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扎西 罗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的建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38 次 更新时间:2024-03-14 00:21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竺古道  

次旦扎西   罗勇  

摘要:唐竺古道是指唐朝时期由唐都长安经吐蕃至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由唐蕃、蕃尼古道等构成。唐竺古道产生的背景及相关史实,不仅说明大唐长安经吐蕃,由吉隆出境,前往南亚国际大通道的畅通,而且见证了唐朝可以向吐蕃借道借兵的史实,展现的是在大唐王朝的主导下,周边各民族自动融入交往交流交融进程的历史记忆。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其线路走向与当年唐蕃古道大致相同。2014年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开通。根据国家的规划,日喀则至吉隆的铁路也将开工建设。也就是说,历经1300多年后,唐竺古道将以铁路为纽带再次重现。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唐竺古道开通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相关史实梳理,提出应继续做好“唐竺古道”号旅游列车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中国“唐竺古道”国际旅游联盟的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唐竺古道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廊道,将其建设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产品,推动“唐竺古道”廊道整体申遗。

关键词:唐竺古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多元一体 文化旅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指 “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论述,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的历史”这一核心要素。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西藏,如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还强调“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旅游业既是窗口行业,又是西藏的主导产业,在完成二者的结合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其中“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西藏文物考察队在今吉隆县境内发现了“大唐天竺使之铭”的摩崖石刻,碑文显示公元658年大唐御使王玄策出使印度,途经此处勒石纪功的历史,反映了唐蕃友好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史实。2017年以来,西藏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推出“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开通西安至日喀则的“唐竺古道”号旅游列车,不断挖掘、整理、宣传以“大唐天竺使之铭”为载体的“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内涵,推动了西藏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成功案例,在促进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的实践路径。笔者拟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唐竺古道开通的历史背景、经过、“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现状及未来建设构想等作扼要阐述。

一、唐竺古道开通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与印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在唐代两大文明古国往来密切,据目前已有资料显示,大唐与天竺间的官方正式往来与玄奘西行关系密切。玄奘,指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据记载,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向朝廷陈表,誓愿西行求法,可惜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孤身“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越阻涉险,历尽艰难,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初在那烂陁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天竺。贞观十七年(643),玄奘正式东归,经由我国新疆南路的于阗、楼兰等地而回国,贞观十九年(645)春正月回到长安。这一西行求法的壮举,前后往返共历十七年,徒步行程五万余里,赍归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之外,其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在天竺期间曾向戒日王推介大唐的贞观盛世。戒日王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从大唐国来,请求佛法。”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敛……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戒日王曰:“盛矣哉!彼土群生,福感圣主!”

戒日王即“国王尸罗逸多”,《大唐西域记》载:“今王本吠奢种也,字曷利沙伐弹那(唐言喜增),君临有土,二世三王”“…于是受教而退,即袭王位,自称曰王子,号尸罗阿迭多(唐言戒日)…于六年中,臣五印度…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曷利沙伐弹那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喜增,即位后号尸罗阿迭多(也作尸罗逸多),意译为戒日,所以称为戒日王。历史上,戒日王统治的时期与大唐贞观之治的时代相当。

玄奘西行的推介,加上当时两个不同地区的统治者均有交流互鉴的愿望,于是才有公元641年戒日王派使前往长安的举动。对此相关学术研究众多,如冯承钧在《王玄策事辑》中认为,“先是玄奘至摩伽陀国,国王尸罗逸多在贞观十五年(六四一)遣使上书中国。”《玄奘的旅行对大唐帝国繁荣的贡献》一文指出,“玄奘的天竺之行意义深远,影响着大唐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国与印度:开卷读梵华,南下看丝路》则作了更高评价,认为“玄奘之行,直接促成了戒日王遣使来唐,以及唐太宗遣使回访,成为连接中国与印度的一座桥梁。仅太宗一朝,中印官方和民间交流就盛况空前,如罽宾遣使献名马,太宗报以绘彩;乌荼王达摩因陁诃斯遣使献龙脑香,朝廷修书表示感谢;擅长音乐、截舌、抽肠、走绳、续断之类杂戏的婆罗门来唐表演等等。中印的音乐舞蹈交流也在此时进入黄金时代,产生了《霓裳羽衣》这样影响深远的作品,是中印乐舞艺术融合的典范。”公元641年,尸罗逸多遣使上书中国后,“唐太宗命梁怀璥持节抚慰。尸罗逸多复遣使者随入朝。太宗又命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送其使还国。”一来二往中,大唐与天竺交流不断,与此有关的史实记载颇多,在此不赘述。正是大唐与天竺间频繁的往来,促成了从唐都长安经吐蕃至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开通与繁荣。

二、唐竺古道开通经过及相关史实

唐代,从中原内地到天竺的道路有多条,比如经新疆的称为天山道;经四川、云南、缅甸的称为蜀身毒道;还有经海上到达的称为海路。本文所指的唐竺古道,是由唐都长安出发,经青藏高原由吉隆出境南亚的这条道路,是“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的统称。前面笔者就唐竺古道开通的历史背景作了相应的交待,那么,这条道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有哪些相关史实记载呢?

(一)唐竺古道开通的时间及走向

“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的开通,与吐蕃与唐朝和尼婆罗的交往有关。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任吐蕃三十二代赞普,并逐渐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之后出于巩固王权的需要,他开始加强向唐王朝的学习。《松赞干布传》记载,公元634年,松赞干布18岁。吐蕃已经是中国西部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而此时的唐朝经济和文化极为发达,是世界范围的一座高峰。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汉族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于他在629年击败了当时异常凶悍强暴,不断蹂躏亚洲东部各族的东突厥,声威远播,为周边各族所共同推尊,得到“天可汗”的称号。《新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龟兹王伐叠卒,弟诃黎布失毕立,浸失臣礼,侵渔邻国。上怒,戊寅,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击之,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从这段记录,我们看到当时周边民族已承认唐帝国的宗主国地位。

634年,松赞干布便开始遣使入唐,这是汉藏关系见于史籍记载的开始。“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遣使至唐‘朝贡’。唐太宗命行人冯德遐前往回访。”这是唐蕃交往最早的记载,冯德遐作为唐朝的官方使者,他所经行的路线应是早期的唐蕃古道雏形。之后,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进一步完善和畅通,“随同公主入吐蕃的汉族工匠也和松赞干布一道先到逻些(今天的拉萨),在路上,他们指导并和吐蕃人民一道平治道路,建筑汉式房屋,设立驿站。从此,吐蕃和唐朝之间道路畅通,使臣往来更为方便。”

而吐蕃与尼婆罗的交往,有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公元639年迎娶赤尊公主。关于“尼婆罗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尼波罗为梵文的音译,又作泥婆罗、尼八剌等,在今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近代有王,号鸯输伐摩,唐言光胄。” 鸯输伐摩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光胄,本为栗呫婆王朝湿婆提婆王的臣子,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塔库里王朝。松赞干布所娶的尼婆罗赤尊公主正是鸯输伐摩之女。松赞干布在迎娶赤尊公主的过程中,发现“道路狭窄,难以通行”,于是“特意动员庞大的人力在现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吉隆一带开凿出了山路,这也就是由中原经吐蕃再经尼婆罗而至印度的通路的南路段。这大概是在西元639年左右发生的事情。”

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的记载中,从唐代长安或洛阳,经过今西藏、尼泊尔到印度的道路,称为吐蕃尼婆罗道。“一般认为,吐蕃尼婆罗道的开通,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尼婆罗赤尊公主联姻,又与唐宗室文成公主联姻的结果。前者导致了从尼国加德满都到西藏拉萨道路的开通,时间在公元639年;后者导致了从拉萨到内地(长安)道路的开通,时间是贞观十五年(641)。”由此可见,唐竺古道正式开通的时间应在唐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

关于唐竺古道的走向,《释迦方志》(卷上)记载比较详细:“自汉至唐往印度者,其道众多,未可言尽。如后所记,且依大唐往年使者,则有三道。依道所经,具覩遗迹,即而序之。其东道者从河州(唐时治枹罕,今甘肃临夏北)西北度大河(按即黄河),上曼天岭,减四百里至鄯州(唐治乐都城,今青海乐都县)。又减百里,至鄯城镇(今西宁),古州地也。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是隋互市地也。(按承风戍即承风堡,在河源军附近,属鄯城县)。又减二百里至清海(即今青海湖)。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地南至吐谷浑衙帐。又西南至国界名白兰羌,北界至积鱼城,西北至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毗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又西南至小羊同国。又西南度呾苍去关(“去”字应作“法”),吐蕃南界也。东少南度末上加三鼻关,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婆罗国。”1990年,西藏文物考古队在今吉隆县境内发现了“大唐天竺使之铭”,不仅印证了“唐竺古道”的存在,而且补证了吐蕃尼婆罗道南段走向、出山口位置等若干史实。

(二)与唐竺古道相关的史实

唐竺古道开通后,与之相关的史实,笔者作了梳理:

1.唐使向吐蕃借道的史实。有明确记载的唐朝官方使者途经唐竺古道的时间是公元643年。“先是玄奘至摩伽陀国,国王尸罗逸多在贞观十五年(641)遣使上书中国,唐太宗命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复遣使者随入朝。太宗又命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送其使者还国。是王玄策之第一次奉使。奉使的年月是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同年十二月到摩伽陀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的《列国志》大型丛书之一《尼泊尔》中明确指出,“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就是通过吉隆抵达尼泊尔的。”从“奉使的年月是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同年十二月到摩伽陀国”的记载,我们可以确知从唐都长安出发经青藏高原到中天竺只需要9个月时间。

2.唐使向吐蕃借兵的史实。《新唐书》载:“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大破之。……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徵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泊国遣七千余骑赴之……”讲的是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大唐使节王玄策出使天竺遭抢劫,大部分随从被杀。王玄策经唐竺古道只身逃往吐蕃,请松赞干布发兵相助。松赞干布借给王玄策骑兵1200人,尼泊尔派兵7000人,由王玄策指挥,平息了中天竺叛乱,并将贼首押解至长安。

3.“大唐天竺使之铭”石刻。该石刻位于吉隆县城以北约4.5公里处的阿瓦甲英山咀,系在崖壁上镌刻的唐代汉文摩崖碑铭,其下端已损毁残缺。碑铭正中额题为篆书阳文一行7字“大唐天竺使之铭”,碑文正文为阴刻楷书,共24行,残存约200余字,字间阴刻细线方格,每字约2厘米见方,书法遒劲有力,镌刻工艺纯熟,内容记载了唐显庆年间我国著名外交家王玄策通过吉隆出山口取道尼婆罗去往北印度的事迹,是研究唐蕃交通的重要石刻文字材料。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见证求法僧人途此道。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载,僧人玄照“到吐蕃,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路次泥婆罗国,蒙国王发遣,送至吐蕃,重见文成公主,深致礼遇,资给归唐。”即公元650年,唐朝僧人玄照前往天竺,到吐蕃,文成公主送其往北天竺。《松赞干布传》也载,“由于松赞干布保护佛教,逻些道成了唐朝和天竺间一条畅通的道路,松赞干布在迎娶尼婆罗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曾修治道路,安设驿站,这就给商旅往来提供很大的便利。由唐朝直到尼婆罗,松赞干布的兵力虽不足以使盗匪敛迹,但吐蕃人对佛教徒友善的态度,热情而慷慨的接待和布施,使一些贫穷而有志钻研佛学的汉族僧人得以只身赴印度完成学业,有助于汉藏亲密关系的增进。”

唐竺古道开通后,极大地促进了唐蕃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据记载,文成公主在世期间,唐使入蕃,公主遣人于一千四百九十里的鹘莽驿迎劳,赞普遣人于八百里外的突录济驿慰劳,宰相则遣人于五百五十里外的农歌驿迎候。据统计,634-846年间,唐蕃之间使臣往来近200次,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平均8个月有一次使臣往来。包括通好、联姻、朝贺、赠礼、请和、吊祭等。“其中如贞观二十三年、天宝十三载,贞元三年(787)、长庆二年(823),皆一年之内唐使入蕃二次,而建中四年则遣使三次,贞观二十三年、万岁通天七年、开元八年、大历九年(774)、贞元二十年(804)、开成二年(837),一年之内吐蕃使臣来唐二次;开元十八年(730)、宝应元年(762)、长庆四年(824),皆一年之内吐蕃来唐三次,长庆元年则达四次。”正是这些频繁密切的往来,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产物。

“唐竺古道”一端连着唐都长安,一端连着古天竺印度,是一条跨越青藏高原、由中原内地通往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所展现的是在大唐王朝的主导下,周边各民族自动融入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的历史记忆:

一是突出唐王朝与西藏地方的特殊关系。唐竺古道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开创的,吐蕃和唐朝的关系在松赞干布时期也最为亲密,因为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相助下大力效法唐朝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无论人力物力都需要唐朝的帮助,吐蕃和唐朝极为和睦,甚至连边境上最小的纠纷也没发生一次 。通过唐竺古道,吐蕃和唐朝来往频繁。《旧唐书》载:“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作金鹅奉献。”在表文中,松赞干布申言自己是唐太宗的子婿,吐蕃和唐朝的关系比其他各族和唐朝的关系更为亲密。随同表文,吐蕃赠送唐朝一只高七尺,可以盛酒三斛的金鹅,——“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全唐文——弃宗弄赞贺平辽东表》)。公元649年,唐太宗死,高宗即位。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新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三,十月,上以吐蕃赞普弄赞为附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赞普致书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按照唐朝的制度,把国内少数民族地区改为羁縻郡或州,即表示这些地方已经在大唐的版图之内;受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已经是唐朝皇帝的臣属。松赞干布多年以来向唐朝上表,都以臣礼自居,在他深入接触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后,对唐朝更为仰慕,以得唐朝的官号为荣。松赞干布以后,这种关系虽然并未继续,意义仍然重大。它说明吐蕃人民很早便有和汉族人民组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的愿望。在往返的信件中经常提到两族“已和同为一家”,“虽云两国,实若一家”。

二是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联系,使之结成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由于政治上和唐朝的关系加深,道路畅通,使团来往不绝,吐蕃和唐朝的贸易发展更为巨大。吐蕃使臣往往负有替王室采办生活用品的任务,他们自己也经营商业。此外,吐蕃常有大队商人到汉族地区贸易,这种互通有无的商业活动频繁进行,便利了吐蕃的土特产畅销,日用必需品也得到补充,经济大为活跃,生活也日益丰富。据《松赞干布传》记载,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曾发生一次特别大的瘟疫,羊马成批地死亡,物价腾踊,如盐价即较平日贵六倍之多,但由于大力开展了和唐朝的贸易,大量汉族地区商品运输到吐蕃,吐蕃得以顺利地度过特大灾荒,很快又出现“牛羊蕃息,蹊径皆满”的繁荣气象。

由此可知,唐竺古道不仅架起了祖国内地与西藏高原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将唐朝京都长安通过今天甘肃、青海两省与吐蕃都城逻些相联系,沟通了中原与西北、西南地区之间的往来,同时在中西交通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它将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等国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新的交通路线,明显缩短了中原至中亚、南亚各国的行程。

三、“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思考

就国际视角而言,“唐竺古道”连接着中、尼、印三国,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内而言,“唐竺古道”是跨越四省区的民族融合走廊。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潜力巨大。

(一)要继续做好“唐竺古道”号旅游品牌列车推广。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其线路走向与当年唐蕃古道大致相同,是祖国内地通往青藏高原腹心的第一条铁路,极大改进了进藏交通,带来了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2014年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开通。根据国家的规划,日喀则至吉隆的铁路也将开工建设。也就是说,历经1300多年后,唐竺古道将以铁路为纽带再次重现。2017年,西藏自治区旅游主管部门与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旅游+铁路”复合产品,打造了“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廊道。2021年拉萨至兰州的列车延伸至西安南方案落地。从此,“唐竺古道”号旅游列车途经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四省区,连接拉萨、西宁、兰州、西安四个省会中心城市和那曲、格尔木、德令哈、定西、陇西、天水、宝鸡、咸阳8个地级市。“唐竺古道”号旅游品牌列车的开通有力地推动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为此,应充分发挥中国“唐竺古道”国际旅游联盟作用,充分挖掘唐竺古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高原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继续深化西藏与沿线省区的战略合作,将“唐竺古道”打造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廊道。

1.固化列车品牌冠名。拉萨至西安南Z918/5 Z916/7次、拉萨至日喀则Z8801/2、Z8803/4次列车已冠名为“唐竺古道”号品牌列车。但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希望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使“唐竺古道”号品牌列车得以长久保留,成为“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助推器。

2.加大列车车载媒介宣传。建议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在设有电子屏的列车车厢滚动播放品牌列车名称,在运行途经主要大站(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期间利用列车广播播放品牌列车介绍及西藏旅游宣传广播词,进一步提升“唐竺古道”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3.强化车内宣传。西藏旅游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唐竺古道”历史文化宣传品的研究开发,在“唐竺古道”号品牌列车书报架、软卧车厢包房内,陈列与“唐竺古道”号列车品牌相适应的文创产品和宣传品。另外,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还应不断加强对“唐竺古道”号列车乘务人员形象气质、业务素质、服务礼仪等培训,提高品牌列车服务质量,展现该品牌列车独有的内涵与形象。

(二)继续发挥中国“唐竺古道”国际旅游联盟作用,挖掘“唐竺古道”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唐竺古道”品牌影响力,推动“唐竺古道”廊道整体申遗。

唐竺古道是公元7世纪初,由于吐蕃的崛起并自觉融入中华文化圈而形成的一条由祖国内地经青藏高原抵达印度的国际大通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在开通“唐竺古道”号旅游列车的同时,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唐竺古道”品牌推广与建设。2018年,西藏自治区联合青海、甘肃、陕西省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唐竺古道”国际旅游联盟。2018年7月,西藏联合青海、甘肃、陕西三省区文旅厅代表,在拉萨召开中国“唐竺古道”国际旅游联盟首届年会。2019年,中国“唐竺古道”国际旅游联盟第二届年会在西安举行并启动重走唐蕃古道项目活动。建议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联合四省区相关部门,推动以“唐竺古道”冠名的文化旅游廊道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文化旅游品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极为重要,一是共同的历史记忆,二是现实的载体支撑。“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就具备了这样的价值内涵。相信通过“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与研究,能起到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从而推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原文发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5期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竺古道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89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