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范仲淹的山高水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206 次 更新时间:2023-06-15 00:23

进入专题: 范仲淹  

王旭烽  

 

在宋朝的政坛中,范仲淹(989—1052)被后世当作神一样地崇拜,朱熹称他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由于范仲淹宦海浮沉,光是在浙江就曾三任知州,故在浙江历史的时代风云中,是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记的。

如果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幕大戏,那么这场大戏在大幕拉开之前尚有一段序曲,这段序曲就是北宋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借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不久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庆历新政只进行了一年有余,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仁宗景祐元年(1034),离庆历新政尚有7年,45岁的范仲淹赴睦州任知州,睦州乃今日浙江建德梅城,为杭州所辖。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睦州后,他不遗余力地尽父母官之责,勤政爱民,力除弊政,尤其是在睦州创办龙山书院,今天梅城人民,莫不以有这样的大儒泽披此地而荣幸之至。

睦州虽然僻静冷落,但也是山清水秀之地。范仲淹在给友人晏殊的信中也提到睦州“群峰四来,翠盈轩窗……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潇洒桐庐郡十咏”也正是那时候所写,成为今日桐庐县的经典文化广告。

尤其让范仲淹感到安慰的是,离睦州不远的七里泷就是当年严子陵隐居的地方。范仲淹虽为朝廷命官,但对严子陵不慕荣利、清静无为的生活非常敬佩,他特意修了一座严子陵祠堂,并亲自作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辞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由衷唱出了他对严子陵高风亮节的敬仰。

第二次来浙是到越州(绍兴)任知州,离上次睦州任上已经过去五年,恰是仁宗宝元二年(1039)的事了。越州是春秋时越国国都,传说名臣范蠡为君王立下不世之功后,却带西施远遁江湖,对此范仲淹也深为叹服。在凭吊范蠡故居翠峰院后,题诗一首:

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

范蠡和范仲淹同姓范,范仲淹引以为自己的先人,可见那一份自豪的心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来两浙路的杭州任知州,此时离第一次来睦州已经十多年了,离庆历新政失败也已经整整5年了。61岁的范仲淹,在抗击西夏多年的边塞征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积劳成疾,在庆历新政中又遭阻挠,身体状况实为担忧。此番赴任,子弟及友人们看到范仲淹为官三十多年,五上五下,至今居无定所,纷纷劝说他在洛阳建园,被他一口回绝。

大政治家就是大政治家,政治智慧就是比常人丰富得多。范仲淹知杭时,恰逢两浙路大饥荒,他创造性地实施了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荒政三策”: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饥岁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以工代赈,修寺院、建官舍、盖库房……公私并举,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二是纵民竞渡: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亲自日出宴于西湖,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大兴旅游业,发有余之财,大增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就业者数万;三是增高谷价:范仲淹张榜一下增至谷价斗钱百八十,四方商贾闻之,晨夜争进,然后突然公布减价还至百二十,不花钱解决运输问题,又调抑了原本日益高涨的粮价,还保证了杭城的粮食供应。

范仲淹在杭为官时间不长,但好诗不少。皇祐二年(1050)秋天,他在杭州写下了《苏幕遮·碧云天》一词,可谓流芳千古: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如此凄美动人,撼人心魄,后人评价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此词今人谱曲,竟在当下的中国唱成了流行歌曲。

范仲淹调任杭州时,恰逢王安石在鄞县(宁波)任职,王安石连续写信给范仲淹,要去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范仲淹杭州任职第二年,王安石县令之职三年任满,借离任探家之机,王安石赶往杭州,终于拜会范大人。彼时范仲淹62岁,王安石30岁,范仲淹收下这位弟子,这对师生在西子湖畔有了多日的相晤长谈,点燃传薪之火,改革火种接力有主,促成王安石最终成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一代大人物。

两年后范仲淹病逝,17年后,王安石终于以浙江一个小县令入主中央政府,继范仲淹传薪之火,领导了更为持久深远的变法运动。可以说西子湖畔的这场师生相会,是一场改革家一前一后的政治心灵接力。

范仲淹在杭州还有知音如许,和“梅妻鹤子”的林逋交往甚密,还和天竺山的日观法师交好。法师圆寂后,范仲淹应法师生前之约,特为这位精通音乐的杭州高僧写了《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并以四句诗作结语:

山月亭亭兮师之心,山泉泠泠兮师之琴。真性存兮孰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

今日读来,依旧仿佛幽琴在耳,泠泉在心。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本文摘自《杭州传》,王旭烽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定价:89.00元)

来源:中华读书报

    进入专题: 范仲淹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75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