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福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难题与破解对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76 次 更新时间:2024-05-21 20:43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陆福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百年征程的历史夙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路。当前,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破解乡村难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待解难题在乡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注定了乡村现代化的滞后性。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认清中国乡村的滞后现状,勇于和善于面对乡村存在的各种待解难题。

一是农业农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当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化水平并不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制约,农业农村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同时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难点。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体量大发展进程缓慢,成为与工业与城市现代化相对落后的部分,是整个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不齐的短板。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水平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工业和城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的短腿,补不齐短板,拉不长短腿,中国式现代化就会整体被拖累。可以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代不现代,关键在乡村和农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的短板。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要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格局,而且农业农村在发展速度上要快于工业和城市,要实现赶超和新的飞跃。

二是农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巨大人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巨大的人口难题是农民。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同盟军和主要力量,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束缚和中国农业资源与技术的限制,农民人口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并不高,严重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水平。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也就是说,按14亿人口计算,我国的农村居民还有6.44亿,加上29251万被统计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实际上还有近9亿农民,中国式现代化14亿人口规模中,农民还占大多数。农民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现代化那么简单,而且要实现物质和精神协同富裕的现代化,这需要农民实现主体能力和主体意识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的现实难题。尽管当前许多城郊农民和发达地区的农民物质现代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民精神意识和发展能力要达到现代化水平,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3.建设农业强国遭遇乡村资源不足制约。我国农业平均资源不多,农业强国需要强大的农业资源支撑,处理好农业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一个现实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农业强国是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不仅农业要强,而且要承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任。中国乡村一方面要建设农业强国,确保14亿张嘴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必然极大限度开发利用有限的现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如何处理好农业强国建设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平衡问题,更是考验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难题。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源动力在乡村

中国农民为我国现代化不仅打江山流血献身,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汗出力,贡献智慧,这是历史证明的事实。因此,中国农民仍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1.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源依托。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资源依托,一切现代化都要有乡村提供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城市化不仅要推进2亿多农民工融入城镇,还要加快推进6亿多农民的就地就近城镇化,乡村不仅要为城镇化提供物质保障基础,而且要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提供广大的空间,农民也将成为城镇市民的新源泉,农民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主体力量。

2.乡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蓝海。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刻不容缓。当前,我国乡村人口众多,传统乡村重储蓄轻消费导致乡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促进乡村消费是当前国内大循环开发的蓝海。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农民市民化的加速,乡村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不断转型,乡村消费发展将有一个新的增长点,也将带动我国整体消费的繁荣,这是我国形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点。

3.乡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障。生态问题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是整个国家生态涵养的生态资源保障,如何加快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关键是处理好乡村生态的发展与保护问题。当前,乡村生态还存在诸多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机制也有待继续创新。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涵养,实现现代化的绿色发展理念,最大的希望和最大的保障在乡村。

4.乡村是物质和精神现代化的文化源泉。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中国精神支撑,需要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弘扬保护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要求,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需求。因此,中国是现代必须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金矿,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而其重点任务也在乡村。

三、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好乡村优先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在乡村,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发展,唯有乡村优先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否则,乡村永远是中国现代化的短板。为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好乡村优先发展之路。

1.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化优先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只有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速度快于其他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赶上其他现代化的步伐并齐头并进。因此,要切实贯彻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战略,推进国家发展整体向农业农村倾斜,支持农业农村加速全面高质量发展,为其他现代化提供物质支撑和力量保障,补齐乡村现代化的短板。

2.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农民不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整个现代化的重要资源,要把农民数量多的劣势打造成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资源优势,是化解农民现代化难题的战略举措。为此,要着力提高农民现代化的素质和能力,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支撑。要整合各种农民培训资源,注重培训实效,加大农民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快速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和素养,增强农民的现代化发展能力。以培育一批农民现代化带头人为重点,加大现有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和科学技术培训,充分激发农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优势。

3.构建县域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新机制。我国一直在寻求是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城乡融合之路,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乡村发展体量巨大的现实证明,我国大中型城市的融合发展力量供给不足,需要建立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为此,要扭转农民城镇化过度依赖大城市的局面,开辟以县城为核心的农民城镇化新赛道,构建县域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新机制。要着力以县域的县城为核心,提升县城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县域工业带动乡村产业和就业,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县域内生动力。进而带动一批小城镇发展提高容纳力,引领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就近非农就业,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和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成功率。

4.强化乡村土地改革形成县域发展新活力。改革是我国办成大事难事的法宝,县域城乡改革的突破才能孕育新的发展活力。纵观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是从农村土地突破的。要以乡村土地改革为抓手,强化产权与要素赋能,增加农民的有效资产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村沉睡的资产变成生财的资本,为农民创业增收和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

5.以农民为中心激发乡村现代化主体活力。农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奋斗的追随者、奉献者,作为我国广大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主体。以农民为中心的关键是要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积极性,让农民衷心拥护党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积极参与并为现代化贡献力量。当前,有些地方在乡村振兴中还没有把农民完全发动起来,农民还存在“靠着墙壁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的等靠要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人口是农民,最大难题在乡村,只有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农民的人口难题变成乡村振兴的主体优势,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有蓬勃的主体力量支撑。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此文系作者在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强国战略研讨会”的发言;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2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61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