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和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72 次 更新时间:2024-04-23 00:15

进入专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高培勇 (进入专栏)  

 

摘要:学深悟透、自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必须讲究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既要坚持循着实践变化的脚步,从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上全面系统学习;又要抓住其最重要最主要内容,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深入思考学习;还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追踪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最新科学论断、最新战略部署及时跟进学习;更要坚持学用结合,带着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实际学习,不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经济恢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论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当下经济工作,必须学深悟透、自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

学深悟透、自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一个异常重要且十分关键的前提,就是多措并举抓好学习。为此,恰当把握好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和路径,坚持循着实践变化的脚步全面系统学、抓住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深入思考学、秉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时跟进学、带着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实际学,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一、情景回溯:循着实践变化的脚步全面系统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同时,将其放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深入领会,放到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深入把握。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调整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了如下系统梳理: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201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2013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把国家确定的调控目标作为各地经济增长的底线,更不要相互攀比甚至层层加码,要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三)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

2013年7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调整。

(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新常态”概念。

2014年12月9日,也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市场作用作了全新定位。

(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这个观点,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

(七)坚持新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8年12月1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新要求,强调这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

(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十)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以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

2015年5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们搞开放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

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八个方面列举了十六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

2019年1月21日,在专门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要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对美经贸斗争、科技、社会、对外工作、党自身等八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轨迹,从情景回溯中可以发现,上述十三个方面,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为我们全面系统把握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提供了基本线索。

这启示我们,循着实践变化的脚步,从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上全面系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把握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二、牵“牛鼻子”:抓住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深入思考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是新发展理念。

2017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首次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概念的同时,做出了如下表述: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同时,注重牵“牛鼻子”——以学习新发展理念为主线、从学习新发展理念入手。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研究发展、以发展为主题的思想体系

新发展理念被放置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如此重要位置,首先源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是这样,对于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中国,这个大逻辑并未改变。只有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才能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为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提供更为坚强的物质支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从《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的篇章结构设计可以清晰看到,除了总论和结束语之外,在构成其基本内容的13章中,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而展开的: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的方法论。

可以说,习近平经济思想就是研究发展、以发展为主题的思想体系,“经济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关键词。

(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新发展理念被放置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如此重要位置,还源于发展理念对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作为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必须有一个管总的要求,做到方向一致、标准统一。发展理念就是这样一个管总的要求。作为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发展理念不仅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而且要阐明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作为统领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发展理念不仅要为未来发展图景做出顶层设计,而且要回答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抓发展,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对于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新发展理念对于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新发展理念被放置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如此重要位置,更源于新发展理念对于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换言之,新发展理念是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奔着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而去的。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在于强调新发展理念对于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

具体而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每一条都对应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围绕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着力点而一一展开。(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2)协调发展注重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水平的外向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建设领域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如同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个都不能少,实质是一个高度耦合、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它们各有侧重、协同支撑,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必须统一贯彻。

只有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上述的讨论集中到一点:新发展理念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最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系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必须牵住、牵好的“牛鼻子”。

这启示我们,只有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这一最重要最主要内容深入思考学,才可能准确把握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自觉追踪:秉承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及时跟进学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既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换言之,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并非静止不变、一成不变。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同时,秉承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实践新要求,自觉追踪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最新科学论断、最新战略部署,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以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最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为例。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一)发展目标之“新”:坚持从三个维度系统把握新发展理念

新征程的发展目标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所确立的更高发展目标,是要去“摸更高的房梁”。面对发展目标的阶梯式递进,谋划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地认识和理解新发展理念,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突出一个“新”字,着力于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可以看到,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尽管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个字的新发展理念内容表述未变,但有别于既往,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全面地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方法论和内涵边界,坚持从三个维度系统把握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把握、从问题导向把握、从忧患意识把握。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领导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握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出发,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二)发展环境之“新”:坚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把握新发展理念

新征程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进入关键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谋划和推进经济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着力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以看到,立足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的发展环境,尽管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个字的新发展理念内容表述未变,但有别于既往,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正是在如此的语境下,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始,“更为安全”被添加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之上,原有的“四更”扩展为“五更”,从而形成了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全新发展目标表述。

也正是在如此的语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亦正是在如此的语境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三)机遇和挑战之“新”:坚持以更加精准务实的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征程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无论机遇还是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不仅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而且把握机遇和识别风险挑战的难度明显加大。面对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形势、新变化,谋划和推进经济发展,必须科学把握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到,立足于机遇和挑战所发生的一系列新的发展变化,尽管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个字的新发展理念内容表述未变,但有别于既往,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更加精准务实的行动,解决好质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确保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落细。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展现。

进一步说,从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指导原则,到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历史高度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再到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其间表述、提法的调整变化,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对于新发展理念理解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过程。

上述的讨论一再提醒我们,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面向未来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面对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发生的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因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而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当然要立足于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随着目标、环境、机遇挑战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这启示我们,对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原有的表述、不能拘泥于字面内容,必须在自觉追踪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加以理解和把握。

四、问题导向:带着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实际学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贯彻,贯彻的前提在于学习,两者之间互为依存,高度关联。

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要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同时,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工作的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背景下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有所不同。立足当下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恢复进程,在经济恢复中谋划高质量发展,显然要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上,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成果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从总体上看,当下中国的经济恢复进程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择,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积极而稳妥地处理好。

(一)把战略基点放在经营主体上

经济恢复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自然人、每一个法人。如果说力量和角色终归有大小之分、主配之别,那么,首当其冲的行为主体是哪一类?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为我们找准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战略基点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经营主体?按照2021年8月24日发布、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解释,经营主体就是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具体包括:(1)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2)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3)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其分支机构;(4)个体工商户;(5)外国公司分支机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市场主体。

注意到经营主体主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覆盖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以及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可以发现,经营主体实系我国经济发展根基的代名词。再注意到迄今我国拥有的经营主体已经高达1.81亿户,他们深谙市场规律,熟悉市场运作,既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也可以发现,经营主体实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经济发展的根基既在于经营主体,加快经济恢复进程,当然首先是加快经营主体恢复进程。经济发展的动力既在于经营主体,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当然首先要推动经营主体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在当前的各种冲击、压力面前挺住,只要能够帮助经营主体把暂时的难关渡过去,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展现活力,进而带动就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我国经济运行就能重归正常轨道。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增长也就有充分的保障和足够的支撑。

换言之,在当下的中国,加快经济恢复进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最可依靠的力量、最为重要的力量,就是经营主体,非经营主体莫属。经营主体系加快经济恢复进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主力军。

有鉴于此,我们要把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战略基点放在经营主体身上,确保所有的对策、举措首先聚焦于经营主体。一方面,要围绕经营主体关切而转,奔着满足经营主体需求而去,实打实帮助经营主体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从经营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围绕激发经营主体动力和活力实施改革、出台政策,有效调动起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经营主体运行整体好转的努力,为加快经济恢复进程、保持经济运行恢复向好态势筑牢坚实基础。

(二)牵好强信心、稳预期这个“牛鼻子”

当下经济恢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难挑战。如果说矛盾终有主次之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那么,本着牵“牛鼻子”的原则,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将“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双双列入“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任务清单的同时,也围绕“增强信心和底气”“改善社会预期”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这为我们抓住主要矛盾、牵好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牛鼻子”指明了方向。

毋庸置疑,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颇为复杂,不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相交织,而且周期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相叠加,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互为映射。然而,无论如何,必须注意到,在诸多问题和矛盾的交织、叠加以及互为映射之中,总会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间并非简单的平行关系。

以需求收缩或有效需求不足分析为例。我们深知,消费需求不足是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之一。然而,注意到用于测度消费需求的代表性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系消费品“流量”和消费品“价格”两个因子的乘积,透过对消费市场的深入细致观察,便会发现,当下中国面临的消费需求不足不同于以往所经历的一般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流量”并未减少或并未减少那么多,有些方面甚至还有所增长,但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档次”降低了,为此而付出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了。故而,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消费需求变得不足了。

进一步的观察,还会发现,当下消费市场的“流量”与“价格”之所以会呈现如此的逆向变化,其深层原因,则在于收入减少背景下的预期转弱——消费者因眼前的收入减少而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转弱,从而不敢如以往那样花钱。

这启示我们,随着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恢复进程,一个日渐凸显的现象是,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信心和预期上。在当下的中国,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牵“牛鼻子”意义的压力,在于预期转弱——因预期转弱而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消费,因预期转弱而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投资,从而需求趋向于收缩、供给遭遇了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轮主要导引于预期转弱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

诸种困难和挑战之间所呈现的这一内在逻辑告诉我们,“强信心”“稳预期”是实现加快经济恢复进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目标的“牛鼻子”。只有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增强了,预期稳定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减轻,源自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和问题也可随之化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的重要指示精神,所强调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有鉴于此,我们要牵好“强信心”“稳预期”这个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牛鼻子”,把“强信心”“稳预期”作为当务之急来抓。一方面,要全面准确宣传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阐释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把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展示好,把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基本态势展示好。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把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说清楚、讲明白,把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独有特质、独有禀赋和独特价值体系说清楚、讲明白,从中找寻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独特基因,为加快经济恢复进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注入稳定性和强大信心。

(三)把握好“精准有力”这一宏观调控的关键

经济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经济恢复更离不开恰当的宏观政策的支撑。如果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宏观调控,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宏观调控也不同于既往背景下的宏观调控,那么,当下经济恢复最需要的宏观调控该是什么样子?

2023年7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这为我们把握好当下宏观调控的关键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追溯一下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领域走出的演变轨迹,便可以发现,诸如“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等方面的字眼,一再呈现于党中央围绕宏观政策调控的决策部署之中。

可以认为,“精准有力”调控既是党中央对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宏观调控操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宏观调控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宏观调控艺术的把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告别以往相对粗放调控的老思路、老做法、老套路,以宏观调控的质量和效益为重心,确保调控“精准有力”,绕不开、躲不过,系加快经济恢复进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条必由之路。

也可以认为,“精准有力”调控意在凸显当下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的复杂性,旨在强调当下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精准度和针对性,重在为扩张性宏观政策操作设置约束条件。故而,提出“精准有力”调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就在于,瞄准调控的质量和效益,在仔细区分“病灶”“病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别用药、确保“对症下药”,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用在刀刃上”,“精准有力”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上。

这意味着,“精准有力”调控是当下最需要的宏观调控,实为打好当下经济恢复这一硬仗、实现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目标的“关键一招”。“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只有在仔细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基础上,才可能避免看漏多重病因之间的复杂性,才可能防止因将所有矛盾和问题不加区分地“一锅煮”“一勺烩”而用药过猛、扩张过度,从而有效地消除滋生“大水漫灌”隐患的土壤。也只有在坚持让政策和改革各归其位、各谋其政的基础上,才可能避免以政策调控代替改革行动,才可能防止因企望依赖扩张性宏观政策单一手段解决或应对所有矛盾和问题而导致调控“失灵”“失效”,从而着力提升宏观调控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有鉴于此,我们要把“精准有力”作为当下宏观调控的关键贯穿始终。一方面,要坚持在做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配置宏观政策,完整、准确、全面地评估政策得失,防止因政策成本“漏记”“少记”致使宏观政策效应分析不全面、不充分、不准确,甚至导致宏观政策配置失当。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做“对症下药”检验的基础上配置宏观政策,桥归桥、路归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深入研究宏观政策在解决哪些问题上有效?在解决哪些问题上有心无力?以此确定宏观调控该做什么?并且,该做到什么程度?

(四)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离不开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和新优势的塑造。如果说经济恢复进程必须同培育和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结合起来,以新动能新优势的培育和塑造支撑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那么,其间可供依循的路径和方略是什么?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为我们在经济恢复进程中着力培育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于“新”,关键在于“质”,落脚于生产力。它是包容了全新质态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不仅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而且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要求,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诸多短板和弱项。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也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运行也罢,其态势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快攻克重要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能否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在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新质生产力,进而孕育或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可以认为,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并非一般意义的经济恢复进程。其目标,绝非简单地回到疫情之前。它既是一场将构建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与经济恢复进程融为一体、在经济恢复中构建新的竞争力和持久动力的全新探索,也是一场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全新探索。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着力点,而且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可以预期,以此为契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契合新发展理念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标识性概念,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孕育而生。

有鉴于此,我们要以推动经济恢复为契机,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展开积极探索。一方面,要走出传统增长路径依赖,真正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扎实走好、走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将新质生产力既作为发展命题,也作为改革开放命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环境,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当下的经济恢复是一个需要耐心、需要实打实将一件件事办好的长期过程。我们只有从经济恢复进程实际出发,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才能确保打好当下的经济恢复这场硬仗,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上述的讨论一再启示我们,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新的困难挑战,做好当下经济恢复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经济恢复进程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最新科学论断、最新战略部署,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3年第12期,注和文献略。

进入 高培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9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