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美组建的印太框架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42 次 更新时间:2024-02-07 15:45

进入专题: 印太战略  

乔新生  

 

美国退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美国民主党政府组建了一个所谓“印度洋—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简称框架),纠集了14个国家试图在四个领域形成自由贸易协定。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绿色经济和打击逃税漏税的公平经济以及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成员国已经达成协议。但是,唯独在自由贸易领域,迟迟无法达成协议。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国建立了经济框架,可是,美国自己却无法在自由贸易问题上作出让步,谈判陷入僵局。

或许印度早已意识到,在自由贸易问题上,美国不可能作出实质性承诺,印度无法从中获得利益,因此早早宣布,退出有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可是现在,美国自己也面临问题。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布朗等国会议员明确表示,坚决反对贸易协议中关于“可执行的劳工标准”内容,因为这项内容有可能会导致美国俄亥俄州工人失去工作岗位。

当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是因为该协定中存在所谓劳工条款。按照美国民主党国会议员的说法,如果批准框架协议,那么,美国民主党将会失去工人的支持。现在美国民主党总统一方面吸取教训,提出“以工人为中心”的竞选口号,可是另一方面却在框架协议中增加有关“劳工条款”。一旦贸易条款生效,美国民主党将会失去大量工人选票。这对于美国民主党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严重后果。

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后,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斐济签署框架协议,试图在供应链、打击腐败、绿色经济和自由贸易方面有所作为。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旦涉及美国自身的利益,谈判很难持续下去。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国早已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美国朝野共同的价值取向。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日趋激烈。为了争夺选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定会在框架协议条款上面大做文章。当初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特朗普入主白宫。如果美国民主党总统不顾党内国会议员的反对,签署有关协议,那么,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连任的美梦可能会彻底破灭。

现在有一种传言,认为取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拒绝中国参加。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是为了破坏中国与太平洋国家的伙伴关系。中国之所以展现出积极的姿态,主动要求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全面开放的姿态,同时“对标”国际协定,更加开放。是否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并不十分重要。

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施第二次改革开放。中国以发展生产力为抓手,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充分利用数据这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国家成为合作伙伴。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美国贸易政策日趋保守,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使得美国虽然希望建立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贸易同盟,但即使面对美国的贸易伙伴美国也不可能开放市场。为了争取美国工人的选票,2024年总统选举期间,美国政府将会出台更加强硬的对外贸易政策。这无助于框架协议的谈判,当然也无助于改善美国与框架协议相关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日本一些新闻媒体发表文章指出,由于美国民主党总统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加大“内向型政策力度”,美国构建“对抗中国的新经济秩序”变得希望渺茫。日本对此感到失望。对于框架协议的其他成员而言,失落感不言而喻。

中国就是这样,以柔克刚。按照自己的节奏,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是否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于中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内对外全面开放。

首先,中国正在认真系统总结自由贸易区改革经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简政放权,解决中国长期积累的问题。中国在海南实施自由贸易港政策,目的就是要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自由贸易港规则,建立适合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试图借助于数字技术,精兵简政,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当前改革既不是所谓供应改革,也不是单纯的所谓需求改革。而是要重建产业链,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随着全国统一数字网络形成,中国将会开展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不必要的中间机构将会退出舞台,管理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当年为瞭解决基层管理问题,省政府在各地设立行政公署,这些行政公署逐渐演化成为设区的“地级市”,这些城市的内部设立10多个区级单位,吸纳了数万公务人员。现在看来,这种在手工作业时代所形成的行政体制,积累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中国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度削减中间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单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只是第一步。以生产力改革为突破口,第二次改革开放将会呼啸而来。

其次,中国对外开放,绝对不是输出经济危机,不是建立殖民地。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有利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中国不会谋求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争夺势力范围,中国也不会通过制造所谓的债务陷阱,获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中国强调公平交易。中国购买资源,完全是公开透明,遵从国际市场价格机制,实现互利双赢。中国输出商品,是为了满足贸易伙伴的需要。如果美国继续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除了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接受采访时表示,再次当选总统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增加征收60%的关税。不知道这位美国前总统究竟生活在哪一个世纪。中国不会奉行重商主义,对美出口建立在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基础之上。如果美国拒绝购买中国的商品,那么,美国通货膨胀将会持续。当美国总统在港口高调宣传“美国制造”的时候,他身后的吊装设备来自中国。当特朗普宣布再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记者惊讶地发现,他们几乎所有宣传用品都来自于中国浙江义乌。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排斥中国的存在,实际上就是闭关自守,也是自欺欺人。

中国正竭尽全力调整经济结构,一方面挖掘中国国内的资源,争取实现供需平衡。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投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活水平。近年来,由于中国加大了对周边国家的电力、铁路、公路和通信设施的投资力度,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居民可以避免停电的痛苦,可以用上洗碗机和洗衣机,用上移动电话,可以自由地出行。他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模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投资提高消费能力。中国正在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方式,调整出口货物的结构。现在中国不仅输出家用电器,而且向印度尼西亚等国出口高速铁路整装设备;不仅向中东国家出口清洁能源设备,而且向非洲国家出口教育、医疗等服务。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出口结构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越来越大。

第三,不可否认,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仍然处于守势。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与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周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大批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的专业人才。在这些金融专家的内心深处,从来都没有怀疑过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借助于自己的金融霸权从世界各国掠夺财富。这些专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时候,似乎忽视了金融安全,忽视了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外部性”。一些学者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断提高利率,是中国股票市场低迷的原因。正是由于大量资金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高利率所吸引,从而导致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徘徊不前。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中国股票市场资金流动情况,证券监管机构非常清楚。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报告已经明确指出,要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这说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果断措施,纠正金融市场的不正之风。相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整顿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会不断提高。总有一天,中国将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总而言之,美国精心构筑的“小院高墙”除了自我封闭之外,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正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百川。无论是自由贸易区实验,还是组建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都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积蓄力量。放眼世界,脚踏实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

    进入专题: 印太战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1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