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中国需要一场罗斯福式的社会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35 次 更新时间:2009-04-27 14:02

进入专题: 经济危机   社会改革  

孙立平 (进入专栏)  

罗斯福新政,包括美国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什么地方,就是通过社会的变革实现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

美国的问题不见得是中国的问题

谢谢各位,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样一个盛会,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时间和诸位一起来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去年秋天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危机,我们要应对这个危机,当我们这么讲的时候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但是事情会不会是这么简单?我想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在一起来探讨。

首先我想把我自己对这场危机的看法概括成这样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但又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的一场相对独立的又比较温和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基本看法。

这场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这点是没错的,特别是在我们的沿海地区,这点应当说是非常的明确。但是,同时又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中国这场经济危机又和美国金融危机不同,去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明显之后我个人写过几篇文章一直在强调这句话。就是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问题不见得是中国的问题,其实是中国的问题是由美国的问题引起的,美国的问题也不见得是中国的问题。那么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那些最重要的现象,最核心的要素可以说在中国不存在,比如说大面积房贷代购,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被国有化这些现象是美国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中国不存在。

中国存在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来说的话,可以说我们把它概括成中国正在经历的和美国正在经历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危机。美国正在经历的是一个由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这样的一场危机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新型和现代的一场危机,以至于专门搞金融研究的人在危机发生之初也有点说不清楚这场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但是中国现在发生的是这样一场危机,中国正在经历的其实是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在教科书当中就已经经历了,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次一种非常古典传统的,说起来有点古色古香的危机,就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应当把这两场危机分开。

中国的危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过程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过程,那么也就是说由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中国的这场危机会发生,如果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引发,这场危机实际上也会发生。

中国现在正在出现的问题,或者说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的孕育和积累起来的,那么孕育和积累这样一种危机的基本背景我个人的看法就是从生活必需品的时候转向耐用品时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当时如夫妻两个人一个人的工资是四、五十块钱,两个人加在一起百十块钱,那时候凭本不凭本、凭票不凭票,所以那时候可以说我们就是生活再一个典型的柴米油盐的时代或者是生活必需品的时代。

但是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变化,先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进入市民的家庭,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房贷,住房成为消费内容,进入21世纪之后,汽车开始进入市民家庭。那么这样我们可以看,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开始逐步由柴米油盐的时代走向房子汽车的时代,由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开始走向耐用消费品的时代。

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人们忽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一个社会要真正能够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应当说从生产上进入的话比较容易,把大量的房子、汽车家用电器生产出来,但是一个社会要大量的消费耐用消费品,大量消费房子、汽车、家用电器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一种尴尬境地什么呢?这种境地可以说就是比较门里和比较门外,生产已经进来,但是消费者始终进不来,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前一脚已经迈进去,后一脚还一直拖在后面的时候,这个生产过剩的问题就已经开始不断积累,孕育和积累。

中国的几次生产过剩危机

这种孕育和积累一直到了什么时候开始突出?1997年、1998年。

97年、98年那时候出现了一个说法,叫内需不足,市场疲软,这个词。然后朱镕基同志当总理刺激内需也是在这个时候,所以现在回过头去,我觉得我们不妨说97、98年就中国第一次非常轻微的生产过剩危机。但是由于那场危机程度比较轻,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住房体制改革,住房消费的拉动,这场危机就过来了,非常轻微的危机就过来了,这样99年、2000年中国经济开始复苏,01、02、03、04这一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都非常快。

但是到了2005年,2005年实际上生产过剩的苗头又出现了,我们翻看2005年前后的报纸就可以看到扩大内需的提法又多了起来,什么意思?就是说2005年实际上再回过头去看就是中国第二次生产过剩危机的苗头。但这只是个苗头晃了一下就过去了,为什么?就是2005年前后中国遇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世界上整个全球化过程加快,中国也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加入WTO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这边生产过剩问题开始复苏,中国加入快速全球化的过程,于是就在市场上碰到了谁呢?就碰到了美国。

我开玩笑的说,这时候中国和美国在市场当中相遇,就好象孤男碰上寡女,可以说两边干柴烈火,一拍即和,中国是大量的产品消费不出去,美国是要大量消费,但是生产的产品不多,美国和中国遇上之后就由于各自解决了对方的问题,活得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呢?中国这边内需一直没有扩大,但是整个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5、06、07、08上半年,经济两位数增长,这时候人们还会记得一件事情就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之初很多人担心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影响出口,但是实践当中可以看到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还是一直旺盛,所以中国这边的日子过得很好。

美国那边日子过得也相当不错,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但是消费大量增加。根据有人估计,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就是由于得到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国的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大约提高5%-10%,当一个社会消费很旺盛的时候物价就容易上升,通货膨胀率就容易上来,但是这个时候美国大量消费,物价不高,通货膨胀率非常低,所以这几年的时间,06、07、08,一直到08上半年日子可以说过得相当不错,所以有人说2005年其实这场危机应该在05年发生,但是就是因为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拖到了今天。

现在的问题就是孤男寡女当中的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的日子也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中国现在正在遭遇的问题,当然这样来说的话,他出了问题,但是我们自己想还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人家出了问题你的日子就过不下去,说明是你自己有问题。

雪上加霜,一定要分清楚哪个是雪,哪个是霜

今年"两会"期间有几个政协委员讨论这场金融危机,他们用了一个说法叫"雪上加霜",这个说法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就是"雪上加霜"让我们明白一定要分清楚哪个是"雪"哪个是"霜",不能看白茫茫一片就认为是雪,美国的金融危机这方面又下了一场霜。所以我想这是对这场危机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那么如果这样来看中国这个危机,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其实要看这场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是实际上中国的这场危机和今天引起我们这种危机的引发这种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反倒不太像,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比较像,就是那时候美国在国际门槛过不去,中国今天也是在国际这个槛过不去,这两个坎儿是同一个坎。

关于三十年代大萧条,三十年代大萧条是1929年,今天是2009年,正好八十年的时间,八十年时间关于大萧条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方面成果非常多,但是我决三十年代大萧条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直到今天没有完全说清楚,尤其是这场危机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说清楚。

为什么没有完全说清楚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人问,在这里不谦虚点说这个问题还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问,什么问题?我们不是说三十年代大萧条是生产过剩,我们不是说三十年代大萧条东西卖不出去,但是在八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去问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究竟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说过剩究竟是什么东西过剩,说东西卖不出去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卖不出去就是卖不出去,不用管什么东西卖不出去,但是我要说什么东西卖不出去更为重要。

我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一提起大萧条我们脑子里会想东西卖不出去,是生产过剩,我们脑子里很容易跳出一个形象的东西是什么呢?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到河里、倒到海里,我们脑子里就很容易跳出这个东西。所以八十年代的卖不出去的牛奶就是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符号,但是我想这个符号和象征是错的,它产生了有害的误导,这个有害的误导是什么?就是阻止了我们进一步去问究竟是什么东西过剩,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

真正卖不出去的是耐用消费品

那么可以说牛奶在三十年代大萧条当中真正卖不出去的不是牛奶,真正卖不出去的是什么?是房子、汽车、摩托车、简易冰箱、洗衣机、电话机、收音机,这些的一些东西。这样的东西卖不出去,这些东西是什么?耐用消费品,所以当时的过剩实际上主要表现为耐用消费品过剩,实质性的问题是耐用消费品过剩,我们强调这点是要看到三十年代大萧条发生的背景,经济背景究竟是什么。

我讲讲数据,我们可以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1929年大萧条发生的当年,美国汽车的年产量五百万辆,2007年中国汽车的产量是1300万辆,国内市场销售八百万辆。但是我们比美国的大,所以说从汽车的生产能力来说,现在的中国和大萧条的时候的美国差不多。再看房地产,在大萧条发生之前,1925年前后,美国每年新找的房子大约是100万套,但是到1929年每年能够销售五十万套不套,所以可以看到美国是什么样的时代,他也正在进入这个门槛。

我还可以再讲一个事情,我们可以更形象看到它的特征五。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时候美国总统是胡佛,胡佛曾经向美国选民做过许诺,你投票给我,我做了美国总统,他说保证让每个公民过上什么日子,就是每个家里锅里都煮了两只鸡,院子里停着两辆车。两只鸡是什么?柴米油盐;两辆车是什么?耐用消费品,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但是也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后面那只脚过不来,为什么后面这只脚这么重要?因为一个社会其实要从生产上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把大量房子、汽车、消费品、家用电器生产出来,但是如果一个市场能够形成广大的耐用消费品市场,使得耐用消费品消费进入大众消费阶段非常不容易。

进入耐用消费品阶段至少需要五大条件

进入这个阶段至少得需要五个条件。

第一,城市化得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当一个社会开始进入这个时代的时候得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人口得住到城市中来,如果一个社会大量生产房子、汽车,但是这个社会还是大多数人住在农村,在农村男耕女织,这个很难消费大量耐用消费品。

第二个条件要有起码的设施,很多耐用消费品使用要有基础设施作为条件,比如说汽车不能在田里跑,在马路上跑,汽车下乡也好,农用车也好,我们就看到农村的道路特别是农田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条件得有一个金融制度,得有一个金融条件,什么?就是消费信用制度,为什么呢?因为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柴米油盐有一个特点,数量多,价钱低,而且没有弹性,都是必须得吃的,饭不吃饿、肉不吃馋。房子汽车动辄百八十万,成都也好,北京也好,可能动辄一两百万,这种时候耐用消费品数量很少,代价很高,一辈子消费那么一两件就不错了,这时候就看到耐用消费品价格与收入就有矛盾,什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就是消费信用制度,可以提供按揭,可以提供分期付款,这样使得你有条件用一生的收入来购买这几件耐用消费品,所以这是第三个条件。

第四个条件,就是光有这个还不行,还得有一个东西,有一个东西能够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能够未来有一个预期。这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社会能够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五个条件,就是一个社会到了这个时候贫富差距还不能太大,如果贫富差距太大会怎么样?贫富差距太大,除了富人就是穷人,除了穷人就是富人。当社会已经开始大量生产房子汽车,但是只有少数富人能够消费的时候,一个广大的耐用消费品市场是没有办法形成的。所以一个社会要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就需要这五个条件都不好,美国当时城市化一半,基础设施很差,社会保障当时几乎没有,贫富差距非常悬殊,所以过不了这个坎,后边这只脚是始终进不来,于是形成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

我们正和80年前的美国过同一个坎

我们中国今天的情况也类似,我们已经到这样的一个阶段,房子、汽车、家用电器已经大量生产出来了,但是我们这五个方面的条件都非常不好,有的还不如美国的城市化,他当时已经是50%,我们八十年代30%不到,现在估计不到35%。所以看到我们现在所过的实际上是一个和三十年代大萧条,八十年前的时候美国正过的是一个坎,我们今天正在遭遇的问题正在经历的危机和它当时非常相似。这样的情况下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什么呢?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必须要调整社会变革,然后通过社会变革的道路拓展这个市场,我觉得这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三十年代大萧条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他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一面,但是实际上对美国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第二阶段实行社会变革,通过社会救济以及调整劳资关系,真正实现社会当中利益结构的调整,或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斯福是一个新的社会支撑一个经济时代。

大萧条之前美国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就是《巴尔扎克》等作品中看到的社会,就是人吃人,血汗工厂的社会,三十年代大萧条表明什么?表明这样一个社会转不下去,转不下去那样的一个制度和社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把大量的房子、汽车转出来,可以把这个房子、汽车、家用电器转得越来越好,性能转得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但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是什么呢?这些东西生产出来以后没有人买,没有是,所以是一点办法没有。东西生产出来卖不出去,比生产不出来还难受,为什么呢?你生产不出来其实比较好办,你招商引资就出来了,但是你大量生产出来了人家不买你有什么办法,你拿枪毙了他也没用,所以这个时候解决市场的问题比解决生产的问题还要难。罗斯福通过社会的变革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场变革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想和我们今天的会的主题同样有关系,就是社会学当中讲的市场的地理扩张和社会扩张。

应对这场危机,需要一种社会的变革

市场的地理扩张,更多的是指它向外一个扩张的过程,比如说开拓海外市场,大量的出口,这都是这个市场的地理扩张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容易被人们所了解,人们也更多的是把眼光集中到这个上面。

实际上这个市场还有一个社会扩张的问题,这个社会扩张它主要是通过优化社会当中的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当中的利益结构来实现的,它通过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一种合理的利益结构,使得这个社会能够增强产品的消费能力,这是社会扩张。

所以罗斯福新政,包括美国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什么地方,就是通过社会的变革实现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这个更具体的说它是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然后解决了劳动者收入问题,最后形成了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是什么?就是耐用消费品市场,然后它不但收入提高了一大截,再一个社会保障,这样才使得这个社会一个广泛的耐用消费品是开始形成,是通过这个方式解决了耐用消费品社会扩张的问题。

但是我们今天中国面临的是同样的事情,我们今天经历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不能把今天遭遇的问题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偶然性的事件,甚至不能简单看成几年就可以过去插曲,这次危机对我们提出一个根本的挑战,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东西遇到了问题,什么地方遇到了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社会当中的利益关系,优化社会结构,创造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种种经济和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条件,我觉得是我们应对这场危机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几项的财政的或者是经济的增长,它需要一种社会的变革。

进入 孙立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危机   社会改革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6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