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穆 马文武: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45 次 更新时间:2024-03-12 21:48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蒋永穆   马文武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一个全新术语——“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并做了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是指导我国生产力变革跃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当前,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需要在理论上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以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

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必须从理论层面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含义,深刻认识其形成机理。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存在的,体现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质”的突变,对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变量,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或者说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生产力在发展周期性更替、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低水平“代级”向高水平“代级”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其内在机理可由如下两种过程来阐释。

第一,动力技术的创新发展带来生产力要素的发展变化,促成整个生产力水平的“代级”上升。在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丰富,均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中,作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标志,生产工具的效率高低在生产力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其他生产力要素的发展变化。动力技术是决定生产工具效率的核心要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几次生产力变革都是由生产工具变革引发的。从“水推磨”的自然动力生产工具,到以燃料为基础的蒸汽动力生产工具,再到以电力为基础的电气动力生产工具,动力技术的每一次颠覆性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工具的革命性改进,从而引发整个生产力系统的重塑。因此,动力科技的创新发展直接决定了生产工具的效率水平,并进一步影响生产力其他要素的贡献,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赋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的创新性重组,带来生产力水平的革命性提升。生产力要素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技术水平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进而释放不同的生产力。在微观层面,新的赋能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新的组合,促成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等发生变革,孕育新兴企业,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在中观层面,新的赋能技术会带来产业要素资源变化、产业聚集程度变化、产业空间距离变化、产业体系结构变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整个产业生产率的提升。在制度层面,新的赋能技术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市场运作、企业运行等方面全面赋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制度效能,实现对生产资料的有效调节、对劳动产品的有效分配、对市场行为的有效规范,从而不断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能源技术不断创新,数字赋能技术不断发展,二者效应叠加使传统生产力以周期更短、跃迁速度更快的特点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坚持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驱动”

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结合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人才效应发挥、产业变革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驱动”,更快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动力。无论是动力技术创新发展引发,还是赋能技术创新发展推动,关键在于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第一,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多个方面,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显要。因此,要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效能,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双轮驱动”。第二,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按照“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要求,继续推进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第三,聚焦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积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更大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看,劳动者是最积极的因素,在生产力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人才作为高能力劳动者的代表,其本身就是生产力的直接要素,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最深层。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源头是人才的竞争。第一,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第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三,加强政策和环境引才聚才力度。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配套相关政策体系,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营造敬才爱才良好氛围。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是实现人才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终落脚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做到分类施策、重点发力。第一,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骨干性、支撑性作用。因此,要保持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大科技创新和应用,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巩固其支柱性地位。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科技研究和运用的重要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积极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第三,未来产业是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长远产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因此,要围绕若干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成长计划,抢占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特别是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深远影响,无疑成为未来产业聚焦的重点方向。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84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