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 张建华 罗勇 李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0 次 更新时间:2015-03-25 17:08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工业结构   优化升级  

张培刚 (进入专栏)   张建华   罗勇   李博  


【内容提要】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实际也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必须提高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探寻一个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和基本国情的工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建立一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新路径。本文构建了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循此框架提出了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并设计了13个子研究内容。最后,指出了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创新及特色之处。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新起点[1]。调整工业结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保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2]。一国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既要解决资源配置的平衡问题,更要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换言之,既要实现结构合理化,又要不断高度化。

从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来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以实现自身合理化,并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由此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最主要的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以"加强轻工业"为重点的结构调整。第二次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结构调整。这两次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都是以"补短"(即弥补短线产业、克服供应短缺)为目标,主要任务是克服产业"瓶颈"或填补产业"空白",其实质是一种以"宏观平衡"为导向的调整。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性调整就是要使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体上、全局上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的"补短",而是要使产业结构在内容上、组织上、技术上、效益上都有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说,"九五"、"十五"以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迈上18万亿元的大台阶,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仅次于美日德)[4];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且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三,制造业的结构还是以组装加工为主;第四,出口产业结构是以加工贸易和轻纺产业为主,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与此同时,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积累了日益凸现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高度化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剧等。在当前工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企业规模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过分依赖进口,自主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工业发展中单位能耗较高、环境破坏问题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与现行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低度化相关联的。它们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阻碍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在于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们认为,选择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必须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充分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因素。从国内国际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既存在上述的问题和挑战,也有一些机遇并存。例如: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内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必将对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巨大推动力;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使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等等。因此,我们的战略是:加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附加价值高、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5]。可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因此,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关系到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如前所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中国经济要想由大变强,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工业现代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二,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是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即使在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要缓解和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工业体系和工业部门实现从以消耗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能否惠及全体民众,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按照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要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考虑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从理论上讲,研究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尚需一些新的探索。在这里,我们需要探寻一个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结构转型并存)和基本国情(人口多,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厚重,区域差异大等)的工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需要建立一个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新路径,需要在理论的高度上探寻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原理和方式,需要提供一套可靠可行的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亟需突破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的总体框架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方面的内容(如图1)。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就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直接推动力[6]。创新必然带来技术进步,导致一些产业(主导产业)高速扩张,而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就使得产业结构迈向更高的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理解。微观即是企业层面,包括产品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四个方面。宏观则是产业层面,其合理化又体现在结构比例协调、结构有序变动、资源效率提高和产业布局合理四个方面。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图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框架图

如图1中椭圆所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居于椭圆外围的则是当前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或者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六大问题。即:提高科技含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放经济协调发展。图1清晰地揭示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和路径,这也是我们展开具体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整体框架。

三、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遵循以上逻辑框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在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工业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目前工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方向和判断标准。

2.着重分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动结构升级中所起的作用,弄清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深层机制问题。

3.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调整产业结构比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调整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提供可行性意见。

4.解决如何利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导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研究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等问题。

5.研究三次产业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和开放经济发展协调与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解决如何处理好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三大协调关系的问题。

6.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效监测机制,使其能够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不断修改政策引导方向,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1.理论基础部分。工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和路径;创新作用于工业结构的传导机制;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测度标准;工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标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测体系。

2.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建立长效监测机制。依托理论基础部分所建立的评测体系,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工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现状并进行测度,以期做出客观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长效监测机制,进行跟踪观察,并开展长期研究。

3.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导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三大导向进行研究。这三大导向是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朝着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朝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朝着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

4.分别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对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展开具体研究。企业层面的研究重点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产业层面的研究重点在于结构比例、结构变动、资源效率和产业布局。在具体分析各调整对象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各自调整优化的方向和目标,重点在于分析实现目标的机制和途径,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

5.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三大协调关系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协调好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如何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协调好国内工业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关系。

6.综合以上分析,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下,建立一个"分析诊断--制度与政策调整--实施评价--再分析诊断--制度与政策再调整"的政策支持循环体系。

四、子研究内容设计

根据第二部分的总体框架,我们设计了13个子研究课题。

1.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理论研究。分析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界定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和外延;探讨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和方向;重点研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着重分析自主创新在推动结构升级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及其作用;制定全面衡量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判断标准,建立一套测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多维度动态指标体系。

2.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现状分析及监测机制研究。估算出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变动和现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工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工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一套有关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状况的监测预警机制;运用监测评价机制,测算全国和各地区主要工业行业发展动态。

3.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研究。研究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不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技术选择路径;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发展和健全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体系如何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较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应,突出对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比较分析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4.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探讨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分析知识经济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研究如何通过促进信息产业本身发展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机制与途径;研究信息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如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规律、经验教训;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机制、路径。

5.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下,研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在能耗硬约束下,研究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产业关联及其对能源价格体制、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探索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并对一些高能耗行业(如重化工业)的结构升级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进行实证分析;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点,探讨生态产业链的建立与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

6.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协调发展研究。人力资源结构变化与工业结构升级动态研究;人力资源结构与工业结构升级预警机制研究;区域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战略研究;分析人力资源流动性约束与工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解决人力资源二元结构特征。

7.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国内外需求、分工发展两个层面探讨产品结构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发达国家消费理念变化给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带来的影响及如何以此为契机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分析出口产品结构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现状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探索进入国际产品价值链高端的路径和手段;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的制度安排。

8.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研究企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制度安排;分析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战略联盟、跨国公司等以发展为支撑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企业数字化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与工业结构升级。

9.关于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研究开发区中的主导产业形成问题、产业链发展问题,及其对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并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估;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研究如何解决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政府政策在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式的、具有梯度效应和差异化的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动态分析系统。

10.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工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分析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和相互影响,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与工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影响带动作用和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选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并予以借鉴。探讨产业融合及其与关于结构优化升级问题。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不同经济板块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不同标准,确立各经济板块工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工业发展的不同思路;不同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分析;不同经济板块主导产业群的确立;如何协调不同区域的工业发展,防止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对策。

12.开放经济条件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中如何嵌入世界价值链,以全球视角和WTO成员国角度关注工业结构升级、产业安全。分析对外贸易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不同的分工思想决定的工业结构选择战略;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贸易战略与工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分别分析成熟技术或成熟产业、高科技领域国际资本和国际技术转移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机制;分析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和工业转移等FDI新趋势,以揭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挑战;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及发展中国家海外R&D投资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在开放条件下,产业政策作用的空间、政府介入的标准。

13.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和政策支持。分析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变动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比较分析国际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各国相关政策的类型、作用和实际效果;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如何通过监测评价机制的实施,来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大框架以外,建立一个"分析诊断-政策调整-再分析诊断-再政策调整"的政策支持循环体系。

五、重点及难点问题

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如下。

1.自主开发能力弱和知识产权瓶颈,使我国产业发展日益受到制约。这严重地削弱了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如何充分发挥创新作用于工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2.经济快速增长与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日渐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走循环经济之路。如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实处,探索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道路,从制度和操作上保证循环经济理念的实施。

3.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状况仍未明显改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如何从企业层面优化其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并将其上升到产业层面,促进产业内部结构比例协调、分布合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向其他产业渗透,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除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发展之外,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如下。

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定位,应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技术含量要高、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节约使用、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开放经济协调发展等。换言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兼顾多重目标。事实上,这些多重目标要有效结合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无论在理论论证上还是最优政策设计上,都是有相当难度的。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第一,在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时如何缓解就业压力;第二,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地域差异上的"二元结构①",又要能以结构调整为契机,来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第三,引进外资的目的在于"以市场换技术",但过于依赖外资难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六、预期创新及特色

研究的预期创新有如下四个方面。

1.建立中国化的评测体系与长效监测机制。试图全面系统地把握新型工业化内在本质,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测体系(包括工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的测度标准,各经济板块以及全国整体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长效监测机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2.建立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探寻依靠自主创新的新路径。建立一个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结构转型并存)和基本国情(人口多、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区域差异大等)的工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探寻一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新路径。

3.结合"主体功能区"② 的思想,建立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系统。试图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式的、具有梯度效应和差异化的产业布局调整动态分析系统。该系统由一套影响产业布局变动的动态指标组成,能够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不断修正政策导向。

4.以全球化的视角来考虑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将中国纳入到世界分工体系,研究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中如何嵌入世界价值链,如何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促进我国工业化结构优化升级。

研究的主要特色体现为三个方面。

1.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研究主线,同时将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就业、区域差距问题)纳入研究体系,试图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促进其它问题的解决。紧扣重大现实问题,开放式的研究框架,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

2.本课题研究中大部分子课题均选取代表性行业和典型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具体考察。特别是试图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真正融入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探索符合循环经济思想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寓理论于实例分析之中。两者有机结合,亦是本课题的又一特色。

3.大量运用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注重比较不同国家工业化经验,对比分析中国现阶段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律途径;运用具体指标刻画和监测工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使分析决策具有更科学的依据。

七、结语

我们试图在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定位,建立测度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工业结构进行监测、评判;探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三大导向、产业与企业层面的结构调整、三大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监测机制,结合行业测评,提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应该说,该项研究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大课题,涉及很多领域。很多研究内容是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而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些研究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有勇气也有信心克服难关,将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展示在读者面前。

注释:

① 这里是借用"二元经济结构"的说法,来代指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巨大差异。

②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这种分类,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6&ZD03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5-0655)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1-154.

[2] 吕政.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1).

[3]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91-519.

[4] 张艳.世行:中国GDP全球排名第四 人均GDP第128位[N].京华时报,2006-07-05.

[5] 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6/content-4309517-4.htm,2006-03-16.

[6] 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修订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5-64.

进入 张培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工业结构   优化升级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65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武汉)2007年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