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金: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建设初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42 次 更新时间:2024-03-03 23:03

进入专题: 社会学   自主知识体系  

陈光金  

 

摘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使命。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这是关乎中国社会学学科品性的重大问题。其次需要全方位推进自主的理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方法知识体系和应用知识体系的发展。再次要培养中国社会学自己的学术权威,产出中国社会学自己的名著名篇,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学说或学派,发展新的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学术概念和范畴,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学的话语影响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立足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锚定与之相关的“国之大者”亦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真正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问题意识,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的时代脉络和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学 自主知识体系 国之大者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同时发出号召:“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讲话的精神,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揭示了本质、强调了重点、提出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支撑学科之一,必然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必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指示精神为基本遵循,在建设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上全力以赴,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要义,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坚持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以中国道路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经验,从中国社会发展伟大实践提炼中国社会学理论,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研究旨归,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或价值取向,这是关乎中国社会学学科品性的重大问题。在很长一个时期,一些学者倡导建立独立于任何价值原则或取向的纯学术的社会学。但实际上这样的社会学几乎没有成功过。概观社会学学科成立以来几乎所有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思想和学术成果,无不明显或者内在地包含着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以及实现这样的理想的道路的认识和选择。

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中国的。但是,从其被引进的那一天起,中国社会学就自觉不自觉地追求自主化的发展。费孝通先生的下述说法,充分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社会学人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深切关怀和使命意识:“我只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要认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希望,自己十亿人希望的道路,中国要自己走,要自主,要文化自主。”以往这种自主发展诉求,在学理上往往被定义为本土化、中国化。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诉求是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诸多前辈从本土议题出发开展大量卓越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形成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社会学学科被取消,使得中国社会学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沉寂,直到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至今又过去了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从沉寂中新生并走向崛起和繁荣的四十多年,广大社会学者们继承了我国社会学先贤注重社会学本土化、中国化的职志。四十多年来,大量域外学术文献和资源的进入,大量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大量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和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至少已经初步构造了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形貌,奠定了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社会学对话的学科的知识、概念和学术理论基础。事实上,以“社会学本土化”和“社会学中国化”为关键词的中国学术文献在 1982—2022年这四十年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可见,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始终是中国社会学自觉承担的根本任务。

一般而言,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甚至是平等,是大多数社会学家的学术理想所在。1980年3月,费孝通先生在美国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奖的典礼上,发表题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讲演,高度评价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成就,认为正是由于马林诺夫斯基先生的努力,“这门曾经为那些屠杀、侮辱、剥削、压迫各殖民地人民的暴主们提供理论根据的人类学,开始转变成为一门为建立一个民族平等的世界、为各族人民发展进步而服务的学科”。1987年10月,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知识的用途时说:“知识是有价值的,但它的价值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检验我们的理论是否正确,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在我看,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最终目标正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费老还曾表达过:学习社会学终究是为了认识和了解中国社会,达到民富国强、改造社会的目的。他不赞成只在书斋里讨生活,为社会学而社会学的做法。费老所说,其实正好反映了中国学术的传统、中国社会学的传统。

其次,我们还要明确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如果说,明确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在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科学的方法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深入学习领会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总结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本土化、中国化、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等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进行把握的事关根本的方法论问题,需要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澄清、不断完善。

一是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问题。所谓统一性,也就是普遍性,无论是东方、西方、中国、美国,在社会变迁、发展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总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其自身的一般性规律或趋势。在这个意义上,统一性、普遍性问题不可避免不可逃避。如果逃避了统一性、普遍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甚至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自身,就不可能知道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应当秉持的宏观价值取向究竟应该是什么,我们也难以在所谓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去判断中国下一步的走向和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具有复杂的多样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者国家的社会发展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或者特色,这是由它们自身所独有的地理环境、发展阶段、历史传承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用哲学的观点来说,普遍性总是要通过形形色色的特殊性来表现自身,而特殊性本身又总是以独特的方式体现着所谓的普遍性。我们既要通过普遍性的求索来把握特殊性的意义,又要通过对特殊性的认识来体悟普遍性的意义并由此认识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本土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出于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的认知和追求,我们就本土性问题做了很多思考,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成果和概念,诸如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问题等。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自身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走向确实有着不可轻忽的学术价值,但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国际性问题、国际性实践对于中国社会学来说应该具有至少不下于我们的历史资源的价值。因此,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时候,本土性和世界性都是重要的,并且应当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费孝通先生早就说过:“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对世界性的重视,不仅仅是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走向国际、如何融入国际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学家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他们的思想和成果几乎都不是单纯基于或囿限于一国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他们普遍都有着明确的国际视野,着力于通过国际性的比较研究来发展他们自己的理论和学术思想。近期,与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问题正在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理论议题,也正在成为有关方面关心的实践议题。

三是历史性与当代性辩证统一的问题。发展当代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当然需要下大力气去挖掘传统,挖掘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从中获取社会学发展的学术资源和养分。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在强调我们要回溯我们的历史源头,或者到很遥远的过去寻找中国社会学的思想源头和资源,或者到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寻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经验基础,一些知名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作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然而,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来说,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富矿”。传统留给我们的遗产,需要我们去发掘、去继承、去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历史上的学术文献,更要重视历史中的社会实践和生活过程,还需要我们本着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在批判性的反思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四是批判性与建设性辩证统一的问题。批判性始终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它们的一种基本功能,其中既包含着社会学自身的学术批评,也包括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批评。建设也同样是社会学的品质和功能,批评是为了建设,或者说就是为了社会的改造和进步。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前所述,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助力“民富国强、改造社会”。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建设性价值的学术,在批判性地研究各种有碍于“民富国强、改造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同时,从中国特色的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建设性地探寻解决问题、消除障碍、消除不合理现象的方法和路径。中国社会学要克服那种“为学术而学术”“为批判而批判”的象牙塔式情结,坚持和发扬“经世致用”的中国学术传统,做到批判性与建设性的辩证统一。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建设人民的社会学、建设为人民的社会学就是一句空话。

五是问题导向与理论建构辩证统一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导向主要是指,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要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向社会学学术研究提出的重要现实课题为导向,也包括要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学术议题为导向。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没有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就没有具体的问题抓手;同时,没有理论建构,所谓问题的性质、价值和学理位置就没有着落,就会变成这个事情(议题)很重要,赶紧研究一下;那个事情(议题)也很重要,也赶紧研究一下,但对于这些事情(议题)之间,这些事情(议题)与社会发展体系自身的逻辑框架之间,以及这些事情(议题)与社会学的学术理论体系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联,我们却可能会不甚了了,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知识生产、知识积累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考察缺少系统性和理论关联性,不仅是现实社会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的普遍问题,也是现阶段社会学研究系统性、体系性不足的根源。我们需要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实课题以及相关的学术课题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具有学理逻辑的系统建构,厘清这些问题的性质、学理定位和实践价值。这可以说是发展当代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要求。

六是宏观与微观辩证统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这个方面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注重宏观问题的研究,发表的学术成果大多是所谓的“大文章”;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范式的全面引入,微观经验问题成为主要研究议题,宏观的、总体性的研究思考较少且难以发表,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宏观”就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呼唤。“回到宏观”需要一种能力建设,要在反思西方微观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总体性、系统性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宏观研究需要微观研究支撑,微观研究需要宏观视野引领,要在宏观系统中获得定位——站位要高。社会学要能够生产出具有系统性、长远性、储备性的知识,就必须站在整体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和未来的高度开展研究。

当然,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不仅要明确上述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还要不断发展完善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发展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体系,重点是要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需要,但同时也要反映世界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新成果。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引进和借用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研究方法、模式甚至模型,这些方法、模式和模型对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广大社会学者也越来越感觉到简单的搬用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经验进行创新发展。

二、加快建设中国社会学“三大体系”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奠定基础

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当然要以构建好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基础和依托。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学科体系建设是基础,学术体系建设是主干,话语体系建设则是检验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杆。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学界多有讨论,并且有着较强的共识。这里主要就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做一点讨论。可以说,就像学科体系建设有“五脏”一样,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也有它们的四梁八柱。

就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建设来说,关键就是理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方法知识体系和应用知识体系等四大支柱的建设,可以概括为论、史、法、用四个字。它们规定着社会学的学术范式、学术传承、研究理路和实践价值。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关键是在这四个方面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体系,应当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也可以被称为社会理论知识体系,是可以引领整个社会学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科学的总体性理论知识体系;中观或者中程理论,可以从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所论述的意义上去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微观理论知识体系,是运用宏观、中观理论知识研究具体社会事实形成的理论知识的集合。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发展来说,就是基于长时段大历史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综合的、整合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归纳、提炼,并通过国际比较,建构起自主的三层次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学科自身的历史发展的知识谱系的建构,是一个学科的来龙去脉的逻辑建构,是一个学科的历史积累和时间沉淀,也是一个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资粮。方法知识体系,既包括能与理论知识体系并驾齐驱的引领一个学科的方法论知识体系,是社会学知识乃至人类知识生产的规律性的认识,也包括规范一个学科的各种具体研究的方式和手段,提供具体研究开展的工具。应用知识体系是史、论、法知识体系的实践功能的归集,在当代社会,应用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甚至可能关系着一个学科的存续发展,在中国可能尤其如此。经世致用从来是中国学术的根本传统,在今天,不能经世致用,可能就没有生存空间,更谈不上发展机会。学术,不仅仅是一种志业,也是一种职业。

就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建设而言,至少也需要有四个方面的支撑,即拥有学术权威,产出名著名篇,形成理论学说或学派,发展新的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学术概念和范畴。学术权威,就是能够引领一个时期的社会学学术研究的学者群体。学术权威也有一定的层级,有全学科甚至跨学科并且影响长远的巨擘,有在学科内主要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学者,还有在具体领域扮演着引领角色的重要专家。名著名篇,就是在前述三个层次的理论和学术上具有重大和深远影响的作品,其中,重大和深远两个词非常重要,决定着这些作品能否经得住经验和时间的考验,从而沉淀为经典。形成理论学说或学派,本质上就是要形成一定的学术范式,从而为各种具体的研究提供探索理路、解释逻辑和研究工具。理论学说或学派的形成,是在建构和批评中成长的,学术批评要贯彻始终。发展新的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学术概念和范畴,既是学术发展的必需,也是向外扩展本学科学术影响、社会影响乃至政治影响的关键,因此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基点。总的来说,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几个学术领袖,没有几部传世经典,没有发挥引领和倡导作用的理论学说或学派,没有几个不仅在本学科而且在其他领域都叫得响的概念范畴,就没有影响力,就没有话语权,就谈不上话语体系。

最后,可能还要注意学科评价体系的建构问题。评价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找到或者建立一种看上去非常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际运行的评价体系,实际上是教学科研机构基于国家要求制定和实施的一套要求和标准,没有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或学科发展的学术要求和标准,甚至学术批评本身也是凤毛麟角。

三、立足“国之大者”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今天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时代课题,就是要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为此,中国社会学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要把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关于什么是现代化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论述:“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鉴于此,我们讨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战略,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世代使命,立足于与之相关的“国之大者”,开展自主的学术理论研究。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立足于“国之大者”,不仅仅是因为任何时代的社会学学术研究都不可能穷尽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其人民的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也是因为我们要通过对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就是“国之大者”的把握,来明确这个时代的社会学发展的大方向和真正的问题意识。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出发,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可以立足和聚焦研究的“国之大者”,主题非常丰富,内容十分广博。例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或可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高度聚焦的重大研究议题。

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学研究。其中紧要的议题在于,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和探究社会发展领域的新发展阶段的意涵,新发展理念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体现和落实,新发展格局形成中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消费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主体部分,城乡居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发展和升级对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关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模式与新社会形态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学研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关于宏观社会组织体系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社会学视角的现代化国际比较研究;等等。

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关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变迁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现代民生发展和保障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缩小地区、城乡、阶层差别的研究;关于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社会学研究;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的社会学研究;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研究;等等。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科技新发展的社会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关于资本、金融的新发趋势及其社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科技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网络社会发展的社会学研究;关于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多元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等等。

关于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的社会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经验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社会学研究;关于构建一体多元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社会学研究;关于探索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学研究;关于社会心态理性平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学研究;等等。

所有这些重大问题,既可以从党和国家近年来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目标规划中找到根据,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中找到根据,从全球发展的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中找到根据,也可以从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自诞生以来始终聚焦的核心主题结构中找到学理或学术的定位;从而足以证明它们是当下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学需要认真关注、全面聚焦的“国之大者”。

当然,所有这些重大问题,还可以分解为更加具体的研究议题。重要的是,我们所选择开展的具体研究,即使不是全部,也应当是绝大多数,要与这些重大问题联系起来,要与这些重大问题产生学理的、学术的、逻辑和实践的勾连。游离于这些重大问题之外,便很难在发展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学术道路上走得长远、取得成效、作出贡献,并形成国际影响。总而言之,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用社会学的范式,讲好中国故事,提炼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概念、范畴和理论,在笔者看来,就是发展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本文注释略〕

作者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年第4期P20—P26

    进入专题: 社会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5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