到打开书包检查的现象,但是像这么严肃的叮咛,还是第一次见到。我的好奇心被适时地激发出来。认真想了想,仿佛此地不久前有什么事情,但是不敢确定。

晚饭后来到旅馆附近的网吧。一查,果然,在8月10日这天凌晨(仅仅半个月前),库车县城之内发生了多处爆炸,结果十一人死亡五人受伤,应该是很严重的了。

当即决定必须“单独行动”。理由是不能被“恐惧”所支配,不能接受“生活在恐惧中”这样的指令。若是在恐惧的主导之下,人们便不能得出对于事情的正当认识和判断。眼下的情况到底如何?需要自己亲身去经历。还想到的是,我们来一两天,就怕这怕那,那么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怎么办呢?

第二天早早起来了,必须在大部队集合之前赶回来。在旅馆门前叫出租车,先是来了一辆,对司机说“上街”、“去城里”。不知为什么,这位大约三十多岁的男子看了我一会儿,没有开口,随即将车开走了。

很快来了第二辆,司机同样是维族人,更为年轻一些。上车后,我称自己是“去城里的商店”。这位老兄不说话,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又加了一句,运用刚刚学来的知识,说“去巴扎”,即去商店。

谈了几句天气之类不相干的话题,该仁兄依旧不回答,我也赶紧闭嘴。结果他在一家超市门口停了下来,说“到了”。我一看,此时超市还没有开门,而且我也没有任何买东西的念头,便又对他说“请接着走,去大巴扎”。他马上回答说“老城?”我说“是。谢谢您了”。

我不敢说是否是因为他得到了“表扬”,还是这个地点令他感到愉快,他渐渐地变得活跃起来了,开始变得有问有答:“您有几个孩子?”“三个”。“男孩女孩?”“大的是女孩,小的两个男孩”。“上学了吗?”“大的女孩上学了”。

回答得十分简单,也有些他没有回答。我终于明白了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语言障碍。他基本上明白我的意思,但是找不出恰当的词汇,来传达他自己的意思。我多少有些纳闷。此人三十岁以内,应该上过学。而且开出租车与外界打交道比较多,怎么会有交流的问题?

早晨清凉。他带我在老城逛了一圈,还将我带到旧王府的大门外。此时才

七点来钟,王府已经开放,可惜我的时间不允许。谓之“老城”,除了老城墙之外,还是一个物质集聚地,人们在这里做生意。路边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地摊,摆着当地的一些土特产,看上去人们依旧在过着自己的日子。看不出任何紧张迹象。做生意的有男人也有女人,年长者居多。

这就是人们和平的日常生活,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愿意过的平凡日子。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顽强地表现自己,而不可轻易地被抹杀。即使遇到了中断,人们还是尽快希望回到自己生活的轨道。这个叫做“库车”的地方,尽管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陌生遥远,但也是一片人们生活于其上久矣的热土啊。

我不断地向这位司机请教问题。有关他自己的生活,他表述得最为清楚流利。他谈到了出租车每月的份子钱(不多,很少),他自己每月的收入,他们夫妻在小城的郊区租了一间房子,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等等。

“那是县人民医院!”他主动告诉我。他的妻子有一次就是在那里生孩子的。“其余是在家里生的吗?”他的回答语焉不详,又碰到语言障碍了,或者是我的听力障碍。我最终没有了解到的是,他到底上学上到什么程度?他好像始终没有明白我的问题。

他最感慨的是,今年的旅客明显减少了,“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或是“四分之一”)。都去北京看奥运了。”这个当然是。但是,是否也与十多天前发生的事情有关呢?对于如我等外地人来说,安全是一个绝佳的理由,然而这是否也造成或帮助造成某种隔阂呢?我们一定需要这种隔离和隔阂吗?一定需要将这里普通的人们和生活,挡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如同将这个和平的早晨,拒绝在自己的视线之外?

等到他送我回到旅馆,我们已经谈得十分融洽了,互相之间都很放松,显然建立起了某种信任。这之后我想了整整两天:如果不是谈了那么多,我便可能有理由将他因为语言带来的退缩,看成是某种不信任、某种疑惧甚至某种敌意。我们多么容易在一厢情愿的想象中,造成对于他人的误解啊。

而我作为一个外乡人,来自千里之外,为什么却会觉得自己的语言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在我的流畅表达背后,是否也会存在某种隐藏的问题?凭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会依然是一副“主人”的派头,而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客人”?我的“自在”,是否是造成他不“自在”的根源之一?毕竟,这是他的家乡,而不是我的。

还有,我们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隔阂还有多少?尤其是因为恐惧而导致的?由恐惧导致隔阂,而隔阂则再度导致更大的恐惧?如此恶性循环,生生不已。而许多这些隔阂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人性,对于他人的生活与人性,造成了多少损害?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但是其影响必定是深远的。也许稍微做点努力,有时候仅仅是举手之劳,情况就会有所改善。由此看来,需要去掉恐惧,这之后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和平的使者。

去年在途中,没有时间将这些写出来。

2009年7月8日

    进入专题: 和平   新疆  

本文责编:xingwei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人格底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83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