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75 次 更新时间:2023-11-02 17:38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政治经济学  

刘伟 (进入专栏)  

 

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需要回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矛盾、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峻以及外部环境趋于复杂等四大挑战。为此,中国需要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经济新的跃升。

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层面的阶段性任务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从八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经济层面的目标任务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不等价于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平均值或中位数,它是指距离美日英等高度现代化国家还有一定距离的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而且,“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本身是一个粗略的、相对的概念,因为“中等发达国家”在统计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它可以理解为“主要发达国家”之外的发达国家,即从全部“发达国家”当中除去“主要发达国家”之后的发达国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每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The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WESP)报告,按发达经济体(developed economies)、转型中经济体(economies in transition)和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 economies)三个分类公布国家和地区间比较数据。在其公布的分类中,世界上发达国家总共有45个,具体包括美国、新西兰、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欧盟15国以及欧盟新成员12国,欧洲其他国家(冰岛、挪威、瑞士)等。在这45个发达经济体中,作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7个国家(人均GDP均在4万美元以上),而其余的38个经济体则属于“发达经济体”当中的“中等发达国家”,它们的人均GDP水平在3万美元左右。

经济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为核心的基础。中国以往的“三步走”等发展战略通常以经济总量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作为迈上新台阶的标志。要真正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届时中国的人均实际GDP水平较2020年需要翻一番。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要实现这一增长目标,要求相应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4.73%。

二、“十四五”期间中国面临的四大挑战

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可能会增大,也会越来越复杂,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不断增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起步阶段的“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面临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人口红利、体制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以及技术进步红利等的集中释放,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均显著改善,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不过,最主要的贡献还是来源于资本和劳动。据测算,1979—2009年,资本与劳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占到85%,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在经历了反弹后开始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中国经济之所以在经历了长达30余年10%左右的高增长之后出现持续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显著减弱。就资本和劳动两大支撑经济增长的“老动力”而言: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均陷入长期的低增长状态之中,这导致中国的外部需求减少,“出口-投资”联动机制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减弱,资本积累增速放缓。同时,受产能过剩、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问题以及民间投资积极性减弱等因素影响,国内投资需求较为疲软,拖累资本积累增速。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影响下,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自2012年开始缩减,劳动供给增速下降。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老动力”减弱的同时,“新动力”还有所不足。在此情况下,近年来中国对“老动力”的依赖程度反而有所提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或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老动力”减弱而“新动力”有所不足的动力转换期,潜在增速将呈现趋势性下降,从而难以保证2020—2035年完成人均实际GDP翻一番的任务,这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增长与结构的协调,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不过,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诸如实体产业内部供需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及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房地产发展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结构性失衡等,这些都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摆脱对房地产与债务的依赖,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难以破解,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尤其是新动能的培育所需要的创新力尚亟待提高,新老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使得中国经济长期陷入“稳增长”和“防风险”的两难之中。

(三)贫富差距问题依然较为严峻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然而,由于存在初次分配失衡和再分配逆向调节作用不足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难以得到妥善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长期位于0.4以上,财产基尼系数更是在0.7以上。贫富差距直接表现为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偏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2019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3左右,社会结构更趋向于“金字塔型”的失衡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由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过快所致。在此期间,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也较快,只不过增速低于高收入群体,从而导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不过,从2015年开始,居民收入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下滑速度更快。据测算,高收入群体(收入排在前20%)的收入增速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虽有波动但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然而,中等收入群体(排在中间2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显著下滑,到2018年降至3.1%的低位。尽管在2019年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升至8.0%,但依然低于低收入群体(14.6%)和高收入群体(8.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水平(8.9%)。

(四)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红利的释放与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学习消化再吸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自2008年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并未实现V型反弹,反而是进入了较为长期的低迷状态,由此导致中国外部需求显著萎缩,出口增速下滑,全球化红利消退。其二,以英国脱欧与中美贸易摩擦为标志,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趋势开始显现并呈现加剧态势,全球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全球贸易规则进入重构阶段。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或呈现进一步加剧的势头,外部环境更趋于复杂严峻,从而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未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顺利推进的情况下,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量的不断增大,中国的GDP规模将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超越过程中,美国必然会作出回应,甚至挑起争端以阻碍中国的超越,从而或使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所以,中国或将面临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的复杂外部环境。

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经济规模的较快增长与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以及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均排在世界前列。因此,2020—2035年是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过,如果按照既有增长路径,2020—2035年中国GDP增速的均值将仅为3.8%左右,这就难以实现人均实际GDP翻一番的目标。换句话说,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就经济增长而言,难以达成。所谓的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要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中心任务,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的要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质量发展在宏观上是均衡的发展,是供求相互作用不断趋向均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并且这种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实现机制是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推动供求趋向于均衡。第二,高质量发展在微观上是高效率的发展,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是建立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的发展。这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第三,高质量发展在产业上是有竞争力的发展,是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并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提升安全水平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尤其要把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第四,高质量发展在结构上是协调的发展,是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和优化升级的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上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发展。一方面,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解决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构建有效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第五,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关系上是开放的发展,是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必由之路的发展。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运行机制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就在于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保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总量均衡增长的同时推动结构质态升级。

四、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人类现代化共同特征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首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根本转变发展方式,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其次,实践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涵: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上述七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通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使新发展理念有途径、有机制、有方式得以有效贯彻。

最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根据新的条件变化、目标函数变化和约束函数变化,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再将这些战略方针结合在一起就是新发展格局。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面对新征程上战略机遇内涵的新变化,“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本文转载自《东南学术》(2023年第4期)。

进入 刘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政治经济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0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